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巡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 708年),他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由于在其任内治绩优良,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于是被调到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雍丘抗敌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天宝十五载,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这时候,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向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然后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奇袭叛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次日,燕军再集结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炮(投石机)轰击,城楼及城上矮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抵御燕军进攻。燕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军士兵害怕被烧,不敢登城。张巡时而待燕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时而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令狐潮见在短期内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得知燕军要撤退,便率兵乘胜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虏叛兵两千多,几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军士气大振。
稳定军心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机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到五月,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巳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机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张巡接到信后,将情况告诉了众将官。有六名将官动摇了,要求率兵投降燕军。六人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六人要降,军心势必动摇。于是,张巡假装许诺,称明日再具体商议。第二天,张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然后宣布六人的投敌计划。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遂群情悲愤,纷纷指责六人无耻行径。张巡把六人带到前面,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当即推出斩首。此举坚定了军心。
草人借箭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粮食日渐缺乏。这时,恰好有数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刚停靠在河边,仍末卸粮。张巡从城上发现这个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令狐潮见巡军集中到城南,也把军队调到城南来抵拒巡军。张巡知燕军完全调到城南后,便派遣勇士静静的到达河边,把燕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千多斛,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张巡智盗敌粮,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进攻。连日来,为了抵抗燕军进攻,雍丘守军很快就把准备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际,张巡在晚上,令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燕军隐隐约约看见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燕军兵士争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待到天色大亮,燕军这才发现城墙上所挂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白天一数,共得敌箭数十万只,这解决了军中缺箭的问题。
  之后一连几天,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都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状,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逐渐,围城的燕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以为常,不再防备。
  几天后,张巡挑选了五百勇士,并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燕军士兵以为这次城上吊下来的仍是草人,没有防备。五百勇士乘敌毫不防备,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马,但仓皇之中,已不及组织抵抗,被唐军杀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纵马一直逃到十几里之外,才稳住阵脚。
诈降退敌
  不久,令狐潮又纠合兵马,加紧围城。
  期间一日,张巡让郎将雷万春在城头上与令狐潮对话,燕军乘机用弩机射雷万春,雷万春脸上被射中了六处,仍旧巍然挺立不动。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就派兵去侦察,得知确实是雷万春,十分惊异,远远地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您的军令是多么森严了,然而这对于天道又怎样呢?”张巡回答说:“你人伦都不懂,你要来谈论什么天道?“
  这时,由于被围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经用尽,水源也十分枯竭。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我想率军弃城撤退,请你军队向后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了。张巡见令狐潮军一退,便率领所有城中军队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围内的燕军营房完全拆掉,将木材带回城,以作为护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围雍丘。
  不久,张巡又向令狐潮传话:“如果你要得到这城,可以送马三十匹,我得到马之后,就要出奔了,到时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数送了三十匹马给张巡。张巡得到马后,挑选出三十位骁勇将士,将马分给他们,相约道:“燕军若来,每人杀一敌将。”第二天,潮率兵来到城下,责备张巡失约。张巡答道:“我想逃,但将士们不让我走,有什么没办法?”令狐潮知又中计,大怒,正想攻城。未等军阵排好,城内突然有三十骁骑率兵杀出。燕军因为军阵未成,一时大乱。三十铁骑率兵,左挑右杀,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攻雍丘。
稳守不失
  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又探知有燕军步、骑兵七千余人进驻白沙涡(今宁陵北),想切断雍丘后路。于是张巡在夜间率兵突袭,大败燕军。当张巡回军经过桃陵(今河南汜水县东南十里)时,又与四百余名燕军救兵相遇,全部将其俘虏,并把当中的胁从兵释放,令其各归其业。在这来回十日里,张巡威名远播,民众脱离燕军前来雍丘归附张巡的达一万余户。这时为止,张巡在雍丘被围已有四月,围城燕军常有几万人,而张巡仅有千余士兵,但每战皆捷。于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授张巡为先锋。
  同月,令狐潮率领叛将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装朝廷使者,说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前往。四人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压往吴王李祗处。不久,令狐潮撤退。
  八月,燕军将领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向东袭击宁陵与襄邑,夜里在雍丘城外三十里处宿营。结果,遭到张巡率领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袭。燕军大败,死伤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连夜而逃。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与叛将王福德一同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张巡再领兵迎击,大败燕军,杀敌千人。燕军败逃而去。
  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万余人扎营于雍丘城北面,张巡领兵邀击,大败燕军,燕军逃走。
转战宁陵
  到了十二月,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对雍丘屡攻不下,燕军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此月,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相继被燕军攻陷,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投降燕军。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苏徐州),领兵退守临淮。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
  当日,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为有功的部下们请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请求给予委任状以及赏赐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给了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的委任状三十通,没有给予赏赐的物品。张巡就写信责备李巨:“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
死守睢阳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待战。这时,张巡止住擂鼓,让军士作出休息的样子,叛军见状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南霁云率军大开城门突然冲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斩将拔旗。与此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直逼城下招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城外叛军依仗人多势众并不戒备时,勇士们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了解情况后决定强攻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张巡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这样,叛军用云梯攻城就失败了。之后,叛军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叛军见状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系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张巡死守睢阳,前后大小战有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贼卒二万余人。让叛军受到重创,同时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退守睢阳之后,局势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进攻啦,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
  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啦,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鸟雀、老鼠、铠甲也吃完啦,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安史之乱稍定,遂有人议张巡功过。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他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表文呈给唐肃宗(见后史料)。表文盛赞张巡之功,且叙其不得已以食人,及劝臣守节之重义。至是,众议始息,以张巡功大于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纪念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
  安史之乱时,叛将尹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镇守宁陵的张巡率兵增援。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他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破了敌军的鹅车攻城,又施巧计与敌军抢粮,后火烧敌军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万,使敌军遭受重创。可惜最终因没有后援,城破殉难,但是他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自唐代以来,睢阳人民多次建庙、祠纪念二人的功绩,现商丘古城内大隅首西街还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忠烈祠”。
  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重建了张巡祠。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10余年来,台湾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商丘张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
  2007年,张巡祠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张王庙
  据《饶州府志》《鄱阳县志》记载,张王庙在元明之季两度大修,清代三次重建。张王庙大门上悬有“天地正气”横匾,为清代举人戴涵芳书写。
  鄱阳当地史料文献明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 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将唐代爱国名将,张巡的英雄事迹,为大家称赞。告诫后人,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为大家。让后人学习。
  张王庙在鄱阳历史上,有兴有废。最惨败的时期有民国二十九年,日军飞机轰炸鄱阳城,张王庙对炸毁。以及文革时期,破四旧,张王庙庙内大小菩萨都被损毁。庙内文献资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毁灭,无一幸免。
  文革大动荡过后,鄱阳老街解放街,一批资深居士,江凤梅、刘腊梅以及鄱阳本土民间知名艺人牛子等,偷偷在自己家内,设立张王爷牌位,虔诚膜拜。就这样,张巡爱国主义精神,张王庙名俗文化,才保留至今。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了国家的落实,信仰自由。在以江凤梅、刘腊梅号召下,又选址重修了张王庙,1995年建成,现鄱阳解放街上首。鄱阳张王庙,荣光焕发,千年历史。2004年,又新建大雄宝殿。
  2010年5月28日,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张巡研究分会在鄱阳县张王庙挂牌成立。
  2010年12月28日,鄱阳镇举办了张巡诞辰1300年寿庆,张王庙庙会暨张巡文化研讨会。庙会期间,鄱阳青年赣剧团公开首演了大型忠贞神话赣剧《柳母传》(饶河戏)。
  张巡以忠、勇、节烈而受到后人的崇拜,有“唐代岳飞”的称号。张巡故里在哪里?史料有5种说法:《旧唐书》载为邓州南阳人;《新唐书》载为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还有山西芮城说、邓州和南阳的说法。山西永济是张巡的祖籍,张巡父亲逃难到邓州,定居在大瓦寺,也就是今天邓州市彭桥镇丁北行政村的寺北张村,张巡就出生在这里。“安史之乱”时,南阳郡治在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南阳郡治邓州穰城),故有张巡故里的上述5种说法。
  邓州市花洲书院“张巡故里碑”:此碑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石碑正面中间刻有“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11个大字。大字右侧刻有“按张公讳巡邓州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志气高迈不与庸俗交开元末擢进士第为清河令有治绩秩满还都或劝一见杨国忠且显用巡不从更调真源令安禄山反为乃起兵讨贼与许远同守睢阳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余卒十余万力竭城陷骂贼而死赠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邓人祠祀□”,左侧刻有“万历庚戌岁孟秋吉旦奉直大夫邓州知州晋人赵沛同知黄文煜学正尚三策训导李昆立”。该碑是张巡为“邓州南阳人”的有力佐证。
  张巡故里——彭桥镇寺北张村:村长张元义,以及张富海、张广年等人,他们是张巡后代的子孙。今寺北村张氏是明清以后从外地返回原籍的,因村庄座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张村。在大瓦寺遗址一角,张氏族人将废弃旧房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庙,内中供奉着张巡公的塑像,墙壁上画有张巡守睢阳、战雍丘的大型壁画,里面有张巡的塑像和张巡父亲烧香用过的石雕香炉。他们说,柏树地是张巡父母的墓地,以前有几棵大柏树,现柏树和坟墓都没有了,但张富海还能头头是道讲着张巡家里的许多传说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