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嗜好读书
曹元用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曹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名列三俊
曹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曹元用是个奇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都才不称职,请于测试后录优任用。
御史台聘他为属官,曹元用不曾学过如何办理公务,但对一些事情却能有明确的判断,御史台的属吏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其名,没有谥号,曹元用认为:“皇后为天下之母,岂可直接称其名,应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发扬其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很久,齐、鲁间士人向他求学的甚多。
仕途经历
延祐六年(1319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建议太子硕德八剌亲自参加祭祀之事,精心于礼乐。硕德八剌亲自主持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服装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来太庙九代皇帝的灵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内祭祀。
元仁宗驾崩后,殿内也无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间供奉。元英宗上京召集礼官讨论此事。曹元用认为,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元英宗认为此议甚好。授曹元用为翰林待制,迁任直学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发生铁失刺杀元英宗的事变,叛党赤斤铁木儿突然来到京师,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并声称:“此非常之变,我宁死也不能屈服。”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人们都说曹元用有先见之明。
尽心尽职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授曹元用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又任大朝会的纠仪官,在退朝时号令循序而退,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自成一列。这些建议均被采纳。丞相拟废除科举制,曹元用反对:“国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有人提出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曹元用说:“禴祠尝烝(古四时之祭的代称,禴指最薄一祭、祠为春祭、烝为冬祭、尝为秋祭),是一年四季的祭祀,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经典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废除利益呢!?”
泰定三年(1326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也孙铁木儿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不讲空话,但务实际,也就是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须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拜为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纂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把唐朝的《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言。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凡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是元用起草的。文宗时他起草宽恤之诏,受到也孙铁木儿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元文宗非常高兴。正值太禧宗禋院副使是个缺职,中书省上奏让曹元用担任,元文宗不答应,说:“他是翰林院学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把他任用在大事情上。”当曹元用去世时,皇帝哀悼很长时间,告诉侍臣说:“曹元用尽忠竭力,现在死了,应当赐赙钞五千缗(一千文)。”又追封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济宁市太白楼、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存其撰文碑。
曹元用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曹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名列三俊
曹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曹元用是个奇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都才不称职,请于测试后录优任用。
御史台聘他为属官,曹元用不曾学过如何办理公务,但对一些事情却能有明确的判断,御史台的属吏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其名,没有谥号,曹元用认为:“皇后为天下之母,岂可直接称其名,应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发扬其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很久,齐、鲁间士人向他求学的甚多。
仕途经历
延祐六年(1319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建议太子硕德八剌亲自参加祭祀之事,精心于礼乐。硕德八剌亲自主持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服装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来太庙九代皇帝的灵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内祭祀。
元仁宗驾崩后,殿内也无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间供奉。元英宗上京召集礼官讨论此事。曹元用认为,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元英宗认为此议甚好。授曹元用为翰林待制,迁任直学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发生铁失刺杀元英宗的事变,叛党赤斤铁木儿突然来到京师,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并声称:“此非常之变,我宁死也不能屈服。”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人们都说曹元用有先见之明。
尽心尽职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授曹元用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又任大朝会的纠仪官,在退朝时号令循序而退,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自成一列。这些建议均被采纳。丞相拟废除科举制,曹元用反对:“国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有人提出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曹元用说:“禴祠尝烝(古四时之祭的代称,禴指最薄一祭、祠为春祭、烝为冬祭、尝为秋祭),是一年四季的祭祀,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经典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废除利益呢!?”
泰定三年(1326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也孙铁木儿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不讲空话,但务实际,也就是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须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拜为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纂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把唐朝的《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言。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凡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是元用起草的。文宗时他起草宽恤之诏,受到也孙铁木儿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元文宗非常高兴。正值太禧宗禋院副使是个缺职,中书省上奏让曹元用担任,元文宗不答应,说:“他是翰林院学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把他任用在大事情上。”当曹元用去世时,皇帝哀悼很长时间,告诉侍臣说:“曹元用尽忠竭力,现在死了,应当赐赙钞五千缗(一千文)。”又追封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济宁市太白楼、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存其撰文碑。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吉中孚
史浩
龚贤
章甫
马存
薛梦桂
孔武仲
李希圣
危稹
席佩兰
史宗
江端友
马君武
张正见
梁锽
爱新觉罗·敦诚
陈子良
邓玉宾
舒位
沈明臣
刘伯亨
李寿卿
乐毅
谢觉哉
郑道昭
李唐
兰陵笑笑生
张昇
黄燮清
袁宏
李毓秀
樊增祥
李昌符
郑嵎
袁崇焕
沈与求
董颖
寇国宝
杨蟠
帛道猷
沈谦
梁鼎芬
刘澜
王易简
刘婆惜
种放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