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陈祥道
陈祥道(1042—1093),福州(今属福建)人,陈旸为其弟。早年字祐之,进士及第后改字用之,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勘,是北宋著名经学家、思想家。他于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精于《论语》学和礼学。他曾撰有经学著述十余种,但遗憾的是仅有《论语诠解》10卷和《礼书》150卷传世,其中《礼书》在中国传统礼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陈祥道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出生于闽清宣政里(今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自幼聪敏勤奋,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即高中进士。同榜进士中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王雱很欣赏陈祥道的学问与人品,与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后来陈祥道随王雱去拜见王安石,遂成为王安石的门生。在自中唐到两宋蓬勃兴起的疑经惑传、颇具开放性与批判性精神的解经思潮下,王安石大胆非毁、质疑前人的注解,对《诗经》《尚书》《周礼》这三种经典重新做注,纂成《三经新义》推广于世,为其变法新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在经典诠释方面,陈祥道受王安石的影响颇深,他的《礼书》和《论语诠解》对历代注疏同样作出了大量的批评指谪和突破,但引证精详合理,都有较充分的理据,在学术水平上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后世评价他“礼学通博,一时少及”,认为他的学术与人品“为当世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在仕途上,陈祥道刚出仕时,因为其父陈玩在一次事件中将公差打死而备受牵连,有好几年时间不得不赋闲在家。即便他作为王安石的门生,受到了王安石等人的赏识多次得到起用,但是北宋神宗、哲宗两朝的权斗激烈,王安石两次被罢相,陈祥道也两次都没能幸免,因此他前半生的仕途可谓十分坎坷。
  陈祥道因为精通礼学,所以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就是礼官,而其初仕礼官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翰林学士许将向朝廷的举荐有着重要关系。
  许将十分了解陈祥道对礼制的精通,因此在元祐四年进给哲宗的奏章中对其礼学成就大加褒扬,希望朝廷能任命他为礼官。哲宗采纳了许将的举荐,诏任陈祥道为太常博士,常驻太常寺。太常寺是掌管皇室宗庙祭祀及礼乐仪制的中央机构,长官为卿,副职为少卿,博士乃属官。陈祥道进入太常寺,是其仕途与学术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在太常寺职位上,他接触到更多的礼乐文献以及各种礼器,熟悉了更多的典礼仪节,这为他的礼学著述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元祐五年(1090年),陈祥道将他的《礼书》增补为150卷,内相范祖禹见陈祥道向朝廷进献的《礼书》比当时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内容更为丰富精详,于是便向哲宗进言,希望朝廷把《礼书》送往学士院以及两制或经筵审定后,再转交到太常寺,与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一并参酌使用。两制是唐宋时的一种职官制度,其一为内制,是指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的制度;其二是外制,即中书舍人与其他官员共同为中书门下拟定诏令的制度。两者合并在一起,就称为两制。由于两制在宋代朝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祥道的《礼书》最终得以通过两制颁行,其政治与学术的影响力顿时大增。
  元祐六年(1091年),陈祥道自太常博士转任秘书省正字一职,主要负责汇编国家图书馆中的书籍,并校正书籍中的脱漏和错误。
  元祐七年(1092年)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所写的《礼图仪注》,之后被任命为馆阁校勘。同年四月二日,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国史院修撰的范祖禹又向皇帝举荐陈祥道,数月后陈祥道得以补缺任太常博士之职。十二月九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写的《注解仪礼》32卷,在范祖禹的建议下,皇上下旨把这本书送到两制审定,同时也一并把他所进献的礼图交到了太常寺,以供当时的礼官们在设计和安排朝廷礼仪活动时做参考。
  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开始亲政,陈祥道这时为朝廷政治与礼制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向哲宗直谏“贵人贱马”的故事。北宋以文人治国,太宗立国之初,就曾勒石为铭,要求历代皇室尊重“白衣卿相”,即读书人。但陈祥道却发现,朝廷在元会(元宵节皇帝朝会群臣)庆典中让御马立于百官之上,因此颇为不满,于是在当年五月的一次朝会中,他找准时机,向哲宗皇帝进谏,郑重请求皇上改革这一礼仪制度。见陈祥道说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哲宗慨然允准,并御赐绯鱼袋,让他以较低的官阶享受五品官员的待遇。之后不到十天,陈祥道在京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陈祥道去世后蒙受哲宗皇帝钦赐御葬,归葬于故乡闽清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后门垅,可谓享尽哀荣。他的墓葬现仍保留完好,虽然占地不大,但视野开阔,墓道近60米,两旁立有两对翁仲、三对石兽,极显尊贵。
  时任县令祝圣随后在闽清文庙为陈祥道专门修建了乡贤堂,以示表彰和推崇。徽宗政和年间,福州知府黄裳认为陈祥道“解经以悟学者”有功,也在福州郡学乡贤堂内挂上陈祥道画像,让后人祭拜。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礼学影响
  在《礼书》中,陈祥道对“三礼”经传做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不仅全面介绍了古代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和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衅礼、射礼、族燕之礼、天子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礼,还有各种士庶通用的生活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仪礼》中的用乐(包括乐律和乐器)问题、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而且还对这些礼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作了说明。
  陈祥道受中唐以来疑经惑传思想的影响,秉承了其师王安石“三经新义”的批判与创新精神,在秉持自孔孟而来的儒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其《礼书》敢于议论、指摘郑玄、孔颖达等前贤的传注,甚至敢于议论《礼记》诸篇的是非,质疑批判荀子及其他儒学先贤的礼学论述。但与此同时,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来看,尽管他是王安石的学生,在王安石被废之后政治上也受到不少牵连,然而由于其“论辩精博,间以绘画”,在学问上还是颇为人所称道的,认为他“礼学通博,一时少及”,所以他的《礼书》能够“为当世所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陈祥道在《礼书》中虽然对郑玄、荀子等传统经学及儒学大家的礼学思想颇多批评,但他对孔子、孟子、子思子的礼学思想不容置疑的肯定与坚持,则隐约可以看出他对儒学道统的认识与韩愈、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等人并无实质差别。他虽然在学缘结构上与两宋理学并非一脉,然而其思想仍属于宋代学术中的主流儒学阵营。
  而在《礼书》的撰写方法上,陈祥道采用近似于专题论述的方式,以《仪礼》为经,以《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史记》等中的礼学论述与汉唐经学家郑玄、王肃、孔颖达等的注疏为纬,将经典文本与历代注疏结合起来予以综合撰述和介绍,相对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而言,无疑为后者开了先河,起到了先导作用,而陈祥道在《礼书》中对礼图的运用则显得在研究方法上比朱熹还更为完整。事实上,朱熹对陈祥道《礼书》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不仅在其《仪礼经传通解》中数次引用陈祥道的《礼书》,如在卷一《家礼·士冠礼》一篇的注解中曾两次引用《礼书》卷七十七关于用牲之法的说明,又于卷九《学礼·学制》“教学之通法”一章的注解中三次引录陈祥道《礼书》中的相关说法,而且按照《朱子语类》中的记载,朱熹的学生曾祖道(字择之)曾说:“自《通典》后,无人理会礼。本朝但有陈祥道、陆佃略理会来。”朱熹评论时也指出:“陈祥道理会得也稳。陆农师(即陆佃)也有好处,但杜撰处多。”可见,在宋人的礼学著作中,朱熹对陈祥道的《礼书》评价较高。明代学者张溥在《礼书叙》中就将陈祥道的《礼书》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并论,认为二者可以互补,后世学者应该将两种礼学著述合并着一起看。今人也往往认为,陈祥道的《礼书》与北宋司马光的《书仪》、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的发展、了解上古礼制与宋代礼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沈钦圻,明末清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得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祖父。钦圻博闻强记,以诗名于吴中。邑诸生,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晤书堂诗稿》。
  • 朱一是(生卒年不详),字近修,海宁(今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素怀经济天下之志,尝远赴京城,欲上书言国事,但国事已危,无可挽回。明亡,拒绝降清,流亡海上。后归乡里,莳桑种竹,披缁衣授徒,主持当地文社。著有《为可堂集》,词集《梅里词》,有清初清远堂刊本。存词一百七十一首。
  • 唐圭璋(1901~1990),诗人,词学家,字季特,南京人。1949年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鉴赏辞典》等。
  •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 陈郁(1184-1275)字仲文,号藏一。江西临川人。陈世崇之父。并称“临川二陈”。南宋著名诗人。文学优异。卒于德佑元年,年九十二。事迹约略见于其子世崇所撰《随隐漫录》。工诗词。他的词婉转隐喻,但情调高亢,宣扬爱国思想,系南宋词坛辛派词人。著有《藏一话腴》4卷,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全宋词》辑其词四首。事见清同治《崇仁县志》卷八。
  • 赵淇,字元建,号平远,又号太初道人、静华翁,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宋末官直龙图阁、广南东路发运使,加右文殿修撰,尚书刑部侍郎。宋亡后降元,至元中署广东宣抚使。入大都谒见元世祖,拜湖南道宣慰使。有文集20卷,今已失传。赵淇又能绘画,词传世者仅一首。
  • 严识玄,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益州新繁尉严仁楷子。武后朝任巩县令,又为监察御史,后转魏州刺史,官至兵部郎中。《全唐诗》存诗一首。
  •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故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鼎孳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在明朝任职期间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为直指使。清军入京后,迎降,迁太常寺少卿,后累官礼部尚书。龚鼎孳在职期间,常能保护善类,扶掖人才,颇得人心。
  • (191—252)三国魏汝南人,字休琏。应场弟。博学,以文章显,善为书记。魏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曹芳立,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曹爽执政,多违法度,璩以诗讽之,多切时要。复为侍中,典著作。今存《百一诗》数篇,有辑本《应休琏集》。
  • 吉中孚,唐代诗人。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阳,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贞元初年。工诗,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后还俗。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 马存(?-1096),字子才,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宋哲宗元梧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镇南节度推官、越州观察推官。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官。
  • 薛梦桂(生卒年不详),字叔载,号梯飚,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宝祐元年(1253)登进士第。尝知福清县。仕至平江卒。周密《浩然斋雅谈》称其擢第后通京籍,风度清远,所居西湖五云山,曰隔凡关,曰林壑瓮,通命之曰方厓小隐。诸名士莫不纳交。俪语古文词笔,皆洒落,不特诗也。其词工稳灵活,前人誉为“能品”。《绝妙好词》卷三收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希圣(1864年-1905年)清末官员,诗人。字亦元,号卧公,湖南湘乡(长沙)人。生于清穆宗同治三年,卒于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年四十二岁。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荐举经济特科。初治训诂,通古今治法,尝纂《光绪会计录》以总综财赋,又草《律例损益议》,张百熙等极重之。百熙奉诏管学,引以为助。希圣通籍后始学为诗,有作必七律,以玉溪生(李商隐)自许,著有《雁影斋诗存》,传于世。
  • 危稹(1158~1234),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字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著有《巽斋集》。
  • 席佩兰(1760—?),女,字韵芬,一字道华,号涣云,洞庭山(今属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孙原湘妻。夫妇皆工诗,为一时佳偶。袁枚题其集,誉为“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不独闺阁中罕有其俪也”。又编《随园女弟子诗选》,即以席佩兰为冠。其卒在孙原湘之后,具体未详。有《长真阁集》。
  • 史宗,生卒爵里不详,晋代僧人,常穿麻衣,故世称“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白土埭赁埭,讴唱引䋏以自乐。后隐居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考,韬光隐迹,世人莫知。会稽谢邵、魏迈之、魏放之等皆拜之为师,笃论渊博。后不知所终。
  • (?—1134)宋开封陈留人,字子我,号七里先生。江休复孙。钦宗靖康元年,以荐赐同进士出身。除承务郎、诸王府赞读。上书辨宣仁后诬谤,遭黜,渡江寓居桐庐之鸬鹚源。高宗建炎初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三年,权太常少卿。有《自然庵集》。
  • 马君武(1882年—1940年),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初留学日本,学工艺化学;后去德国,习冶金。民国初年,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后经营工业。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爱好文学,其诗歌,格律自由。著有《马君武诗稿》。
  • 张正见,字见赜,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575年左右),年四十九。年十三,献赋,简文帝萧纲深为赞赏。梁武帝末年,官邵陵王国左常侍。梁元帝立,任通直散骑常侍,迁彭泽令,后避乱于匡俗山。陈武帝受禅,诏为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累官至通直散骑侍郎、撰史著士。明人辑有《张散骑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九十二首。
  • 梁鍠,生卒年不详。四十岁前尝从军,为掌书记;后与军师不合,拂衣弃职。天宝初官执戟。工诗,尤擅五律,颇负时名。与李颀、岑参、钱起友善。今存诗十五首。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