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马钰
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在出家前,马钰与孙不二是夫妇。马钰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他与王重阳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马钰,道教支脉全真道祖师,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家富,号“马半州”。弱冠能诗,擅针灸。马丹阳生于金天辅六年(1122年),从小聪明耿直,金天会年间中进士,被派往本军(军为行政设置,相当于市、县)做官,掌管吏、户、礼、兵、刑、工等各项工作。后因看不惯官场中尔虞我诈的风气,弃官学道,改名钰,自号丹阳,法名玄宝。大定年间师傅王重阳仙逝以后,马丹阳守墓三年,继续闭关修炼。后来道成东归路经福山芝阳山,选中南山一峰下的芝阳洞,四周修筑围墙作为修炼道场,为“北七真”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赠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遇仙派,简称遇仙派。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史实记载
重阳祖师将羽化之时,告丹阳留世语:“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长春所学一听丹阳,命长真当管长生。后重阳祖师羽化于夷门,心丧三年,默坐环堵。”
马丹阳悟道神速,《盘山录》说: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云: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邱长春言,马丹阳 [2] 证道费时三年,谭长真五年,刘长生七年,邱自己则费时十七八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思想著述
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弟子极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宁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修道历程
马钰本名从义,系出京兆扶风(今陕西省),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因五代兵乱,族迁宁海(今山东省)。他出身豪门大族,天赋异秉,母唐氏受孕时,曾梦见麻姑赐丹一粒。童年时期即常吟诵尘外之语,成人之后更擅长于文字。昆嵛山道士李无梦见了马钰的长相,誉其为“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的大仙之材,又作《赞》称赞他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当地名门孙忠显因为爱惜马钰的才德,于是将女儿孙富春许配给他。
马钰和佯狂颠走的王重阳相较,两者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王氏虽然才气纵横、武艺高强,但其仕途却不如意,一生只担任陕西省酒税监这个小小官职,因此郁郁不欢,酣醉于酒。他终日恣意放情、散尽千金,反而惹得家人的怨恨。忽然一朝心破,遇仙于甘河,于是决意黜妻屏子,出家学道。相反地,未出家前的马钰家财丰厚,轻财重义,颇得乡亲们的信重。他在山东省福山县为官,权总六曹,宦途甚为得意;其与妻子感情亦为融洽,育有庭珍、庭瑞和庭珪三子,可说是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在他的心中惟一的隐忧,就是有一次他梦见二猪哀告求救,却来不及救它们;术士孙子元占卜此事,说他的寿期将不逾四十九岁。他自叹曰﹕“死、生固然不是操之在人,那么为长生计,何不亲近有道之士?”于是他不仅在夜梦家园有鹤飞起之处建立道观,请陆道士来主持,并且常与高巨才、战法师等道中人士往来。
未出家前的马钰,虽然拥有一些权势,但在人情世故的虚与委蛇下,难免萌起一丝落寞寂寥之感。时光逐渐飞逝,盛年不再的他,开始豪纵好饮。一一六七年的秋天,他偕同好友高巨才、战法师酒酣之余,赋诗说道﹕“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中元节过后,王重阳远自终南山来告诉他说﹕“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听得此语,他暗自沉思,立刻向王氏请教﹕“何名曰道?”王氏答曰﹕“(道就是)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恍然若有所悟的他,因而邀请王重阳返家居住,立庵名曰“全真”。
王重阳背负着度化七真的使命,不远千里而来,为的是要让事业和家庭两相如意的马钰舍俗入道。王重阳卯尽心思,显现神通,演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度化马钰。一一六七年十月,他锁庵百日,叫马钰日给一食,夜晚则出神进入马钰的梦中,警示有天堂、地狱和轮回之苦;并且又赠马钰和孙氏梨和栗子,暗示他们夫妻两人必要分离。马钰在他所著《渐悟集·卷上》记述其梦境说道﹕“重阳祖师百端诱化,予终有攀缘爱念。忽一夜,梦立于中庭,自叹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细瓷碗,失手百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方才省悟。”同卷《自觉篇》说道﹕“梦见娇妻称是母,又逢爱妾还称女。因为前生心不悟,心不悟,改头换面为夫妇。”
在重重梦境的觉醒之后,他决定跳出这种生死轮回的痛苦煎迫,于是将全部的资产交给儿子庭珍等人,修离书付妻孙氏,同时对他心所系念的孙姑寄以共同修道的期许。他说﹕“奉劝孙姑修大道,时时只把心田扫。杀了三尸并六耗,无烦恼,常清常静知玄奥。”
一一六八年正月,重阳百日启锁之时,他乞求道名及法号出家。这年,马钰四十六岁,距离术士所预言的寿期已相去不远了。
一一六八年二月,在全真堂王重阳门下的有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和王处一等四人。他们跟随祖师至昆嵛山烟霞洞共修。这时候马钰忽患头痛之症,被祖师赶下山治病,在《重阳教化集》卷二记录了当时的实况。王重阳写道﹕“挈丹阳居昆嵛山烟霞洞,因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头痛。其痛不可忍,有若釜劈。令其下山在家调治,其痛愈甚。有人上山报云﹕某来时,马先生已痛死。闻之,因鼓掌大笑曰﹕我来欲化为神仙,肯教死了。为他不信,感此疾。”
王重阳认为马钰是因为迷恋尘俗,信道不笃,而染患此疾。他加持法水,给马钰喝下后,病立除,并且寄言曰﹕“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便无良药矣。”但是经过此事之后,祖师便以马钰愚顽,避不见面。十月,令马钰焚烧誓状之后,才在文登重新相见。
从一一六八到一一六九两年之间,王重阳在山东省的宁海、莱州和登州建立七宝、金莲、三光、玉华和平等五会,马钰的妻子孙氏则在一一六九年五月五日诣金莲堂出家。祖师训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同年十月,王重阳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四弟子西行至汴梁(今开封),居王氏之旅邸。一一七〇年正月,王重阳升遐之前,传授马钰五篇秘语,并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马钰当下发愿说﹕“一欲将师父全真集印行,二愿欲与师父守服三年,三愿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此三愿后来在刘蒋村的“祖庭”一一实现。
一一七四年,马钰与三道友月夜共坐于秦渡镇真武庙(陕西省)前,各言其志。马钰说斗贫,谭处端斗是,刘处玄斗志,丘处机斗闲,此时四子似乎已达成分途发展教门的协议。翌日散去,马钰返居祖庭入圜,至一一七八年才出圜。
马钰居圜堵修行,为的是去奢从俭,洗心炼性。此间陈设非常简陋,只有一几一榻,笔砚和羊皮而已,旷然而无余物。他赤着脚,不点火烛,早晨吃一碗粥,午间则一钵面,过午不食。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长期苦行的结果,使得他的身体非常羸弱。一一七八年出圜,离祖庭云游,才至华亭,即咳嗽吐血染患重症。在他所著《洞玄金玉集.卷八》记载着﹕“西至华亭,投宿于窑洞,偶中土津火毒,吐血发嗽。病誓来之甚紧,众道友馈药,拜而受之,不敢尝。又谓予曰﹕当食生葱酽醋,可解其毒。予再三思之,道家有病,他人莫能医,当以自治乎。”此一时期的马钰,已经是参破生、死,随遇而安了。因此,当一一八二年有所谓的牒发事件,也就是金朝廷发布遣送无度牒的道士各还本乡的政令传来,马钰也顺应天命,东归故乡。
一别经年,老年的马钰已俨然成为一代宗师,受到山东故旧、乡人夹道欢迎。犹如落日余晖,焕发出美丽的光彩。他行化所至,风行雷动,激起一阵狂热的信道热潮。在文登和芝阳两地主醮时,乡民遵行所劝,焚烧船网,均出现海市重楼的奇异景观。大定二十二年(1182)十二月二十八日,马钰以歌舞自娱,似有非常之喜。翌日,门人传报孙仙姑枕肱弃世于河南洛阳。马钰于是叙述自己前一夜唱歌跳舞,是因为亲见孙仙姑伴随着仙乐,乘彩云,返归海上的缘故。
一一八三年九月,马钰于文山城北三教堂宴坐,有王道师抱着木琴来。他提笔写就《归山操》,以示归真之意。歌云﹕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
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
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
伤人世兮,魂欲飞。嗟人世兮,心欲摧。
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
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
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
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为。
天庭忽有双华飞。 登三宫兮,游紫微。
同年(1184)十二月二十二日,祖师王重阳仙诞,在莱阳的游仙宫致醮后,他便与弟子夜话至二更。忽然风雨大作,他勉励弟子﹕“吾今赴仙会,堂堂归去也,作个快活仙。汝等欲作神仙,须要励修功行,纵遇千魔百难,慎勿退惰。”说完,端坐而逝。
在王重阳的诸弟子中,马钰的悟道最深也最快,他的师弟丘处机在比较两人悟道的异同之时说道﹕“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所以得道迟。悟死者,当下以死自处,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犹有经营为作,是差迟也(指因此差别,而悟道迟)。”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