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应劭字仲瑗(详见目录“表字争议”)。是应奉的儿子。少时喜欢学习,博闻多识。汉灵帝刘宏时,应劭被举为孝廉,辟为车骑将军何苗的府掾。曾担任过萧令。
中平二年(185年),凉州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东进袭扰三辅。当时,朝廷派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西征,皇甫嵩奏请征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疏谏言:“乌桓兵力很弱,应该招募鲜卑人。”朝廷将奏议交予四府讨论,大将军掾韩卓认为:“乌桓兵力弱,而且与鲜卑世代为仇,如果乌桓被发,鲜卑一定会袭击乌桓的家。乌桓听说后,也会迅速返回施救。这样,不但无益于实际,还会挫伤三军斗志。邹靖居住的地方距离边塞很近,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令邹靖招募鲜卑五千轻骑兵,征剿贼寇,一定能发挥作用。”应劭驳斥:“鲜卑远在大漠以北,与犬羊为伴,没有部落君长,居住帐篷,天性贪婪,性情残暴,罔顾信义,因此才会多次侵犯汉朝边郡亭障,致使边郡几无宁日。只有在双方互市贸易时,鲜卑才会低头屈服,为的是获取中原的珍奇货物,并非真的畏惧汉朝武威,怀念汉室恩义。一旦获得需要的货物,转瞬间他们就会重新侵害边郡。所以,朝廷只是把他们当作异族看待,未曾把他们当作内附民族,原因在于此。以前匈奴反叛朝廷,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征鲜卑五千骑兵;武威郡太守赵冲也率领鲜卑,征讨叛羌。斩获叛逆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愈发骄横,多次违反禁令,如果以军令约束,则会愤怒作乱,如果听之任之,又会大肆抢掠、祸害百姓,诸如劫掠居民,拦截商旅,吃掉他人的牛羊,抢夺他人的兵器、战马。得到的赏赐很多,却不肯回去,还想用赏赐购买铁器,边将不答应,他们就把得到的缣帛聚拢在一起,欲放火焚烧。边将恐惧,担心他们会造反,慌忙解释、抚慰,不敢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今,边寇还未殄灭,羌寇又聚在一起,成为边患,决策一旦失误,将追悔莫及!臣愚以为,可以招募陇西一带坚守善道、不会反叛的羌、胡,挑选其精壮勇敢者,多给予赏赐。陇西郡太守李参遇事冷静,有谋略,一定能调动他们,为朝廷效死力。在此关键时刻,应该采取稳妥措施,不可仓促间,草率行事。”韩卓与应劭相互诘难,互不相让。刘宏下诏,将奏议交予朝中百官廷议,他们都赞成应劭的建议。
中平三年(186年),应劭举高第,再迁。
应劭后来担任营陵令,在任五月。
中平六年(189年),应劭从营陵令迁为泰山郡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十一月,青州黄巾三十万众进入泰山郡。应劭率领文武官员,连续与黄巾军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一万余人,缴获二千辆辎重车。黄巾军退出郡界,泰山郡恢复安宁。
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时,徐州刺史陶谦与应劭及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汝南太守徐璆等人上奏记于朱儁,欲图推举他为太师,讨伐李傕、奉迎天子。李傕用太尉周忠、尚书贾诩之计,徵召朱儁入朝,陶谦等人的计划因此中止。
兴平元年(194年),前太尉曹嵩与儿子曹德从琅琊郡进入泰山郡华县,当时领兖州的曹操让应劭派兵迎接他们过去。应劭的兵还没到,徐州牧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多次攻打徐州,就派数千骑(一作数十骑)追击,掩捕曹嵩家,曹嵩家误以为是应劭来迎,没有防备,结果都被陶谦派的人杀害。应劭害怕曹操会杀自己,于是弃官投奔冀州牧袁绍。
起初,汉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因为杀人犯法被判为死刑。尹次的哥哥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军来到郡府,请求代替亲人去死,随后上吊自杀。尚书陈忠认为罪疑从轻,提议免去尹次、史玉的死罪。应劭追驳陈忠,认为明正典刑,有可存者。其驳议收录在档案,驳议如下:“《尚书》讲:‘天秩有礼,上古圣王制定五服五章。天讨有罪,上古圣王制定五刑五用。’荀子讲:‘制定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禁暴除恶,防患于未然。封赏爵位,确定官职,赏罚符合规定,才能名实相符。’如果德不与位相符,能不与官相称,赏赐不是酬答有功之人,刑罚不是针对有罪之人,就会有不祥后果。杀人者死罪,伤人者判刑,从上古百王以来,都有严格的规定。高祖入关时,虽约法三章,然而杀人的死罪也没有宽降。天下太平,更要严肃法律,杀人者,必须判处重刑,只有在天下大乱时,才会使用轻刑。《尚书》讲:‘刑罚有时轻,有时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尹次、史玉在太平盛世,为个人私怨,竟然手持兵器,拦路杀人,残忍至极。朝廷恩德深厚,尹次、史玉被捕,直到冬季,才处以死刑。尹次的哥哥尹初,史玉的母亲军,狡黠顽劣,妄图以自杀代替罪犯伏法。在往昔,召忽在公子纠死后自杀。孔子评价:‘死于沟壑,无人过问。’晁错的父亲,认为儿子执法严酷,害怕祸及家族,自杀殒命。班固认为:‘不如赵括的母亲保全其宗。’《左传》说:‘仆妾愤然自杀,不能表现义理,而是在世间没有留恋而已。’古代圣王制定刑罚设置监狱,是按照天象,实施杀戮犹如雷霆般威严。上天有德,以温和、仁慈、祥和、恩惠,抚育万物生长。在春季,青草枯萎,是灾象;在秋季,花木繁华,也是灾象。而今,无罪之人尹初、军身死,而挽救应该处死的罪犯尹次、史玉,这与季节反常、草木枯黄,又有何区别?陈忠不懂得制定刑法的目的,只是以一时之仁,引述《周礼·甫刑》八议。《周礼·甫刑》赦免罪犯的八议,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以自杀代替他人抵罪?如果从感情出发决定重刑轻判,为罪犯求得活命,以一死了之,就可以罔顾刑法,这只会破坏法制,扰乱法理,朝廷将会追悔莫及。”应劭撰写的驳议有三十篇,都是这一类文章。
应劭又删定法律条令,制定《汉仪》。建安元年(196年),应劭奏上,说:“国之大事,没有比载籍更重要。载籍是为了决嫌疑,明是非,赏罚的分寸,比较恰当,使后代人有所借鉴。所以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辞官后,朝廷每次有政议,数次派廷尉张汤亲至他住的陋巷,问其得失。于是写下《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件事,动以经对,说得很详尽了。逆臣董卓,颠覆王室,烧毁书籍,没有剩下一点,开天辟地以来,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今大驾东征,巡视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几代受恩,受福不浅,窃不自量力,贪少云补,撰写《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和《春秋断狱》共二百五十篇。删去重复之处,成为简洁之文。又集驳议三十篇,分类编辑,共八十二事。见之于《汉书》的有二十五处,《汉记》四处,都删叙润色,以全本体。有二十六处,博采古今理玮之士,文章有光彩,德义也可观。有二十七篇,是臣所创造。不能说必合道衷,心有所思,聊以表述罢了。从前郑人以干鼠为璞玉,卖给周人;宋国的愚夫也以燕石为宝,缇緁十重。看到的人掩口大笑,斯文之族,多半像这。《左氏》实云虽有大国姬妾,也不抛弃陋贱之人,大概是用来代替匮乏哩。因此敢露顽劣之才,附于明哲之后。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可以供给圣听,希陛下日理万机之余,随便翻阅。”汉献帝刘协认为很好。
建安二年(197年),朝廷下诏,拜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当时,朝廷已迁都许县,旧的典章制度缺失,宫中档案稀少,应劭对此慨然叹息,收集整理所闻,著《汉书官礼仪故事》。凡是朝廷制度,以及百官上朝时的礼仪,这些都是应劭的贡献。
起初,应劭的父亲应奉担任司隶校尉,朝廷令诸官府、郡国,各上之前名臣的画像、赞辞。应劭连缀其名,编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应劭撰写《风俗通》,在书中编辑各种物类名称,详加解释。这套书籍,虽然没有成为典籍,但为后世人留下各种物类的详细介绍,当时人叹服应劭博闻多识。应劭生前著述,有一百三十六篇,又对班固编撰的《汉书》做了集解,这些书籍皆流传于时。应劭后来在邺城去世。
据《魏晋世语》记载,曹操平定冀州时,应劭早已不在人世了。
中平二年(185年),凉州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东进袭扰三辅。当时,朝廷派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西征,皇甫嵩奏请征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疏谏言:“乌桓兵力很弱,应该招募鲜卑人。”朝廷将奏议交予四府讨论,大将军掾韩卓认为:“乌桓兵力弱,而且与鲜卑世代为仇,如果乌桓被发,鲜卑一定会袭击乌桓的家。乌桓听说后,也会迅速返回施救。这样,不但无益于实际,还会挫伤三军斗志。邹靖居住的地方距离边塞很近,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令邹靖招募鲜卑五千轻骑兵,征剿贼寇,一定能发挥作用。”应劭驳斥:“鲜卑远在大漠以北,与犬羊为伴,没有部落君长,居住帐篷,天性贪婪,性情残暴,罔顾信义,因此才会多次侵犯汉朝边郡亭障,致使边郡几无宁日。只有在双方互市贸易时,鲜卑才会低头屈服,为的是获取中原的珍奇货物,并非真的畏惧汉朝武威,怀念汉室恩义。一旦获得需要的货物,转瞬间他们就会重新侵害边郡。所以,朝廷只是把他们当作异族看待,未曾把他们当作内附民族,原因在于此。以前匈奴反叛朝廷,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征鲜卑五千骑兵;武威郡太守赵冲也率领鲜卑,征讨叛羌。斩获叛逆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愈发骄横,多次违反禁令,如果以军令约束,则会愤怒作乱,如果听之任之,又会大肆抢掠、祸害百姓,诸如劫掠居民,拦截商旅,吃掉他人的牛羊,抢夺他人的兵器、战马。得到的赏赐很多,却不肯回去,还想用赏赐购买铁器,边将不答应,他们就把得到的缣帛聚拢在一起,欲放火焚烧。边将恐惧,担心他们会造反,慌忙解释、抚慰,不敢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今,边寇还未殄灭,羌寇又聚在一起,成为边患,决策一旦失误,将追悔莫及!臣愚以为,可以招募陇西一带坚守善道、不会反叛的羌、胡,挑选其精壮勇敢者,多给予赏赐。陇西郡太守李参遇事冷静,有谋略,一定能调动他们,为朝廷效死力。在此关键时刻,应该采取稳妥措施,不可仓促间,草率行事。”韩卓与应劭相互诘难,互不相让。刘宏下诏,将奏议交予朝中百官廷议,他们都赞成应劭的建议。
中平三年(186年),应劭举高第,再迁。
应劭后来担任营陵令,在任五月。
中平六年(189年),应劭从营陵令迁为泰山郡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十一月,青州黄巾三十万众进入泰山郡。应劭率领文武官员,连续与黄巾军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一万余人,缴获二千辆辎重车。黄巾军退出郡界,泰山郡恢复安宁。
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时,徐州刺史陶谦与应劭及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汝南太守徐璆等人上奏记于朱儁,欲图推举他为太师,讨伐李傕、奉迎天子。李傕用太尉周忠、尚书贾诩之计,徵召朱儁入朝,陶谦等人的计划因此中止。
兴平元年(194年),前太尉曹嵩与儿子曹德从琅琊郡进入泰山郡华县,当时领兖州的曹操让应劭派兵迎接他们过去。应劭的兵还没到,徐州牧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多次攻打徐州,就派数千骑(一作数十骑)追击,掩捕曹嵩家,曹嵩家误以为是应劭来迎,没有防备,结果都被陶谦派的人杀害。应劭害怕曹操会杀自己,于是弃官投奔冀州牧袁绍。
起初,汉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因为杀人犯法被判为死刑。尹次的哥哥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军来到郡府,请求代替亲人去死,随后上吊自杀。尚书陈忠认为罪疑从轻,提议免去尹次、史玉的死罪。应劭追驳陈忠,认为明正典刑,有可存者。其驳议收录在档案,驳议如下:“《尚书》讲:‘天秩有礼,上古圣王制定五服五章。天讨有罪,上古圣王制定五刑五用。’荀子讲:‘制定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禁暴除恶,防患于未然。封赏爵位,确定官职,赏罚符合规定,才能名实相符。’如果德不与位相符,能不与官相称,赏赐不是酬答有功之人,刑罚不是针对有罪之人,就会有不祥后果。杀人者死罪,伤人者判刑,从上古百王以来,都有严格的规定。高祖入关时,虽约法三章,然而杀人的死罪也没有宽降。天下太平,更要严肃法律,杀人者,必须判处重刑,只有在天下大乱时,才会使用轻刑。《尚书》讲:‘刑罚有时轻,有时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尹次、史玉在太平盛世,为个人私怨,竟然手持兵器,拦路杀人,残忍至极。朝廷恩德深厚,尹次、史玉被捕,直到冬季,才处以死刑。尹次的哥哥尹初,史玉的母亲军,狡黠顽劣,妄图以自杀代替罪犯伏法。在往昔,召忽在公子纠死后自杀。孔子评价:‘死于沟壑,无人过问。’晁错的父亲,认为儿子执法严酷,害怕祸及家族,自杀殒命。班固认为:‘不如赵括的母亲保全其宗。’《左传》说:‘仆妾愤然自杀,不能表现义理,而是在世间没有留恋而已。’古代圣王制定刑罚设置监狱,是按照天象,实施杀戮犹如雷霆般威严。上天有德,以温和、仁慈、祥和、恩惠,抚育万物生长。在春季,青草枯萎,是灾象;在秋季,花木繁华,也是灾象。而今,无罪之人尹初、军身死,而挽救应该处死的罪犯尹次、史玉,这与季节反常、草木枯黄,又有何区别?陈忠不懂得制定刑法的目的,只是以一时之仁,引述《周礼·甫刑》八议。《周礼·甫刑》赦免罪犯的八议,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以自杀代替他人抵罪?如果从感情出发决定重刑轻判,为罪犯求得活命,以一死了之,就可以罔顾刑法,这只会破坏法制,扰乱法理,朝廷将会追悔莫及。”应劭撰写的驳议有三十篇,都是这一类文章。
应劭又删定法律条令,制定《汉仪》。建安元年(196年),应劭奏上,说:“国之大事,没有比载籍更重要。载籍是为了决嫌疑,明是非,赏罚的分寸,比较恰当,使后代人有所借鉴。所以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辞官后,朝廷每次有政议,数次派廷尉张汤亲至他住的陋巷,问其得失。于是写下《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件事,动以经对,说得很详尽了。逆臣董卓,颠覆王室,烧毁书籍,没有剩下一点,开天辟地以来,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今大驾东征,巡视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几代受恩,受福不浅,窃不自量力,贪少云补,撰写《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和《春秋断狱》共二百五十篇。删去重复之处,成为简洁之文。又集驳议三十篇,分类编辑,共八十二事。见之于《汉书》的有二十五处,《汉记》四处,都删叙润色,以全本体。有二十六处,博采古今理玮之士,文章有光彩,德义也可观。有二十七篇,是臣所创造。不能说必合道衷,心有所思,聊以表述罢了。从前郑人以干鼠为璞玉,卖给周人;宋国的愚夫也以燕石为宝,缇緁十重。看到的人掩口大笑,斯文之族,多半像这。《左氏》实云虽有大国姬妾,也不抛弃陋贱之人,大概是用来代替匮乏哩。因此敢露顽劣之才,附于明哲之后。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可以供给圣听,希陛下日理万机之余,随便翻阅。”汉献帝刘协认为很好。
建安二年(197年),朝廷下诏,拜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当时,朝廷已迁都许县,旧的典章制度缺失,宫中档案稀少,应劭对此慨然叹息,收集整理所闻,著《汉书官礼仪故事》。凡是朝廷制度,以及百官上朝时的礼仪,这些都是应劭的贡献。
起初,应劭的父亲应奉担任司隶校尉,朝廷令诸官府、郡国,各上之前名臣的画像、赞辞。应劭连缀其名,编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应劭撰写《风俗通》,在书中编辑各种物类名称,详加解释。这套书籍,虽然没有成为典籍,但为后世人留下各种物类的详细介绍,当时人叹服应劭博闻多识。应劭生前著述,有一百三十六篇,又对班固编撰的《汉书》做了集解,这些书籍皆流传于时。应劭后来在邺城去世。
据《魏晋世语》记载,曹操平定冀州时,应劭早已不在人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个人作品
应劭一生著作丰富,有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关于礼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汉书官礼仪故事》《律略》《春秋断狱》《状人纪》《中汉辑序》等。
此外,应劭还集解《汉书》。著有兼有礼仪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风俗通》。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全后汉文》(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收录应劭大部分作品。
此外,应劭还集解《汉书》。著有兼有礼仪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风俗通》。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全后汉文》(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收录应劭大部分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汉末大儒郑玄也在袁绍那里待过。应劭曾在郑玄面前自赞:“故泰山太守应仲瑗,向您北面称弟子如何?”郑玄笑道:“仲尼的学生,要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回、端木赐这些人向来不炫耀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听后面有惭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表字争议
关于应劭的字,《应氏谱》、范晔《后汉书》、谢承《后汉书》、华峤《后汉书》皆记载应劭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皆记载应劭字仲援;《汉官仪》则记载应劭字仲瑗。《隶续》刘宽碑阴上又有“故吏南顿应劭仲瑗”。《水经注》也记载“应仲瑗”。
洪适认为,《汉官仪》的作者就是应劭本人,且刘宽碑阴也可作为证据,应该以“仲瑗”为准。
洪适认为,《汉官仪》的作者就是应劭本人,且刘宽碑阴也可作为证据,应该以“仲瑗”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