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简介
夏允彝(1596年-1645年),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府华亭(治今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明末抗清大臣。
夏允彝幼好学,善文辞。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和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组建“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夏允彝中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他能体恤民间疾苦,革除弊俗,惩办豪猾,尤善决疑狱,他县有疑案而不能断,上司都命夏允彝去审理,闽中称为“神明”。后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夏允彝募义兵,欲从海上赴京勤王,旋闻清军入京,作罢。后欲与史可法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遂还。擢为吏部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
弘光元年(1645年),夏允彝与陈子龙、徐孚远等在松江起兵抗清,自任随军参赞。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人民起义失败而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被清军全歼的消息,夏允彝从容自投松塘而死。
夏允彝文学造诣和民族气节,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著作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编注有《春秋四传合论》《禹贡合注》《几社六君子诗》。
夏允彝幼好学,善文辞。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和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组建“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夏允彝中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他能体恤民间疾苦,革除弊俗,惩办豪猾,尤善决疑狱,他县有疑案而不能断,上司都命夏允彝去审理,闽中称为“神明”。后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夏允彝募义兵,欲从海上赴京勤王,旋闻清军入京,作罢。后欲与史可法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遂还。擢为吏部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
弘光元年(1645年),夏允彝与陈子龙、徐孚远等在松江起兵抗清,自任随军参赞。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人民起义失败而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被清军全歼的消息,夏允彝从容自投松塘而死。
夏允彝文学造诣和民族气节,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著作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编注有《春秋四传合论》《禹贡合注》《几社六君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生平
夏允彝,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幼好学,善文辞。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与复社成立的同时,夏允彝、杜麟征、陈子龙等人在松江成立了新的师生、亲友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做。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陈子龙未与夏允彝一同殉国的另一大原因是陈子龙希望抗争到底而不甘心在遇到失败后就放弃反抗。夏允彝和陈子龙的不同选择曾经遭受稍后的一些道学家的议论,有人认为陈子龙没有主动殉国,其壮烈比不上夏允彝。实际上,在强敌面前,忍痛生存以保留有生力量继续抗争,其壮烈丝毫不逊色于夏允彝之死。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做。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陈子龙未与夏允彝一同殉国的另一大原因是陈子龙希望抗争到底而不甘心在遇到失败后就放弃反抗。夏允彝和陈子龙的不同选择曾经遭受稍后的一些道学家的议论,有人认为陈子龙没有主动殉国,其壮烈比不上夏允彝。实际上,在强敌面前,忍痛生存以保留有生力量继续抗争,其壮烈丝毫不逊色于夏允彝之死。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文学成就
夏允彝著有《夏文忠公集》(5卷),《私制策》(1卷)、《幸存录》(6卷)乃其绝笔(附《姓氏杂志》1卷)。编注有《春秋四传合论》《禹贡合注》(5卷)、《几社六君子诗》(1卷)。
著有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著有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夏允彝墓
在九峰西端的昆冈荡湾村(旧时叫“四十三保十三图”)坐落着明朝末年抗清将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石驳墓基围成的平台呈半月形,高约2米,宽约30米。墓建造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为夫妇合葬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重修,把先世几个墓葬在一起。墓前立石碑,中间大书“明夏忠节公允彝墓道”,其下夹行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节慰公讳完淳祔。”左侧书“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右侧作“道光六年八月,知娄县事徐梦熊立”(清代塘湾属娄县)。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题墓碑,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