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倪瑞璿
倪瑞璿,字玉英。江南宿迁人,徐起泰继室。
纠错
纠错
生平
  清代诗坛领袖沈德潜声名显赫,素来“以规矩示人”,不轻易施人褒贬。但他在编纂《国朝诗别裁》时,却破例对一位女诗人盛加赞语:“柔顺供职,妇德也。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邪!每一披读,悚然起敬。”
  这位使沈德潜折服的女诗人名叫倪瑞璿。中国古代诗人灿若星辰,女性诗人却不多,蔡文姬、谢道韫、薛涛、李清照等世人耳熟能详,但对倪瑞璿却知之甚少。
  倪瑞璿,字玉英。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书香门第。父亲倪绍瓒是位秀才,以才学闻名。倪瑞璿5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父亲不幸去世,孤儿寡母不善经营,家道旋即中落。母亲为维持生计,被迫变卖家产,带领几个小儿女,投奔住在雎宁的兄嫂。
  倪瑞璿的舅父樊正锡是雎宁名士,为人豪爽。他热情地接待了妹妹一家。不久,小瑞璿的聪颖引起他的注意。那是在她6岁的时候,樊正锡发现甥女常去书房偷听哥哥读书,便好奇地拉着她询问,不想小瑞璿竟将佶屈聱牙的《易经》一字不漏地背出。樊正锡惊喜异常,马上教她读书、作文。据《徐州诗徵》载,倪瑞璿“七岁学古文,八岁作《九河考》”,而且“箫管琴棋、攒花刺绣,翦裁刀尺,一见精晓”。确实是位稀有的才女。
  17岁的时候,倪瑞璿与家人踏青来到香火缭绕的龙兴寺。“龙兴寺”这个名称,本是附会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的事迹而起的。倪瑞璿提笔写下五言诗《过龙兴寺有感》:“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目光如炬的见识,流畅激愤的文字,很难设想会是一位纤嫩柔弱少女的手笔。
  19岁的时候,倪瑞璿曾经有过一次江南之行。在江宁,她寻觅六朝古迹。昔日花团锦簇的帝都,经过清兵血腥践踏,早已化为满目疮痍、荒凉破败的废墟。倪瑞璿吟道:“……高台风去荒烟满,废苑萤飞茂草生。往事不堪频想象,夕阳西下看潮平。”借古讽今,深沉而又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亡国遗恨和沧桑之感。
  雍正四年(1726年),倪瑞璿嫁给了正在雎宁教馆为业的徐起泰做继室,那一年她25岁。婚后五年是她诗歌创作的旺季,现在遗存的一百余首诗,绝大部分是那几年的作品。
  徐起泰原籍宜兴,也是一位能诗善文的才子,只是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倪瑞璿对丈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感到愤郁不平。为此,她曾写过三首七绝,谴责考官“惯使奇编埋秋草,肯教才士步青云?”指斥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和它的腐朽黑暗。
  倪瑞璿婚后的咏史诗写得更加深刻。在《游南岳寺》诗中,作者鞭笞了南宋君臣苟且求生、任敌宰割的无耻行径;为岳飞、韩世忠等人壮志未酬、饮恨黄泉而扼腕叹息。在《读李忠毅公传》中,她歌颂李应升“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的献身精神,称赞他“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而在《阅明史马士英传》中,则愤怒地批判昏主权奸“卖国还将身自卖,奸雄二字惜称君”。朗朗正气,跃然纸上。
  倪瑞璿还创作了揭露苛捐杂税,以及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诗歌。在一首《无题》诗中,她写下:“蜗庐徒壁立,日午未炊烟。幸少催租吏,嗟无卖赋钱。”另一首《闻蛙》:“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赋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平民情怀殊为少见。
  当时的官场盛行一种丑恶的风气,官吏们一面残酷地压榨人民,一面又纷纷勒石立碑,宣扬自己的“德政”。倪瑞璿在《德政碑》诗中写道:“德政碑,德政碑,巍然耸峙官道陲。一碑未久一碑起,勒功纪绩悬累累。问碑底事年年立,后相成例如相袭。披荆翦棘开康庄,绝似浮图高几级。……空将柯斧戕山骨,石若有知应衔悲。”有学者认为,在历代女诗人的作品中,如《德政碑》这样深刻尖锐的政治讽刺诗,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引起了另一大诗人袁枚的激赏。
  遗憾的是,我们今人能见到的作品,只是女诗人生前著述中极小的一部分。她呕心沥血,毕生所作的诗赋文章六大本,皆在病危之际被她亲手焚烧了。倪瑞璿含泪向丈夫解释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就在焚稿之后的几天,倪瑞璿含恨谢世而去,年仅30岁。倪瑞璿会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如果说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那么倪瑞璿无疑就是清代诗坛的月亮。
  倪瑞璿去世后,徐起泰整理亡妻遗物,在箱箧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遗漏的诗稿。虽然大部分诗稿已遭潮蚀和虫蠹,但仍有少量可以辨识的文字。徐起泰把它们整理抄录出来,定名为《箧存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孙良器(生卒年不详),宇贡甫,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仕履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引王寅语:“贡甫诗,才清思畅,早年游吴兴即有名缙绅间。”有《九野稿》,未见传本。
  • 守端(1025-1072),北宋江西袁州杨岐山普明禅院僧。字白云,号新圆通,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幼习儒业,稔悉翰墨,成年后始从茶陵郁禅师披剃,得法于南禅临济宗杨岐派祖师方会。游庐山时,经圆通寺主居讷禅师推荐,往任江州承天寺住持。后复回庐山圆通寺,隐此甚久,故得“新圆能”之别号。还曾居浙江余杭法华山龙门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等处。他在佛学上颇有造诣,在佛教界名望极高,善于讲经,门徒如云。
  •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而死,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谢谔(1121~1194),南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国。学者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师事郭雍,为文仿欧阳修、曾巩。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摄乐安县尉、知分宜县、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称所当节者为宴饮、妄费,所当近者为执政大臣、旧学名儒、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艮斋集》、《圣学渊源》等。
  • 清顺,北宋中叶浙江杭州西湖北山垂云庵僧。字怡然。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与苏轼同时,大约公元1050年前后在世。他是宋代著名的诗僧,诗风古朴凝炼,颇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诗文负一时重名。王安石极爱其诗,苏轼晚年也与之唱和。原有集,不传。诗作大致散见于《诗人玉屑》、《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宋诗纪事》等著作中。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代表作品有《达夫游记》《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王琮,生卒年不详,字宗玉,一作“中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括苍(今浙江丽水,《宋诗纪要》即以为括苍人)人。曾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两浙江东漕副使,直龙图阁等。宋高宗绍兴间,避地括苍。有《雅林小稿》。
  •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子三十四代孙。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建德败,太宗诛之。诗十二首。
  • 吴兆骞(1631—1684),清代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三年,后经纳兰明珠活动,得以纳资赎归。早年诗清丽雅秀,谪戍后写塞外风情景物,境界一新,风格苍老沉雄。著作有《秋笳集》《西曹杂诗》。
  •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栎园,学者又称之曰“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官御史;明亡后南奔归福王。清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后被劾入狱,旋得释放,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拟判绞刑,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工古文词,为诗崇杜甫,论诗主性情、反格调。诗构思巧妙,有新意。有《赖古堂集》、《书影》等著作。
  •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
  •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秦国公。天辅七年五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府衙赴任。天会元年,为南京留守张觉杀於滦河之滨,年五十五,予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 赵延寿(? —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 (?-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公元301年(永宁元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天下纷乱,张协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307-313)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 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