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杨衒之
杨衒之,史通作姓羊。此从《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字不详,北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中。初仕魏,魏末为抚军府司马。历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魏都洛阳之佛寺,甲于天下。永熙之乱(公元五三四年),城郭为墟。衒之行役洛阳,感念舆废,因抚拾旧闻,追叙故绩,作《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为书凡五卷,(《隋书志》、《两唐书志》及今通行本均同)大约作于魏孝静帝武定之末(公元五四八年左右)。
纠错
纠错
人物简介
杨衒之,北魏时北平(今河北定州市)人,作过期城(河南泌阳)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官职。东魏时曾上书批评佛教虚无荒诞,耗资巨大,僧侣聚敛无度。时世人沉迷于佛事,
正迎合了北魏统治者以佛教作为统治工具的需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200万。永煦之乱,洛阳寺院大都毁于兵火。杨衒之感怀兴衰,于是作《洛阳伽蓝记》。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洛阳伽蓝记》这部书以记佛事为题,以记佛寺为重点,按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为五卷。每记一寺,一般先写建立年代,建立人、坐落位置、四邻、规模造型等,然后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胜,乃至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习俗等。文中着力描写了每年四月四日佛诞前夕,各种文化娱乐结合宗教活动的盛况。其文体,接近騈俪,行文简明清丽,骈中有散,在勾勒自然界的优美画面和人物方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生经历
杨衒之,杨或作阳,又误作羊。生卒年不详,北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北魏永安中(528-530)为奉朝请。历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览洛阳,感于战后洛阳之残破,撰《洛阳伽蓝记》。伽蓝为梵语僧伽蓝略语,佛寺之意。魏末为秘书监,曾上书孝静帝。
曾任北魏抚军府司马,升秘书监。后任北齐朝城(今河南泌阳县)太守。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后,大修佛寺,“金刹拥有僧尼200万,寺院多达30000处,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杨行役重达洛阳,目睹洛阳多年战乱,城郭崩毁凄凉景象,抚今思昔,感慨之余,著《洛阳伽蓝记》(“伽蓝”即“寺”意。由凡5卷,约成于公元548年)记述洛阳寺院园林之兴衰,对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大加讥评。作者长于叙述,精于描绘。文笔浓丽秀逸,情趣宜人,语言洗炼,格调高雅,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史书,其中尤以《法云寺》、《寿丘里》等节为人传诵。《洛阳伽蓝记》被誉称南北朝骈体文范本。
《洛阳伽蓝记》五卷,历叙佛寺兴废,寄托亡国悲慨;语言洁净明快,描写生动精致。今有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代表作品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北魏人,生平仕历等均不详。唯据此书中自述及书首所署官衔,知道他在北魏永安中为奉朝请,著书时为抚军府司马。“伽蓝”是梵语寺庙的音译。永嘉之后,佛教在北方日益炽盛,且尤重偶像崇拜,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北魏都城洛阳全盛时期,一城内外,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治恶化,洛阳陷于战火,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亦迁至邺。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因公务重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亡、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他的《洛阳伽蓝记》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到南北朝时期影响日深。北朝除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两度毁佛外,其他皇帝都大力提倡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北魏时,寺院有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本书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产品,序文说:“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可见他的撰述目的。
此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作者于浮屠古刹的描述中,穿插人情、地理、风物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叙述中还常常表现出历史兴亡的沧桑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时代背景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在北魏末共流通佛经415部,1919卷。这些佛经中有许多是印度或西域僧侣与汉人共同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彼此切磋,不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语言文字的交流。许多佛经的译本具有文学性,如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除以上所举译经的名僧外,慧远和达摩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也十分重大。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文化领域(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和阶层(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佛教影响之大。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余座。北魏末,寺院约三万余座,僧尼约二百余万人(见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0)。北齐一朝,在僧官管辖下的僧尼就有二百多万人,寺院四万余座(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再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来看,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帝王还是扶植佛教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值得注意。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谢安传》)。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
、《维摩诘经中十譬赞》。(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这件事对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梁书·刘勰传》)。编撰《玉台新咏》的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江总曾从法则受菩萨戒,后又曾栖止龙华寺。杨衒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水经注》奠定了郦道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洛阳伽蓝记》也使杨衒之跨入了古代优秀散文作家的行列。
杨衒之,史书无传,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是北平(今河北满城)人,魏末做过抚军府司马、秘书监,北齐时任期城郡(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太守。495年,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统治阶级崇信佛教,广建佛寺,京城内外就有一千多座,座座木衣锦绣,土被朱紫,“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十分豪华壮丽。534年,孝静帝被高欢所逼迁都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佛寺大半毁于兵火。507年,杨衒之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担心后世无传,就撰写了《洛阳伽蓝记》。伽蓝是“僧伽蓝”的简略,即佛寺的意思。全书共五卷,主要是通过对洛阳城内外四十个大佛寺历史的追叙,揭露了北魏“王公相竞侵渔百姓”的罪恶。如他在《寿丘里》中,描述了几个王侯穷奢极欲的生活,刻画了他们贪婪无厌的本性。河间王元琛曾对章武王元融说:“不恨我没有遇见石崇,就恨石崇没有见到我!”要和晋代第一大富翁石崇比富。而当元融看到元琛的豪华胜过自己之后,竟气得大病一场。胡太后赏赐百官任意拿取宫中的绢帛,别人都“称力而去”,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跌歪了脚脖子。在《高阳王寺》中,高阳王雍身为丞相,“贵极人臣,富兼山海”,“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馐摆列方圆一丈。使“富倾天下”的李崇感叹说:“高阳一食,敌我三日。”足见他们的生活多么奢侈。
在《洛阳伽蓝记》中,对洛阳城内各里巷的风土人情也作了生动的记述。如《法云寺》一节描写市里的故事,文字简练,情趣宜人。军乐家田僧超跟随征西将军崔延伯作战,每次临战,“僧超为壮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显示了军乐鼓舞斗志的巨大力量。尤其“刘白堕酿酒”一段,为后人称赞,传为名篇: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曦,以罂贮酒,暴于日中,一旬,其酒味不动。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日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青州刺史毛鸿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
从“饮之香美”到“骑驴酒”,再到“擒奸酒”,愈进愈奇,烘托十分巧妙。杨衒之不仅长于叙述,而且也是描绘事物的巧匠。他笔下的《永宁寺》,“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他写的九级浮图,“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而《钓台鲸鱼》更是生动瑰丽:观东有灵芸钓台,累木为之,出于海中,去地二十丈。风生户牖,云起栋梁,丹楹刻梅,图写列仙。刻石为鲸鱼,背负钓台,既如从地涌出,又似空中飞下。
这些精细真实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统治者崇信宗教不恤民力,“殚土木之工,穷造形之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同时,又表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洛阳伽蓝记》内容丰富,对当时著名的物产也有记载。如“五寸之长”、“核细如针”的“仙人枣”;红色的“表里照彻”的“仙人桃”。还记录了一些怪异故事,如《菩提寺》中的死人崔涵,埋葬十五年之后被挖出复活,诡异曲折,独立成章,极象南朝的志怪小说。但也有佛象流泪致灾一类的迷信故事。
统览全书,《洛阳伽蓝记》以佛寺为题,着重记述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等,可与《魏书》、《北史》相印证。尤其第五卷关于宋云西行求法的记载,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十分宝贵的资料。前代不少史学家如北宋的司马光、宋元之际的胡三省等对它都很重视。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尽管它比《水经注》更多骈俪成分,但它叙事简括,文笔隽秀,称得上是《水经注》的姊妹篇。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