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魏夫人
魏玩(庆历元年1041年—元符二年1099年),字玉如,一作玉汝,邓城(今襄阳县)人。北宋著名的女词人。魏玩为魏泰的姐姐,丞相曾布的妻子,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弟媳。因受封为鲁国夫人,故其词集为《鲁国夫人词》。其词仅存十四首,均为小令,多表达闺情别绪,清新淡雅。出身世家,诗论家魏泰之姊。北宋宰相曾布之妻,从夫籍(南丰),北宋女词人。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
理学家朱熹曾将她与李清照并列,称“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魏玩)、李易安(李清照)二人而已。”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婚姻和美
魏玩自幼聪颖,博涉群书,才思敏捷,工诗尤擅词,诗作甚多,诵咏佳句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布结成夫妻后,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夫妇日相唱和,钻研更精。成诗出语不凡,豪放豁达;为词清丽婉约,意境感人。
她善于捕捉典型,运用借喻手法写景写情写人,往往皆恰到好处。
熙宁年间,曾巩任职洪州,曾布调任潭州路过洪州,而曾肇又恰来洪州探亲,三兄弟都是进士,今又聚会洪州,欣喜之情无法言表,魏夫人当即题写一联:“金马并游三学士,朱幡相对两诸侯。”一时传为佳话。
聚少离多
魏玩的丈夫叫曾布,名头不如其兄曾巩响亮,曾巩因名列“唐宋八大家”而留名于文学史。他这个弟弟,虽然官当得比他大,反而没有他出名。
曾布还差点与大宋朝的著名侫臣高俅扯上关系。高俅原是苏轼的一个小书童。因为人聪明乖巧,字写得又快又好,公元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的时候,曾经想将高俅送给曾布,但是曾布没要,苏轼就把高俅送给了哲宗皇帝的妹夫王诜,当时如果曾布接受了高俅,大宋的历史有可能要改写。
曾布十三岁那年死了父亲,兄长曾巩对他悉心培养。曾布考上进士之后,与王安石关系密切的曾巩,将他安置到王安石的门下。
起初,曾布受到王安石的宠信,帮王安石做了不少事。大臣韩琦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向宋神宗上了一道奏章。宋神宗将奏章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很生气,令曾布对照韩琦的奏章逐句批驳,刻在石上不算,还印了一万张颁行天下,韩琦一怒之下辞官还乡。但后来,王安石又不喜欢曾布了,原因是宋神宗诏求直言,曾布说了变法的一些坏话,王安石怒斥曾布,解除了曾布的一切职务。
宋徽宗与曾布的关系,有一段时间也非同寻常,曾布曾说他们这种君臣关系是所谓的“千载一时”。两人经常密议朝政大事,并且相互立下保密工作的誓言:如果国君不保密的话,就会失去曾布这个“忠臣”,如果曾布不保密的话,就以掉脑袋谢罪。
后来,曾布被蔡京排挤,自恃与皇帝关系铁,在皇帝面前喋喋不休地为自己辩解,并且声色俱厉地指责蔡京。宋徽宗听了立马翻脸,大臣也群起攻之,弹劾曾布“无人臣之礼”,蔡京也趁机弹劾他贪赃枉法,抓捕了他的几个儿子,这样,他被贬官,五年后,郁郁而死。
魏玩嫁给曾布之前,曾布还未取得功名,等曾布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魏玩并没有享受到夫荣妻贵的幸福,她被可怜巴巴地丢在江西的老家。她幽怨无比,伤情别恨常常涌上心头。她写过这样一首词: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再后来,曾布到处做官,两人在一起的日子,也是聚少离多。魏玩对曾布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她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徒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脱装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栏,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曾布屡遭奸臣蔡京的排挤,被贬在外,夫妇离别日多,她的词多为思夫之作。其《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我恨你,我忆你,你怎知。”反映出那种只有互相信任的夫妻之间,既怨恨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还有《点绛唇·波上清风》、《卷珠帘·记得来时》、《江城子·春恨》和《菩萨蛮·红楼斜倚》等词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诗仅在《江西诗征》上有一首以项羽、虞姬的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虞美人》。
元符二年(1099年),魏玩卒于开封相府,时年五十九岁。
魏玩病死之后,作为学生和义女的张氏,前来哭吊,还写了一首诗:香散帘幕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著作
著作颇多,以诗词见长。著有《魏夫人集》。惜其诗词多散佚,存在不多。原著《魏夫人集》已散失。诗有《虞美人草行》一首。词多写闺情,《全宋词》辑录了她的词作14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理学大师朱熹评论:“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魏玩)、李易安(李清照)二人而已。”明朝杨慎在《词品》中所说:“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观、黄庭坚争雄,不徒擅名于闺阁也。”其词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描写景物,语言清丽,形象逼真;抒发情怀,感情真挚,愁思动人。尤其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唱和诗,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