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郑獬
郑獬(1022年-1072年),一作义夫,字毅夫,号云谷,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中国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纠错
纠错
介绍
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辞章豪伟峻整。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状元及第,授将作监丞、通判陈州。历任著作郎、三司度支判官等职。英宗即位后,按真宗乾兴(1022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后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自荆南还,判三班院,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初,权发遣开封府,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所不喜,是年五月,郑獬罢知杭州。次年四月,徙知青州,行至苏州卧病。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郑獬以疾请提举南京鸿庆宫。次年,卒于楚州。
郑獬为文有豪气,议论精确,峭整无长语。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文集《郧溪集》原为50卷,后散佚。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等书中搜辑佚文,析为28卷,遂传于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生平
郑獬的爷爷郑建中从宁都去了安陆经商,并定居安陆,晚年领子郑五教从会同桃枝去了安陆,并考取进士;郑五教和朱京娘在宁都桃枝期间生育了五个儿子,大儿子郑狝,二儿子郑獬。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曾回到宁都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宋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宋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皇上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英宗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合适吗?希望皇上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
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消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与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被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宋神宗初年,神宗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青州和张方平、赵抃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蜡烛,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郑獬说:“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西夏君主李谅祚去世,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祚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对他很反感,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去世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才得以下葬。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逸闻轶事
公与滕章敏公(即滕甫)、杨绘同试,自拟必魁天下,与二人约曰:“不验,当罚。”及崇政殿御试,国邱象天赋,取公居首,扬次之,滕居三。公戏责所约,滕答曰:“一人解,一人会,予安得不居三乎?”
宋仁宗很注重选士,廷试结束之后焚香祝天,说:“愿得忠孝状元。”之后就得到了郑獬。
公微时,梦至一处,有小池,方洞数尺,甃以玉。公浴之,视臂生白鳞,水影头已角出,有史云,此玉龙池也。古登第诗云:一声霹雳从地起,到头自是白头翁。
官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己酉罢公,吕诲上疏言公无罪被出甚非,公议上出奏示执敬,王安石曰:獬出臣但怀不能尽理,论情暴,其罪状,使小人之有所怀。不意言者,乃更如此。
《郧溪集》列传载,公宋天圣三年乙丑生,宋熙宁八年乙卯殁,年五十一,卒时囊罄子幼,藁殡在寺十余年,籍同年州守滕君始克葬焉。后子宣义公稍长,母杨夫人历举大父商游之故,以语曰:“尔父荣登大魁,籍隶安陆,先世应墓具在虔化。尔父假命归来时,往虔南省坟墓,屡欲拨宅返里,奈家贫尔弱又久而未果,遗命谆谆。以勿忘所自嘱焉。”宣义公闻之,抚然曰:“予少失怙,予不敢忘父命,其敢忘先人之旧业乎?”遂不惜劳计费,爰返,会大父归并祖父葬虔化县西关蔚背岭,会大父十四郎公穴左。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重修,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复修。郑獬妣张氏,宋天圣五年丁卯生,宋嘉祐五年庚子殁,年三十四,葬宁都会同里南庄花园圃仙人侧掌形亥巳向。继妣杨氏,宋明道二年癸酉生,宋绍圣元年甲戌殁,寿六十二,葬与张氏合穴,生子一郎、三郎。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唐常州义兴人。举进士。玄宗开元二年,为监察御史。累官司封郎中。十三年,为国子司业。玄宗亲择为湖州刺史。十五年,迁申王府长史。
  • 生卒年不详。肃宗上元二年(761)登进士第。德宗建中二年(781)客游洛阳、蒲州。其后行迹无考。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2首。
  • 沈九畴,字箕仲。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明朝官员、诗人。
  • 一作李太元。蜀(今四川)人。昭宗天复间即慕道。前蜀后主乾德末,游灵山,遇一道士,据云为前蜀先主王建所化,告以前蜀将亡。次年果应验。事迹见《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二引《宾仙传》。《全唐诗》存诗2首。
  • 生卒年不详。长沙(今属湖南)人。温庭筠为太学博士主秋试时,涛与卫丹、张合等应试,所作诗赋皆得称赏,榜于都堂。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六七。涛颇有诗名。其诗如“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等句皆脍炙人口。《全唐诗》存断句3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 任翻,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江南人。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