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侯白
侯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隋朝学者。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侯白此人,好学,而且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滑稽,是一个知道名的辩才之士,考中过秀才,任儒林郎(散官,没有实权,皇帝随时召问知道,类似后世的翰林编修待诏)。为人温和没有架子,喜欢说些评书笑话,人们很喜欢他,有他在的地方就像集市一样热闹,与越国公杨素很亲近,杨素与牛弘下朝的进修,侯君素对杨素说:”哟,太阳下山了呀。杨素大笑道:你以为我像牛羊那些要归圈了吗?
隋高祖杨坚听说他的名字,把他招来,并聊得很开心,而任命他编修国史,第一次都想提升他的时候,侯君素却说:“我不合适当官。”杨坚按五品官的俸禄给他,但是一个月生病死了。当时有些人都很可惜的认为,他太短命了。写有《旌异记》十五卷(此书被《太平广记》大量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传记
《北史》: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爱狎之,所在处,观者如市。杨素甚狎之。素尝与牛弘退朝,白谓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为'牛羊下来'邪!"文帝闻其名,召与语,悦之,令于秘书修国史。每将擢用,辄曰"白不胜官'而止。后给五品食,月余而死。时人伤其薄命。著《旌异记》十五卷,行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隋朝人侯白,在州试时考中了秀才,来到京城长安。侯白机敏善辩,当时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一次,侯白跟仆射越国公杨素并排骑马边走边聊天。路旁边有一株槐树,已经枯死了。杨素问侯白:"侯秀才理论过人,能让这株槐树活吗?"侯白回答说:"能啊!"杨素说:"你有什么办法让它活了?"侯白说:"拿来槐树子(按:既同'籽'。)悬挂在这株树的枝上,立即自己就活了。"杨素问:"因为什么它能自己活了呢?"侯白说:"你没有听到《论语》上说:'子在,回何敢死?'"杨素听了捧腹大笑。
隋文帝开皇所间,有一个人姓出,名字叫六斤,想要参见杨素。这个人带着空白的名片来到省衙门口,遇见了侯白,请侯白在空白的名片上给他写上名字。于是侯白在名片上写上:六斤半。名片送到省衙的办公室里后,杨素召见这个人,问:"你叫六斤半吗?"这个人回答说:"我叫出六斤。"杨素问:"为什么名片上写着六斤半?"这个人回答说:"刚才,我请侯秀才题写的,可能是他写错了吧。"杨素立即将侯白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错写了这个人的姓名啊?"侯白回答说没有写错呀!"杨素说:"如果没有写错,为什么这个人姓出名六斤,请你题写,就给写成了六斤半?"侯白回答说:"刚才在省衙门口,跟这个人仓促相遇,没有地方找秤去。既然听他说是六斤出点头,我反复考虑觉得只应该是六斤半。"杨素听了,哈哈大笑。
杨素是关中人,侯白是山东人。杨素经常突然发难,提出难题,想让侯白回答不上来。关中的普通百姓讲话说:"水"为"霸",山东人说:"擎将去"为"搩刀去"。一次,杨素戏谑侯白说:"山东还是多仁义之士,借一件东西而得到两件。"侯白问:"怎么就得到两件呢?"杨素说:"有人向他借一张弓,他说:'搩刀去'(按:搩,义'负',有'取'、'拿'的意思。),难道不是借一张弓外搭上一把刀吗?"侯白听了后立即说:"你们关中人也很聪明啊,问一个问题却知道另一个问题。"杨素问:"怎么可以证明呢?"侯白说:"有人问,近来下雨很多,渭河里的水涨没涨啊?被问的人回答说:'霸长'。难道这不是问一知二吗?"于是,杨素很是佩服侯白的随机应辩。
侯白担任的是没有具体职务的散官,归杨素领导。杨素喜爱侯白健谈,每次轮到他值日,都让侯白来一块儿戏谑聊天。有时候,从早晨上省衙值班,一直聊到晚上下班,才能回家。一次,侯白刚走出省衙门口,就遇见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杨玄感说:"侯秀才,可以为我讲个有趣的故事吗?"侯白被杨玄感缠住,不得已,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只老虎,想到山中寻找肉吃。看见一只刺猥仰身躺在那儿,以为是一块肉,正想伸嘴去叼,忽然被刺猥卷住了鼻子,惊慌地逃去,一点也不敢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一直跑到山里,又困又乏,不知不觉中就睡过去了。刺猥这才放开老虎的鼻子离去。老虎睡醒后,忽然发现鼻子上的刺猬没有了,非常高兴。它走到一株橡树下面,低头看见橡票子。于是转过身说:'白天遇见了你的父亲,希望你呀暂且让让道。'"
杨素跟侯白在一块闲聊。杨素讲:"现在有一个深坑,约有几百尺,你进到这深坑下面能出来吗?"侯白说:"我到这个深坑里后,不需要别的东西,只要有一根针就能出来。"杨素问:"用针干什么?"侯白说:"用针刺头出水,让水将坑灌满了,我就从水中浮上来了。"杨素问:"你头里哪来的这许多水呀?"侯白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水,怎么能敢于进入你那么深的坑里面呢?"
杨素对侯白说:"我给你出个谜语,你猜猜,不得拖延时间。若拖延时间不能立即猜中,就须罚酒。"接着,杨素说:"头发长一分,眉毛长一寸,没等到中午,已经打了两顿。"。侯白随声说:"这是僧人。"杨素说:"你也要出个谜语,也不行拖延时间。"侯白当即说道:"头发一分长,眉毛一寸长,没等到中午,已经打了两顿。"杨素问:"你为什么学我出的僧人谜语?"侯白说:"我说的是阿历。"杨素大笑。
唐朝灭隋后,侯白在唐朝担任官职,一次跟同事们出谜语。侯白说:"所出的谜语必须是真的东西,不行随便乱解释,盅惑大家。如果说出谜底,没有这种东西,就要受到处罚。"侯白马上说出一个谜语:"背跟屋那么大,肚子跟碗那么大,口跟杯子那么大。"大家都猜不出来,都说:"普天下什么地方有这种东西?跟杯子那么大的嘴,背跟屋那么大。一定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必须一起打个赌。"侯白跟同事们打好赌后,解开迷底,说:"这是胡燕窝。"同事们都哈哈大笑。
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聚宴,人们都起哄说侯白来晚了,都让他出个谜语。所出的谜语,不许是深奥难懂,以及希奇怪诞的。也不许随便凑合一个,谁也没见着过的。侯白立即出一个:"有一种东西像狗那么大,长相极像牛。请问,这是什么东西?"有的人猜是獐子,有人猜是鹿,侯白都说不是,人们马上让侯白说出谜底来。侯白说:"这种物是牛犊子。"
一次,侯白跟杨素一块儿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胡人,背上背着下一捆青草走路。杨素说:"在长安的道上,还能见到青草湖。(按:湖,是'胡'的谐音。)过了一会儿,又走过来两上喝醉酒的胡人,身上穿着孝服,骑着马。不一会儿,其中的一个胡人从马上跌落在地。侯白看见后说:"真可称为孝啊!只有孝才能这样啊!"
初时,侯白还没有出名。他居住的那个县,新上任一位知县,侯白当即去拜见。拜见前,侯白对一位熟人说:"我能让县太爷学狗叫。"这位熟人说:"你怎么能让知县学狗叫呢?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请你吃一顿。如果不像你说的那样,你应当请我们喝一顿。"于是,侯白进入县衙里参见知县,那些熟人都在门外看着他。知县问:"你何必再来拜见本知县呢?"侯白说:"您刚到我县,乡里有不适宜的事情,特意来讨教您。知县大人没有来上任前,县里盗贼特别多。希望知县大人让各家各户都养狗,贼一来狗就叫。这样,盗贼就会自己停止偷盗的。"知县说:"果然如此,我家也必须饲养一条能叫的狗。怎么才能挑选到这样的狗呢?"侯白回答说:"我家里刚刚生下来一群小狗,他们的叫声跟别的狗不一样。"知县问:"它们是怎样叫的?"侯白回答说:"它们的叫声都是'怮怮'的呀"知县说:"你呀完全不会识别好狗的叫声。好狗的叫声应当是'号号','怮怮'声的,都不是善于叫的狗。"在外面察看的熟人们听到这里,没有一个人不用手捂着嘴笑。侯白知道自己赢了,于是说:"知县大人如果要寻找这样能叫的狗,我去给您寻找去。"说着告辞走出县衙。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