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萧观音
萧观音(1040年6月17日—1075年12月23日),辽圣宗耶律隆绪外孙女,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代女诗人。
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被燕赵国王耶律洪基纳为妃,生太子耶律濬。重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五(1055年12月25日),册萧观音为皇后。由于谏猎秋山而被皇帝疏远,作《回心院》词十首。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契丹宰相耶律乙辛、汉宰相张孝杰、宫婢单登、教坊朱顶鹤等人向辽道宗进《十香词》诬陷萧观音和伶官赵惟一私通。萧观音被道宗赐死,其尸送回萧家。乾统元年(1101年)六月,天祚帝追谥祖母为宣懿皇后,葬于庆陵。
萧观音相貌颖慧秀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谈论。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也有诗作,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梦月而生
萧观音的母亲梦见月亮掉进怀,日再次上升,光辉照得不能抬头看。渐渐升到天空中,忽然被天狗的贪婪吃掉,惊醒而生萧观音,萧孝惠知道后说:“此女必大贵而不得令终,且五日生女,古人所忌,命已定矣,将复奈何!”萧观音自幼能诵诗及经史子集,长大后姿容端丽,为萧氏第一,因为长得像观音菩萨,所以得小字“观音”。
正位中宫
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耶律洪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预朝政。因为爱慕萧观音贤淑,于是纳她为妃。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四(1055年8月28日),辽兴宗耶律宗真驾崩,耶律洪基继位,改元清宁。 十二月初五(1055年12月25日),册萧观音为皇后。
清宁二年(1056年)八月,耶律洪基在秋山打猎,萧观音随行至伏虎林。耶律洪基命萧观音赋诗,萧观音作《伏虎林应制》,耶律洪基非常高兴,称萧观音为女中才子 [9] 。十一月二十六日(1057年1月4日),群臣上萧观音尊号为懿德皇后。
清宁三年八月初七(1057年9月8日),耶律洪基将自己与萧观音的诗作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集》献给皇太后萧挞里。
清宁四年(1058年),生皇子耶律浚。皇太叔耶律重元妃入贺,艳冶自矜,萧观音告诫她说:“为贵家妇,何必如此!”重元妃因此记恨萧观音,煽动耶律重元造反,耶律重元父子合定叛谋。
清宁九年七月十九日(1063年8月15日),耶律重元父子起兵,史称重元之乱。很快失败,当时耶律乙辛等人功勋卓著获得提拔,很快权倾朝野。萧观音当时受耶律洪基专宠,并不与耶律乙辛一党同流合污,使得耶律乙辛十分郁闷。
偷情冤案
背景
咸雍元年正月初一(1065年2月8日),梁王耶律浚被册为皇太子,耶律乙辛开始谋划陷害皇后一家。咸雍末年,由于谏猎秋山被皇帝疏远,萧观音作《回心院》词十首,抒发幽怨怅惘之情 。《回心院》情致缠绵,萧观音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并时常召见,后宫盛传她两人情投意合。
大康元年六月二十六日(1075年8月10日),皇太子开始参预朝政,法度修明 。耶律乙辛图谋萧皇后和太子的心情益切,得知单登记恨皇后,便同她串通一气,谋害萧观音。
单登本来是耶律重元家的婢女,她也会弹筝。她每与赵惟一争能,却不被见用。萧观音召见她对弹四日二十八调,经比试后单登自愧不如。单登经常向妹妹清子发牢骚,恰好她的妹妹清子又是耶律乙辛的情妇,自然很快就被耶律乙辛知晓。
耶律洪基曾经召单登弹奏,可能也想宠幸她,萧观音说:“她是叛臣的婢女,难保她不会像春秋时的豫让那样为主报仇”,于是耶律洪基就没有过于亲近她。
过程
耶律乙辛命人写成粗俗、淫秽的《十香词》,由单登骗萧观音说,这是宋国“忒里蹇”(皇后)所作,请皇后“御书”。如此,可称词、书“二绝”。萧观音不知是计,为其手书后,又书写自己所作七言绝句《怀古》一首,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耶律乙辛借题发挥,命单登据以指控赵惟一与皇后私通。道宗轻信谗言,以“铁骨朵”击萧皇后,几至殒命。道宗又派参知政事张孝杰与耶律乙辛鞫审此案。二人对萧观音施以酷刑。耶律乙辛对赵惟一施加钉子钉、炭火烤等种种酷刑,又捕风捉影把教坊艺人高长命抓来,严刑拷打,两人都屈打成招。
自缢身亡
大康元年十一月初三(1075年12月23日),狱成将奏之前,枢密副使萧惟信为保住萧观音性命怒斥耶律乙辛与张孝杰:“公等身为大臣,方当烛照奸宄,洗雪冤诬,烹灭此辈(单登),以报国家,以正国体。奈何欣然以为得其情也?公等幸更为思之。”但无功而返。
耶律乙辛与张孝杰上奏,辽道宗也犹豫不决,张孝杰奏报说,《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两句中,含“赵惟一”三字。于是,道宗敕萧皇后自尽。萧观音一子四女跪地求代母受死,被道宗驳斥。萧观音自尽前,想见道宗最后一面,也未获准,遂作《绝命词》一首,饮恨而逝。辽道宗仍未解气,命人剥光萧观音衣服,以苇席裹尸送回萧家。
皇太子耶律浚伏地大哭,称要报复耶律乙辛,被耶律乙辛知晓,开始谋害皇太子。大康三年(1077年),皇太子耶律浚被耶律乙辛陷害并暗杀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影响
萧观音工诗,传世作品虽然只有15首,但她却是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排得上位,在契丹诸诗人中公认的第一人。
萧观音深受中原汉文化熏陶,具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一次,萧观音从行道宗秋猎,到了一个名叫伏虎林的地方,受命赋诗曰:“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萧观音还有《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诗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这两首诗虽为应制唱和之作,却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表现了北方女性粗犷豪放的性格。在萧观音的所有作品中,这十首《回心院》词流传最广,徐釚的《词苑丛谈》、徐诚庵的《词律拾遗》、况周颐的《蕙风词话》、钟惺的《名媛诗归》、陆昶的《历朝名媛诗词》中均有收入、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辽道宗:“皇后可谓女中才子!”
萧惟信:“懿德贤明端重,化行宫帐,且诞育储君,为国大本,此天下母也!而可以叛家仇婢一语动摇之乎?” 
王鼎:“嗟嗟!自古国家之祸,未尝不起于纤纤也。鼎观懿德之变,固皆成于乙辛,然其始也,由于伶官得入宫帐。其次则叛家之婢使得近左右,此祸之所由生也......后不死,则太子可保无恙。而上亦何惭于少恩骨肉哉!乃亦昧心同声,自保禄位,卒使母后储君,与诸老成一旦皆死于非辜。此史册所书未有之祸也......然懿德所以取祸者有三:曰“好音乐”与“能诗”、“善书”耳。假令不作《回心院》,则《十香词》安得诬出后乎?至于《怀古》一诗,则天实为之。而月食飞练先命之矣。”
吴梅:“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 
徐釚:“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柳永)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
朱彝尊:“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
纳兰性德:“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绾风深夜语。 ”
鹅湖逸士:辽道宗之后萧观音、后女苏克滴公主、明武宗之夏后、太康伯张国纪之第三女宝珠,此数人者,类皆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墓址
辽道宗在萧观音自尽后,把萧观音的尸体遣还懿州(今阜新)娘家。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萧观音的孙子耶律延禧即皇帝位。六月,为萧观音平反昭雪,并将其遗骨由懿州迁到庆州(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与道宗合葬庆陵。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争议
根据耶律乙辛的《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描述的萧观音与赵唯一偷情的过程:
大康元年十月二十三日(1075年12月3日),根据外直别院宫婢单登以及教坊朱顶鹤供认,本坊伶官赵惟一与本坊入内承直(官名)高长命私自来往,因为弹得一手好琵琶,得到召见入内,于是仗恃得到皇后的恩宠胡作非为冒犯明令禁止的法礼,计划伺候懿德皇后御前,疏忽于咸雍六年九月,皇后驾临木叶山,赵惟一公称有懿德皇后旨,将他召入弹筝。当时皇后将御制《回心院》曲十首,令赵惟一作调。 
从早晨到晚后,调成,皇后向帘下看,随即隔着帘子与赵唯一对弹。到了晚上,命令点亮烛火,传命令赵唯一脱掉官服,身着绿巾、金抹额、窄袖紫罗衫、珠带乌靴。皇后穿着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裙、头戴百宝花簪、脚穿红凤花靴,令赵唯一重新搁置内帐,对弹琵琶。 
两人之后用酒对饮,一会饮酒一会弹琴,一直到院鼓敲了三下,命令内侍出帐,当时是单登值帐,没有听到帐内弹琴饮酒声,反而听见笑声。于是单登偷偷地从帐外偷听。听见皇后说:“可以封你做郎君”。赵唯一低声说:“奴才虽然健硕,但只不过是小蛇,自然敌不过可汗的真龙。”皇后说:“虽为小猛蛇却赛过真懒龙。”此后只听见“惺惺若小儿梦中啼而已”。
院鼓敲了第四下,皇后令单登揭帐,说:“赵惟一酒醉不省人事,替我叫醒他。”单登叫了很多遍才醒,于是起身告辞,皇后赐给金帛一箧,赵唯一谢恩而出,其后虽然皇后随时召见,但赵唯一不敢入帐。皇后非常想念他,所以作《十香词》赐给赵唯一。后赵唯一在朱顶鹤面前炫耀《十香词》,朱顶鹤夺其词,后与单登惧怕连坐找到耶律乙辛,乞求耶律乙辛代为转奏。
这个历史名案,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完全是耶律乙辛的阴谋构陷,萧观音是被冤枉的;也有人认为萧观音确实与伶官赵惟一有私情,只是不幸地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时的契丹虽然已经是正在汉化中的民族,但在道德观念方面,特别是对两性交往方面远远没有中原王朝控制得那样严,像萧观音这样公然把男性伶官召进寝宫弹琴的事情,这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在没有太多道德束缚的情况下,失宠的皇后爱上多才多艺的伶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这种事情即使发生了,以契丹的习俗,萧观音也不致于赔上一条性命。 涿州人王鼎将萧观音冤案的详细情形写进《焚椒录》中,并将当时的奏章、诗词全部收录进去,极力为萧观音鸣不平、道冤情,他认为萧观音取祸的原因为“好音乐,与能诗善书耳”。假如她不作《回心院》,也就不会有《十香词》一事;假如她不善书,也不会一时技痒而为单登手书艳词,而《怀古》诗的巧合则是难以解释的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