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贾昌朝
贾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府获鹿县(今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获鹿镇)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著作佐郎贾注之子。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同进士出身,出任国子监说书、东明知县。宋仁宗即位后,历任天章阁侍讲、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枢密使、大名知府,累迁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事,册封魏国公。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贾昌朝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元”,御赐碑额为“大儒元老之碑” 。
贾昌朝一生博学善论,著有文集三十卷,后多散佚,今仅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其中《群经音辨》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贾昌朝生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是五代后晋时期的知名史官贾纬的曾孙。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曾祈谷南郊,贾昌朝于道左献颂辞,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晋陵主簿。赐对便殿,任国子监说书。大儒孙奭称其讲说有师法。后又改颍川王院伴读,再适殿中丞,历知东明县。孙奭侍读禁中,因年老请辞,并举荐贾昌朝接替自己,诏试中书,不久复国子监说书。
景祐元年(1034年),置崇政殿说书,以授贾昌朝。天章阁置侍讲,亦首命他充任。累迁尚书礼部郎中,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羊国子监。上书陈“边防六事”,多施行之。
庆历三年(1043年),升任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庆历五年(1045年),拜相,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担举编修《唐书》。
庆历七年(1047年)春旱,仁宗避正寝减膳,贾昌朝援引汉朝因灾异册免三公的故事,上表乞罢参知政事,以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仁宗赐银饰坐轿,随之因协助征讨贝州军校王则起义有功,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又移判郑州。同年,拜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年内,仍求外任,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判郑州。贾昌朝固辞仆射、侍中,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之后,因母丧去位。服除后,改判许州。召对迩英阁,行前,再任河北安抚使、判大名府。当时河决为患,贾昌朝请求修浚河故道。
嘉祐元年(1056年),封许国公,兼侍中,不久以同平章事为枢密使。
嘉祐三年(1058年),宰相文彦博请罢,谏官担忧贾昌朝接替为相,于是称其建大宅第、勾结宦官等,遂以镇安军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侍中兼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又以保平军节度使、陕州大都督府长史移判大名府兼安抚使。
宋英宗即位后,贾昌朝改任凤翔节度使,加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以侍中再守许州,他极力推辞,但未获准许。
治平二年(1065年),因病留居京师,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判尚书都省事。七月十九日(8月24日),贾昌朝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英宗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元”,并亲题其墓碑为“大儒元老之碑”。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影响
贾昌朝所著的《群经音辨》(七卷)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集中而又系统地分类辨析了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录存的群经及其传注中的别义异读材料,并对这些材料作了音义上的对比分析,同时还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假借字、古今字、四声别义及其它方面的异读材料,有助于读书人正音辨义,从而读通经文及其注文。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孙奭:君当以经术进,如二公(路随、韦处厚)。
王珪:公为人外端重而中裕,虽燕居未始见愠喜,然于临事,其色不可夺。少好学,至显贵未尝一日废书不观,其于古今治乱、天人灾祥之学,无不该贯,故指政言事切而不迂,其为政乐易而不苛。前后累镇许、魏,民皆见思,图其像学舍而生祠之。为文粹衍有法度,字画尤婉奇。
王安石:于皇仁宗,时宋之隆。奠此中国,四夷来同。孰夹孰承,有宰魏公。帝曰:“询尔群公卿士,朕欲考古,以求乱治,有博六艺,使熙朕志。”魏公乃来,锡帝之求。进于殿中,登阐沈幽。乃尹开封,治民不絿。乃丞御史,督制庶尤。膏泽在下,熏烝在上。参国政事,遂都将相。帝巡大途,公帝之车。帝御广宫,之屏之墉。文条武鬯,具献肤功。终徂在天,公则随迈。廷丧元老,隐加问赉。有铭太史,有谥太常。次诗不诬,斫石墓旁。
李焘:昌朝在侍从为名臣,及执政,不为善人所与,或以为结宫人宦官,数为谏官、御史所攻。张方平留唐询,询谮吴育,世皆以为昌朝指也。
脱脱:此五人(贾昌朝、陈执中、刘沆、冯拯、梁适)者,皆以文吏为宰相。……冯拯议论多迎合王意,昌朝明经术而尚阿私,梁适晓法令而挟智术,斯君子所不与也。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瞿汝稷,(1548—1610)字元立,号那罗窟学人,幻寄道人、槃谈等,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瞿景淳之子。以父荫受职,三迁至刑部主事,出知辰州府,任职长芦盐运使,累官至太仆少卿。幼秉奇慧,博览强记,宿通内外典。万历三十年(1602),撮汇历代禅宿法语为《指月录》三十卷,盛行于世。康熙十八年(1679),有聂先者,编续《指月录》二十卷以接踵其书。瞿汝稷另著有《石经大学质疑》、《兵略纂要》、《瞿冏卿集》等。
  • 唐常州义兴人。举进士。玄宗开元二年,为监察御史。累官司封郎中。十三年,为国子司业。玄宗亲择为湖州刺史。十五年,迁申王府长史。
  • 生卒年不详。肃宗上元二年(761)登进士第。德宗建中二年(781)客游洛阳、蒲州。其后行迹无考。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2首。
  • 沈九畴,字箕仲。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明朝官员、诗人。
  • 一作李太元。蜀(今四川)人。昭宗天复间即慕道。前蜀后主乾德末,游灵山,遇一道士,据云为前蜀先主王建所化,告以前蜀将亡。次年果应验。事迹见《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二引《宾仙传》。《全唐诗》存诗2首。
  • 生卒年不详。长沙(今属湖南)人。温庭筠为太学博士主秋试时,涛与卫丹、张合等应试,所作诗赋皆得称赏,榜于都堂。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六七。涛颇有诗名。其诗如“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等句皆脍炙人口。《全唐诗》存断句3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 任翻,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江南人。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