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生平
年少成名
魏收的先祖是汉朝初年的高良侯魏无知。祖父魏悦是魏无知的六世孙,他性情深沉厚重,胸怀宽阔,宣城公李孝伯对他深为器重,把女儿嫁给了他。魏悦担任济阴太守,政绩斐然。魏收的父亲魏子建历任左光禄大夫,加封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去世后,追赠为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文静。
魏收从小机警敏捷,不拘小节。十五岁时,已经熟悉了文章的写法。他曾随父亲奔赴边疆,喜欢骑马射箭,并想靠武艺建功立业。荥阳人郑伯调侃他说:“魏郎,你使用过的兵器有多少?”他很惭愧,便下苦功夫读书,积年累月磨平了床板,因此以文采扬名。
魏收最初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当时,尔朱荣在河阴大肆捕杀朝臣,他凭借智慧逃脱,侥幸免于一死。吏部尚书李神隽很器重他的才学,奏请朝廷授他为司徒记室参军。节闵帝即位后,下诏测试群臣,让魏收起草封禅书,他提笔一挥而就,连草稿都没要。文章近千言,改动的地方寥寥无几。这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在天子旁边,他十分激赏魏收的才学,对节闵帝说:“即便有七步成诗的才华,也不能超过魏收。”又升任散骑侍郎,不久,受命掌管天子的起居注的记录,并参与国史的编纂。很快,又兼任中书侍郎,时年26岁。
文辞讽谏
北魏孝武帝初年,朝廷又下诏命魏收担任原来的官职。朝廷堆积了许多文书诰命,魏收一一处理,事事都能让孝武帝满意。孝武帝曾调集大批士卒到嵩山南麓狩猎,前后共十六天。当时,天气寒冷,朝野一片埋怨哀叹的声音。孝武帝与近臣们以及各位嫔妃都奇装异服,行为轻薄癫狂,大多不合礼度。魏收想劝谏但心里又害怕,想沉默不发却又不能自抑,便呈上自己写的《南狩赋》以作讽喻,文章虽然辞采过分华丽,而终属高雅宏正之作。孝武帝亲手写诏,对魏收的文章大加褒奖和赞美。
居高思退
起初,高欢坚持辞让天柱大将军的职务,孝武帝命魏收起草诏书,以顺从他的请求,想再加封他为相国,问魏收相国的品秩有多高,魏收据实回答,孝武帝便作罢了。魏收没有揣测出主子和丞相的心思,心里很不安稳,请求解去自己的官职,朝廷下诏同意。过了很久,朝廷命他任孝武帝哥哥的儿子广平王高赞的开府从事中郎,魏收不敢拒绝,便作《庭竹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情。不久,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与济阳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齐名驰誉,世人称他们为“三才子”。这时,孝武帝对魏收已有猜疑,他便以有病为由坚决辞去官职。
受命修史
后来,魏收被召至晋阳,任中外府主簿,不断受到嫌弃和斥责,并遭到鞭打,很久都不能施展抱负。适逢司马子如奉命来到高欢的朝堂,利用宴会的机会同高欢开玩笑说:“魏收,是天子的中书郎,国之俊杰,希望大王您给他点好的脸色。”他因此转为府属的官员,然而,高欢对他并不优待。魏收因为不得重用,又请求撰修国史。同僚崔暹在高澄面前推荐他说:“国家的历史事关重大,你们父子二人建立的霸王的丰功伟业,都需要记载下来,这件事非魏收不能胜任。”高澄便启奏朝廷,命魏收为兼散骑常侍,修撰国史。武定二年(544年),他担任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仍旧负责修撰国史。
才情横溢
后来,高欢回到朝廷,东魏孝静帝命他为相国,高欢坚决推辞,让魏收代他写奏章。奏章写好后送给他,这时高澄在旁边,高欢指着魏收说:“这个人应当又是一个崔光。”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在西门豹祠宴集群臣,对司马子如说:“魏收任史官,写我的善与恶。听说北伐的时候,权贵们常常送给史官吃的东西,司马仆射你是否也曾宴请过史官呢?”因而两人一起大笑。高欢对魏收说:“你不要见元康这些人在我面前奔走,我就认为他们很勤劳。我今后的名誉地位在你手里,不要认为我不知道。”不久,加封魏收为兼著作郎。
侯景背叛了北魏,攻击南部边境。高澄当时在晋阳,命魏收写下五十余页纸的一篇檄文,他不到一天就写完。朝廷又要送给南梁檄书,让南梁朝廷送给侯景。魏收刚入夜执笔起草,三更就已写完,文章写满了七张纸。高澄很赞赏他。魏孝静帝曾在秋季举行射箭,让群臣赋诗。魏收诗的末一句是:“尺书征建业,折简召长安。”高澄非常欣赏诗的雄壮豪迈,对周围的人说:“我朝现在有魏收,便是国家的光彩。雅俗共赏的文章,析理通达,气势纵横。我也让邢子才、温子升不断写作,才情词气都赶不上他。我有时心有所思,忘了而没有说出,说出来了词语又不详备,不能完全把意思表达出来。魏收呈上他起草的文章,都把我的想法说得完完全全。这种人才真难得。”又命魏收兼任主客令,接待梁朝的使者谢珽、徐陵。侯景投降南梁,梁朝的鄱阳王萧范当时任合州刺史。高澄命魏收写信劝谕萧范。萧范得到书信后,便率领所部西上,州刺史崔圣念占据了这座城池。高澄对魏收说:“今天平定一州,你出了很大力,但遗憾的是‘尺书征建业’还没有实现啊!”
撰写《魏书》
高澄遇害身死后,文宣帝高洋到晋阳,命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北边的相王府参与机密大事。魏收又转任秘书监,兼著作郎,又担任定州大中正。这时,北齐即将建国,杨愔奏请把魏收置于别的馆舍,命他撰写受禅的诏书典册。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他任中书令,仍然兼任著作郎,封为富平县子。二年,朝廷命他撰写《魏史》。四年,任他为魏尹,所以给予他优厚的俸禄,让他专门在史馆著述,不参与其他事务。当初,高洋让群臣各自陈述自己的志向,魏收说:“我愿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写出《魏书》。”所以,高洋命他专任其职。又下诏命平原王高隆之负责监修史书,但只是挂名而已。文宣帝对魏收说:“好好地直笔写史,我始终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
魏收在前人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与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博览总括,认真斟酌,写成《魏书》。辨析酌定名称,逐条甄别选择。又搜集博采亡佚的史料,连缀补续缺漏未写的史实,完成一代史书,上表奏闻朝廷。修撰成的这一代重要的典籍。其规模是:共有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共一百一十卷。天保五年(554年)三月,呈送天子。这年秋天,魏收被任命为梁州刺史。魏收因为全书并未修完,上表请求继续完成这项事业,朝廷同意。十一月,又送上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三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征》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共二十卷,加上续写的纪传,共一百三十卷。全书共分十二帙,其中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还有二表一启,都是由魏收独创的体例。
横遭非难
魏收性格急躁,不能公平待人。过去同他有冤仇的,大多隐去人家的善政美德,不载入史册。他写史时常洋洋自得地说:“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敢同我魏收作对!我的史笔要抬举你能让你上天,要贬低你能让你入地。”
因为贵族子弟议论认为魏收撰述史书不公平,文宣帝便命他在尚书省与贵家的子弟儿孙们一起共同讨论。前后投诉史书问题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说遗漏了他们家的世系职位;有的说他的家人没有被记载入史;有的说书中有随便诋毁的地方。魏收都根据情况一一解答。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的传略附在他的族祖卢玄的传后;顿丘的李庶家的事传,称他本来是梁国蒙地人。卢斐、李庶对他颇有讥讽,说他写的史书不真实。魏收性情急躁,非常气愤,启奏朝廷说他们诬告,想对自己加以迫害。文宣帝早先就看中了魏收的才学,不想加罪于他。这时,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评魏收,和卢斐、李庶一起获罪,各被鞭打,流配在街巷市坊,卢思道也被罪罚。然而,终因众口铄金,议论纷纷,朝廷下令命《魏书》停止传播发行,让群臣们共同商议。允许史书中牵涉到家事的人进入史局,不真实的地方可以陈述吁请。于是,贵族子弟众口传扬,称《魏书》为“秽史”,投递诉状的人一个接一个,魏收应接不暇,无法抗拒。这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权倾朝野,与魏收关系密切。魏收也为他们家里的人作过传,这两个人不愿说《魏书》不真实,便堵塞言路,终文宣帝一世,不再议论这件事。
孝昭帝认为《魏书》没有刊行,命魏收进一步研讨审改,他奉诏后对《魏书》作了很多修改。朝廷下诏允许《魏书》传行,魏收认为书稿藏之秘阁,外人无法看见。于是,朝廷命送一本交付并省,一本放在邺城,任凭人们翻阅改易。
最后岁月
太宁元年(561年),朝廷加封魏收为开府。河清二年(563年),他兼任右仆射。这时,武成帝终日沉湎酒乡,朝中大事委付侍中高元海。高元海凡俗平庸,不堪大任。因魏收的才名震动世俗,都官尚书毕义云善于处理繁琐的事务,元海便虚心依赖他们。魏收畏祸保身,不能匡救时弊,被人们所讥讽。武成帝在华林另外建造玄洲苑,极尽山水台阁的壮丽,下诏命在台阁中画上魏收的像。
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有文集七十卷。魏收因为写史书得罪了一些人,北齐灭亡之后,魏收的坟墓被仇家挖掘,遗骨被丢出坟墓外面。
魏收的先祖是汉朝初年的高良侯魏无知。祖父魏悦是魏无知的六世孙,他性情深沉厚重,胸怀宽阔,宣城公李孝伯对他深为器重,把女儿嫁给了他。魏悦担任济阴太守,政绩斐然。魏收的父亲魏子建历任左光禄大夫,加封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去世后,追赠为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文静。
魏收从小机警敏捷,不拘小节。十五岁时,已经熟悉了文章的写法。他曾随父亲奔赴边疆,喜欢骑马射箭,并想靠武艺建功立业。荥阳人郑伯调侃他说:“魏郎,你使用过的兵器有多少?”他很惭愧,便下苦功夫读书,积年累月磨平了床板,因此以文采扬名。
魏收最初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当时,尔朱荣在河阴大肆捕杀朝臣,他凭借智慧逃脱,侥幸免于一死。吏部尚书李神隽很器重他的才学,奏请朝廷授他为司徒记室参军。节闵帝即位后,下诏测试群臣,让魏收起草封禅书,他提笔一挥而就,连草稿都没要。文章近千言,改动的地方寥寥无几。这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在天子旁边,他十分激赏魏收的才学,对节闵帝说:“即便有七步成诗的才华,也不能超过魏收。”又升任散骑侍郎,不久,受命掌管天子的起居注的记录,并参与国史的编纂。很快,又兼任中书侍郎,时年26岁。
文辞讽谏
北魏孝武帝初年,朝廷又下诏命魏收担任原来的官职。朝廷堆积了许多文书诰命,魏收一一处理,事事都能让孝武帝满意。孝武帝曾调集大批士卒到嵩山南麓狩猎,前后共十六天。当时,天气寒冷,朝野一片埋怨哀叹的声音。孝武帝与近臣们以及各位嫔妃都奇装异服,行为轻薄癫狂,大多不合礼度。魏收想劝谏但心里又害怕,想沉默不发却又不能自抑,便呈上自己写的《南狩赋》以作讽喻,文章虽然辞采过分华丽,而终属高雅宏正之作。孝武帝亲手写诏,对魏收的文章大加褒奖和赞美。
居高思退
起初,高欢坚持辞让天柱大将军的职务,孝武帝命魏收起草诏书,以顺从他的请求,想再加封他为相国,问魏收相国的品秩有多高,魏收据实回答,孝武帝便作罢了。魏收没有揣测出主子和丞相的心思,心里很不安稳,请求解去自己的官职,朝廷下诏同意。过了很久,朝廷命他任孝武帝哥哥的儿子广平王高赞的开府从事中郎,魏收不敢拒绝,便作《庭竹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情。不久,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与济阳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齐名驰誉,世人称他们为“三才子”。这时,孝武帝对魏收已有猜疑,他便以有病为由坚决辞去官职。
受命修史
后来,魏收被召至晋阳,任中外府主簿,不断受到嫌弃和斥责,并遭到鞭打,很久都不能施展抱负。适逢司马子如奉命来到高欢的朝堂,利用宴会的机会同高欢开玩笑说:“魏收,是天子的中书郎,国之俊杰,希望大王您给他点好的脸色。”他因此转为府属的官员,然而,高欢对他并不优待。魏收因为不得重用,又请求撰修国史。同僚崔暹在高澄面前推荐他说:“国家的历史事关重大,你们父子二人建立的霸王的丰功伟业,都需要记载下来,这件事非魏收不能胜任。”高澄便启奏朝廷,命魏收为兼散骑常侍,修撰国史。武定二年(544年),他担任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仍旧负责修撰国史。
才情横溢
后来,高欢回到朝廷,东魏孝静帝命他为相国,高欢坚决推辞,让魏收代他写奏章。奏章写好后送给他,这时高澄在旁边,高欢指着魏收说:“这个人应当又是一个崔光。”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在西门豹祠宴集群臣,对司马子如说:“魏收任史官,写我的善与恶。听说北伐的时候,权贵们常常送给史官吃的东西,司马仆射你是否也曾宴请过史官呢?”因而两人一起大笑。高欢对魏收说:“你不要见元康这些人在我面前奔走,我就认为他们很勤劳。我今后的名誉地位在你手里,不要认为我不知道。”不久,加封魏收为兼著作郎。
侯景背叛了北魏,攻击南部边境。高澄当时在晋阳,命魏收写下五十余页纸的一篇檄文,他不到一天就写完。朝廷又要送给南梁檄书,让南梁朝廷送给侯景。魏收刚入夜执笔起草,三更就已写完,文章写满了七张纸。高澄很赞赏他。魏孝静帝曾在秋季举行射箭,让群臣赋诗。魏收诗的末一句是:“尺书征建业,折简召长安。”高澄非常欣赏诗的雄壮豪迈,对周围的人说:“我朝现在有魏收,便是国家的光彩。雅俗共赏的文章,析理通达,气势纵横。我也让邢子才、温子升不断写作,才情词气都赶不上他。我有时心有所思,忘了而没有说出,说出来了词语又不详备,不能完全把意思表达出来。魏收呈上他起草的文章,都把我的想法说得完完全全。这种人才真难得。”又命魏收兼任主客令,接待梁朝的使者谢珽、徐陵。侯景投降南梁,梁朝的鄱阳王萧范当时任合州刺史。高澄命魏收写信劝谕萧范。萧范得到书信后,便率领所部西上,州刺史崔圣念占据了这座城池。高澄对魏收说:“今天平定一州,你出了很大力,但遗憾的是‘尺书征建业’还没有实现啊!”
撰写《魏书》
高澄遇害身死后,文宣帝高洋到晋阳,命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北边的相王府参与机密大事。魏收又转任秘书监,兼著作郎,又担任定州大中正。这时,北齐即将建国,杨愔奏请把魏收置于别的馆舍,命他撰写受禅的诏书典册。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他任中书令,仍然兼任著作郎,封为富平县子。二年,朝廷命他撰写《魏史》。四年,任他为魏尹,所以给予他优厚的俸禄,让他专门在史馆著述,不参与其他事务。当初,高洋让群臣各自陈述自己的志向,魏收说:“我愿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写出《魏书》。”所以,高洋命他专任其职。又下诏命平原王高隆之负责监修史书,但只是挂名而已。文宣帝对魏收说:“好好地直笔写史,我始终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
魏收在前人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与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博览总括,认真斟酌,写成《魏书》。辨析酌定名称,逐条甄别选择。又搜集博采亡佚的史料,连缀补续缺漏未写的史实,完成一代史书,上表奏闻朝廷。修撰成的这一代重要的典籍。其规模是:共有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共一百一十卷。天保五年(554年)三月,呈送天子。这年秋天,魏收被任命为梁州刺史。魏收因为全书并未修完,上表请求继续完成这项事业,朝廷同意。十一月,又送上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三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征》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共二十卷,加上续写的纪传,共一百三十卷。全书共分十二帙,其中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还有二表一启,都是由魏收独创的体例。
横遭非难
魏收性格急躁,不能公平待人。过去同他有冤仇的,大多隐去人家的善政美德,不载入史册。他写史时常洋洋自得地说:“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敢同我魏收作对!我的史笔要抬举你能让你上天,要贬低你能让你入地。”
因为贵族子弟议论认为魏收撰述史书不公平,文宣帝便命他在尚书省与贵家的子弟儿孙们一起共同讨论。前后投诉史书问题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说遗漏了他们家的世系职位;有的说他的家人没有被记载入史;有的说书中有随便诋毁的地方。魏收都根据情况一一解答。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的传略附在他的族祖卢玄的传后;顿丘的李庶家的事传,称他本来是梁国蒙地人。卢斐、李庶对他颇有讥讽,说他写的史书不真实。魏收性情急躁,非常气愤,启奏朝廷说他们诬告,想对自己加以迫害。文宣帝早先就看中了魏收的才学,不想加罪于他。这时,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评魏收,和卢斐、李庶一起获罪,各被鞭打,流配在街巷市坊,卢思道也被罪罚。然而,终因众口铄金,议论纷纷,朝廷下令命《魏书》停止传播发行,让群臣们共同商议。允许史书中牵涉到家事的人进入史局,不真实的地方可以陈述吁请。于是,贵族子弟众口传扬,称《魏书》为“秽史”,投递诉状的人一个接一个,魏收应接不暇,无法抗拒。这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权倾朝野,与魏收关系密切。魏收也为他们家里的人作过传,这两个人不愿说《魏书》不真实,便堵塞言路,终文宣帝一世,不再议论这件事。
孝昭帝认为《魏书》没有刊行,命魏收进一步研讨审改,他奉诏后对《魏书》作了很多修改。朝廷下诏允许《魏书》传行,魏收认为书稿藏之秘阁,外人无法看见。于是,朝廷命送一本交付并省,一本放在邺城,任凭人们翻阅改易。
最后岁月
太宁元年(561年),朝廷加封魏收为开府。河清二年(563年),他兼任右仆射。这时,武成帝终日沉湎酒乡,朝中大事委付侍中高元海。高元海凡俗平庸,不堪大任。因魏收的才名震动世俗,都官尚书毕义云善于处理繁琐的事务,元海便虚心依赖他们。魏收畏祸保身,不能匡救时弊,被人们所讥讽。武成帝在华林另外建造玄洲苑,极尽山水台阁的壮丽,下诏命在台阁中画上魏收的像。
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有文集七十卷。魏收因为写史书得罪了一些人,北齐灭亡之后,魏收的坟墓被仇家挖掘,遗骨被丢出坟墓外面。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史学成就
魏书
《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况,书中都有较详尽的交待。其二十卷志尤有价值,从东汉初班固修《汉书》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间,《魏书》以外的各纪传体史书中或根本没有书志部分,或虽有书志,但缺少刑法、食货等重要内容,《魏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针对北魏政权的特殊情况记录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属各部原有姓氏与所改的汉姓。《刑罚志》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魏书》的各族人民起义达一百三十馀次之多。《食货志》对于北魏的均田制有详细记述,为后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贵的材料。《释老志》是《魏书》首创,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对于佛教发展的记述尤详,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魏澹《后魏书》、李延寿《北史》、《高氏小史》等补足。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有点校本。
《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况,书中都有较详尽的交待。其二十卷志尤有价值,从东汉初班固修《汉书》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间,《魏书》以外的各纪传体史书中或根本没有书志部分,或虽有书志,但缺少刑法、食货等重要内容,《魏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针对北魏政权的特殊情况记录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属各部原有姓氏与所改的汉姓。《刑罚志》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魏书》的各族人民起义达一百三十馀次之多。《食货志》对于北魏的均田制有详细记述,为后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贵的材料。《释老志》是《魏书》首创,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对于佛教发展的记述尤详,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魏澹《后魏书》、李延寿《北史》、《高氏小史》等补足。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有点校本。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吾为魏公藏拙
魏收的文学在北朝颇为出众,魏收便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期望能够在江东得以流传。结果徐陵渡过长江时,把魏收的文集扔进江水里。随从问起原因,徐陵回答道:“我这是在为魏公藏拙”。
魏收的文学在北朝颇为出众,魏收便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期望能够在江东得以流传。结果徐陵渡过长江时,把魏收的文集扔进江水里。随从问起原因,徐陵回答道:“我这是在为魏公藏拙”。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吉中孚
史浩
龚贤
章甫
马存
薛梦桂
孔武仲
李希圣
危稹
席佩兰
史宗
江端友
马君武
张正见
梁锽
爱新觉罗·敦诚
陈子良
邓玉宾
舒位
沈明臣
刘伯亨
李寿卿
乐毅
谢觉哉
郑道昭
李唐
兰陵笑笑生
张昇
黄燮清
袁宏
李毓秀
樊增祥
李昌符
郑嵎
袁崇焕
沈与求
董颖
寇国宝
杨蟠
帛道猷
沈谦
梁鼎芬
刘澜
王易简
刘婆惜
种放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