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介绍
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辞章豪伟峻整。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状元及第,授将作监丞、通判陈州。历任著作郎、三司度支判官等职。英宗即位后,按真宗乾兴(1022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后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自荆南还,判三班院,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初,权发遣开封府,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所不喜,是年五月,郑獬罢知杭州。次年四月,徙知青州,行至苏州卧病。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郑獬以疾请提举南京鸿庆宫。次年,卒于楚州。
郑獬为文有豪气,议论精确,峭整无长语。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文集《郧溪集》原为50卷,后散佚。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等书中搜辑佚文,析为28卷,遂传于今。
郑獬为文有豪气,议论精确,峭整无长语。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文集《郧溪集》原为50卷,后散佚。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等书中搜辑佚文,析为28卷,遂传于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生平
郑獬的爷爷郑建中从宁都去了安陆经商,并定居安陆,晚年领子郑五教从会同桃枝去了安陆,并考取进士;郑五教和朱京娘在宁都桃枝期间生育了五个儿子,大儿子郑狝,二儿子郑獬。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曾回到宁都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宋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宋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皇上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英宗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合适吗?希望皇上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
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消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与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被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宋神宗初年,神宗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青州和张方平、赵抃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蜡烛,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郑獬说:“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西夏君主李谅祚去世,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祚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对他很反感,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去世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才得以下葬。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曾回到宁都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宋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宋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皇上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英宗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合适吗?希望皇上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
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消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与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被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宋神宗初年,神宗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青州和张方平、赵抃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蜡烛,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郑獬说:“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西夏君主李谅祚去世,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祚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对他很反感,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去世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才得以下葬。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逸闻轶事
公与滕章敏公(即滕甫)、杨绘同试,自拟必魁天下,与二人约曰:“不验,当罚。”及崇政殿御试,国邱象天赋,取公居首,扬次之,滕居三。公戏责所约,滕答曰:“一人解,一人会,予安得不居三乎?”
宋仁宗很注重选士,廷试结束之后焚香祝天,说:“愿得忠孝状元。”之后就得到了郑獬。
公微时,梦至一处,有小池,方洞数尺,甃以玉。公浴之,视臂生白鳞,水影头已角出,有史云,此玉龙池也。古登第诗云:一声霹雳从地起,到头自是白头翁。
官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己酉罢公,吕诲上疏言公无罪被出甚非,公议上出奏示执敬,王安石曰:獬出臣但怀不能尽理,论情暴,其罪状,使小人之有所怀。不意言者,乃更如此。
《郧溪集》列传载,公宋天圣三年乙丑生,宋熙宁八年乙卯殁,年五十一,卒时囊罄子幼,藁殡在寺十余年,籍同年州守滕君始克葬焉。后子宣义公稍长,母杨夫人历举大父商游之故,以语曰:“尔父荣登大魁,籍隶安陆,先世应墓具在虔化。尔父假命归来时,往虔南省坟墓,屡欲拨宅返里,奈家贫尔弱又久而未果,遗命谆谆。以勿忘所自嘱焉。”宣义公闻之,抚然曰:“予少失怙,予不敢忘父命,其敢忘先人之旧业乎?”遂不惜劳计费,爰返,会大父归并祖父葬虔化县西关蔚背岭,会大父十四郎公穴左。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重修,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复修。郑獬妣张氏,宋天圣五年丁卯生,宋嘉祐五年庚子殁,年三十四,葬宁都会同里南庄花园圃仙人侧掌形亥巳向。继妣杨氏,宋明道二年癸酉生,宋绍圣元年甲戌殁,寿六十二,葬与张氏合穴,生子一郎、三郎。
宋仁宗很注重选士,廷试结束之后焚香祝天,说:“愿得忠孝状元。”之后就得到了郑獬。
公微时,梦至一处,有小池,方洞数尺,甃以玉。公浴之,视臂生白鳞,水影头已角出,有史云,此玉龙池也。古登第诗云:一声霹雳从地起,到头自是白头翁。
官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己酉罢公,吕诲上疏言公无罪被出甚非,公议上出奏示执敬,王安石曰:獬出臣但怀不能尽理,论情暴,其罪状,使小人之有所怀。不意言者,乃更如此。
《郧溪集》列传载,公宋天圣三年乙丑生,宋熙宁八年乙卯殁,年五十一,卒时囊罄子幼,藁殡在寺十余年,籍同年州守滕君始克葬焉。后子宣义公稍长,母杨夫人历举大父商游之故,以语曰:“尔父荣登大魁,籍隶安陆,先世应墓具在虔化。尔父假命归来时,往虔南省坟墓,屡欲拨宅返里,奈家贫尔弱又久而未果,遗命谆谆。以勿忘所自嘱焉。”宣义公闻之,抚然曰:“予少失怙,予不敢忘父命,其敢忘先人之旧业乎?”遂不惜劳计费,爰返,会大父归并祖父葬虔化县西关蔚背岭,会大父十四郎公穴左。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重修,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复修。郑獬妣张氏,宋天圣五年丁卯生,宋嘉祐五年庚子殁,年三十四,葬宁都会同里南庄花园圃仙人侧掌形亥巳向。继妣杨氏,宋明道二年癸酉生,宋绍圣元年甲戌殁,寿六十二,葬与张氏合穴,生子一郎、三郎。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蒋挺
张濯
沈九畴
李太玄
李涛
任翻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