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梁鼎芬的家庭是旧时所称的“世代书香”,他的祖和父都是读书的。清代广州科举,番禺梁氏盛极一时,兄弟祖孙翰林进士尤多。每科揭榜门前贴满报捷的名条。举人梁国琏,字漱皆,两兄国琮、国瑚,相继入翰林。国琮字希平,号俪裳,道光十八年戊戌科翰林。国瑚字希殷,号笔珊,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翰林,梁鼎芬即国琏的侄孙。
梁鼎芬少失父母,依于龙氏姑姐家读书。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梁鼎芬于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赴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房师善化龚先生(名镇湘)。鼎芬时年18岁,光绪六年庚长(1880)中进士,殿试点翰林,散馆授编修(点翰林之年22岁,入馆三年,散馆时26岁),是七品职。
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指责李鸿章与法国议约时在中越问题上处理失当。梁鼎芬却因此疏开罪慈禧,以“妄劾”罪,被连降五级,到太常寺去做司乐小官,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小印,愤而辞官。出京返粤之时,送行诗文盈筐,这时鼎芬27岁,当时有人题两句有趣之语:“梁星海辞官之年,苏老泉发愤之日”。
梁鼎芬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离京回粤,次年三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看重其学问风骨,荐他做惠州丰湖书院院长。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调长端溪书院,亦年余,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调长广雅书院,都是两广总督张之洞所荐。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调两湖总督遣缺由李瀚章继任,鼎芬以恩知他迁,与新督情谊阂隔,遂离广雅,由李瀚章另聘朱一新为院长。朱的教育宗旨,仍与鼎芬同,亦即鼎芬在丰湖主讲之宗旨。鼎芬离广雅后,养疴读书,不问世事,曾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张之洞荐长岳州书院,1897年辞岳州院长,不久又任钟山书院院长,两湖书院院长。
梁鼎芬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奉上谕,以知府发往湖北,遇缺补用。旋任武昌府知府,历署盐法道,授安襄郧荆道,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又奉上谕,授湖北按察使,兼署鄂藩(湖北布政使)。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共从政七年,在此七年中,表扬师友,举荐人才,请旌正直,请建学校,请除种族界限,各有专文。
宣统三年(1911年),革命运动正在风起云涌,宣统委梁鼎芬为广东宣慰使。及辛亥光复,广东人欲举他为都督,他星夜离粤赴沪,避居泥墙桥麦根路森德里一陋室。民国元年,梁鼎芬至汉口,迎端方(清钦差大臣)灵柩,寓于旅馆。有两湖旧生石龙友等三人,请他重在鄂办学,他拂袖迳去,即北上至易县梁格荘,与遗老筹商崇陵种树事。
自民国三年(1914年)起,梁鼎芬任清室的崇陵种树大臣三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成活十余万本。至1917年值毓庆宫,做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在北京病逝,清赐谥“文忠”,葬在梁格荘,崇陵右旁的小山上,崇陵有种树庐,系梁鼎芬生前种树时所住。临终前,他遗言不可刻其诗集:“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丰湖书院建楼三楹,名“丰湖书藏”,使书院藏书有4万余卷,是广东著名的书院藏书之一,并订有《丰湖书藏四约》,其他各书院也纷纷仿效建有藏书楼。他捐书给镇江“焦山书藏”藏书有1 092部。光绪末年,湖北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立,使他产生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想法,于1911年在家宅广州大东门内榨粉街93号太史第成立“梁祠图书馆”,所藏者十之八九为旧学书,十之一二为新学书。订有规程23条及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约,开放给各地学堂学生使用。他的私人藏书亦达10余万卷,藏书处有“葵霜阁”、“千钩堂”。藏书不重宋元旧椠,而以丛书、清人文集、地方志较多,尤以湖北的方志尤为详备。史传他拒绝收藏袁枚、龚自珍的作品。藏书楼名颇多,有“栖凤楼”、“毋暇斋”、“寒松馆”、“敝牛斋”等。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其子将所存藏书二万余册,捐给了广东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其数量相当于当时省馆藏书总量的两倍。
梁鼎芬生平喜读书,性嗜酒,擅长书法诗文,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常有诗书往来。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梁鼎芬少失父母,依于龙氏姑姐家读书。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梁鼎芬于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赴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房师善化龚先生(名镇湘)。鼎芬时年18岁,光绪六年庚长(1880)中进士,殿试点翰林,散馆授编修(点翰林之年22岁,入馆三年,散馆时26岁),是七品职。
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指责李鸿章与法国议约时在中越问题上处理失当。梁鼎芬却因此疏开罪慈禧,以“妄劾”罪,被连降五级,到太常寺去做司乐小官,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小印,愤而辞官。出京返粤之时,送行诗文盈筐,这时鼎芬27岁,当时有人题两句有趣之语:“梁星海辞官之年,苏老泉发愤之日”。
梁鼎芬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离京回粤,次年三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看重其学问风骨,荐他做惠州丰湖书院院长。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调长端溪书院,亦年余,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调长广雅书院,都是两广总督张之洞所荐。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调两湖总督遣缺由李瀚章继任,鼎芬以恩知他迁,与新督情谊阂隔,遂离广雅,由李瀚章另聘朱一新为院长。朱的教育宗旨,仍与鼎芬同,亦即鼎芬在丰湖主讲之宗旨。鼎芬离广雅后,养疴读书,不问世事,曾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张之洞荐长岳州书院,1897年辞岳州院长,不久又任钟山书院院长,两湖书院院长。
梁鼎芬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奉上谕,以知府发往湖北,遇缺补用。旋任武昌府知府,历署盐法道,授安襄郧荆道,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又奉上谕,授湖北按察使,兼署鄂藩(湖北布政使)。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共从政七年,在此七年中,表扬师友,举荐人才,请旌正直,请建学校,请除种族界限,各有专文。
宣统三年(1911年),革命运动正在风起云涌,宣统委梁鼎芬为广东宣慰使。及辛亥光复,广东人欲举他为都督,他星夜离粤赴沪,避居泥墙桥麦根路森德里一陋室。民国元年,梁鼎芬至汉口,迎端方(清钦差大臣)灵柩,寓于旅馆。有两湖旧生石龙友等三人,请他重在鄂办学,他拂袖迳去,即北上至易县梁格荘,与遗老筹商崇陵种树事。
自民国三年(1914年)起,梁鼎芬任清室的崇陵种树大臣三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成活十余万本。至1917年值毓庆宫,做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在北京病逝,清赐谥“文忠”,葬在梁格荘,崇陵右旁的小山上,崇陵有种树庐,系梁鼎芬生前种树时所住。临终前,他遗言不可刻其诗集:“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丰湖书院建楼三楹,名“丰湖书藏”,使书院藏书有4万余卷,是广东著名的书院藏书之一,并订有《丰湖书藏四约》,其他各书院也纷纷仿效建有藏书楼。他捐书给镇江“焦山书藏”藏书有1 092部。光绪末年,湖北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立,使他产生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想法,于1911年在家宅广州大东门内榨粉街93号太史第成立“梁祠图书馆”,所藏者十之八九为旧学书,十之一二为新学书。订有规程23条及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约,开放给各地学堂学生使用。他的私人藏书亦达10余万卷,藏书处有“葵霜阁”、“千钩堂”。藏书不重宋元旧椠,而以丛书、清人文集、地方志较多,尤以湖北的方志尤为详备。史传他拒绝收藏袁枚、龚自珍的作品。藏书楼名颇多,有“栖凤楼”、“毋暇斋”、“寒松馆”、“敝牛斋”等。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其子将所存藏书二万余册,捐给了广东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其数量相当于当时省馆藏书总量的两倍。
梁鼎芬生平喜读书,性嗜酒,擅长书法诗文,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常有诗书往来。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与张之洞
1888年,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即现广东省广雅中学),梁鼎芬为广雅书院第一任校长。1895年康有为欲在上海创强学会时,张之洞也正苦于寻求救世之道。因此,深知张之洞心思的梁鼎芬极力促成张、康合作。是年11月康有为来到江宁。此时,张之洞正因次子溺死而伤痛不已。梁鼎芬为替其排忧,生出一策,劝张之洞与康有为谈书论说“藉以排遣”。经梁鼎芬牵线,康有为在江宁居20余日,与张之洞隔日一谈,每至夜深,从而得以“合请香涛为发起人”,促成张之洞慨然应允捐资银两作为会费。
梁鼎芬还极力促成张之洞支援、赞助《时务报》创刊。上海强学会成立不久,即受北京强学会牵连而停办。1896年1月20日,顽固守旧人物杨崇伊弹劾北京强学会“植党营私”,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北京强学会因而被查禁。张之洞闻之恐受牵连,立即电嘱停办上海强学会。但维新人士并未就此放弃维新变法宣传。黄遵宪与汪康年欲筹办《时务报》。为谋求张之洞支援,他们屡次致函梁鼎芬求援。为开报馆事梁鼎芬鼎力相助,“屡向南皮言之”,最后促使张之洞支援《时务报》,使得该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亦使张之洞救国心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怀。
但梁鼎芬毕竟不是维新派。对待维新,他与幕主张之洞态度基本相同。他试图将维新活动纳入“中体西用”的洋务轨道,于是他又成为张之洞干预《时务报》的中介人。在《时务报》刊行过程中,梁鼎芬总是“严加匡正”。对与“中体西用”洋务纲领相契合者,表示欲作“楹贴”予以称赞;对越出“中体西用”轨迹的,则极力抑压。当1897年11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刊发《变法通议》大倡民权时,他则警示汪康年“民权文字亦不佳,千万不可动笔”,并责问汪“弟自云不附康,所以至是?”要求汪康年“处华夷纷杂之区……当存君国之志,勿惑于邪说,勿误于迷途”。
1898年康、梁组织保国会后,顽固守旧派诋毁排斥之势日盛,帝后党争如箭在弦。几经政治风雨的张之洞谙熟政局,因而深恐自己被人揭露与维新派的关系,急欲表明在政治上忠于慈禧而有别于康、梁的心迹。但他又犹豫不决,便向梁鼎芬谋求对策。梁鼎芬审时度势,认为“康梁必败”。因此,他劝张明确划清与维新派的界限。
在梁鼎芬的谋划下,张之洞便将那提倡变法的《强学篇》大加修改,易名为《劝学篇》,其内容以忠君爱国、尊经守道为说教,隐示新法不可行、旧法不可变之意。随后,梁鼎芬、朱一新等又将书中忠君卫道部分加以检注,重编成册,而后收入《翼教丛编》,成为反对维新之代表作。又将《劝学篇》精缮成册进呈慈禧御览,表示反对变法之态度。可见,张之洞《劝学篇》的问世与梁鼎芬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间,张之洞还欲创办自己的舆论阵地──《正学报》,“以昌明正学,宏扬圣道”,表其忠君卫道立场。张之洞将重任委于梁鼎芬。梁鼎芬不负张之洞厚望,以笔代刀,口诛笔伐康党为“无父、无君、无人理之逆犯”,其疏劾维新志士的文章“词气壮厉”,忠君情切,被“合刊千本,分散两湖人士”,颇有影响力。梁鼎芬的所作所为,使张之洞在戊戌政变的风波中站稳脚跟。
义和团运动时期,梁鼎芬又促成张之洞镇压自立军起义。1900年春夏之交,当北方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时,张之洞门生、维新派唐才常等领导自立会成立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在对待自立军问题上,起初张之洞态度暧昧。当时,唐才常托人劝告张之洞接受自立军的拥护,宣布两湖独立,张之洞观望形势,不表态,也不干涉。梁鼎芬惟恐张之洞“心慈手软”,而“与佛尘合作”,故针对此事致函张之洞,以忠孝之道警示“祸将不测,看此举动,明系合伙同谋,妄思欺夺君权,破裂孔教……杀贼报国,肃清海宇,功有专属,责有专归,此等大事,当语仁公,首先料理。”并悚以危言,若“隐忧于私室,不能昌论于公廷,徘徊一月,缠绵千语,计尚未定,贼已渡河,此时纵有百部守约书,百处正学报,百间武备学堂,于事已恐无济。”为达到说服的目的,梁鼎芬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梁鼎芬的苦劝下,张之洞审时度势,于1900年8月22日,在英国人配合下逮捕了唐才常等人。紧要关头,梁鼎芬又协助张之洞作出决策,使其在晚清政局的风雨飘摇中稳如磐石。总之,在张之洞宦海生涯中,梁鼎芬推波助澜,挡风遮雨,尽其能事,力助张之洞度过晚清政局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他不愧为张之洞身边智囊中最为得力的幕僚之一。
189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两湖书院,遂邀梁鼎芬出任史学分教,主讲中学。自此,梁鼎芬与张之洞几乎形影不离,成为张之洞创办近代教育的得力助手。1894年张之洞代刘坤一署两江总督,复聘梁鼎芬任钟山书院山长。1895年底,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鼎芬亦辞别钟山书院随之到湖北。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自1889年任总督一直到1907年进京,张之洞督鄂近18年之久,其中尤以办教育功绩最为卓著,而梁鼎芬正是最得力的助手。张继煦在谈到张之洞督鄂时说,“惟鼎芬之于学务,……公实倚之”。
在梁鼎芬的努力下,两湖书院被改造为培养通经致用人才的新式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突破八股制的旧式书院风格。他负责制定的《两湖书院章程》则成为近代新式书院的范本。书院所聘教员皆为新旧学兼习的饱学之士,如经学教员易顺鼎,史学教员汪康年、杨锐,文学教员杨守敬等,都是旧学各有专长,新学亦有素养者。
1902年,梁鼎芬又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造,更名为两湖高等学堂,课程调整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财政学、兵事学等八门,使两湖书院演变为包括文、理、法三科的高等学堂,开两湖大学预科学堂设立之先河,为清末地方书院改制提供了借鉴。梁鼎芬还辅佐张之洞筹办农务、工艺、军事等各类专业学堂。1896年他辅佐张之洞创设武备学堂,次年又筹设农务学堂。在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鉴于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中学师资更为匮乏的状况,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城东宾阳门以南创设了第一所湖北师范学堂,梁鼎芬出任监督,具体负责学校一切管理事宜。在师范学堂,梁鼎芬除设置普通课程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和学校管理法等学科,并以东路小学堂附属其旁,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场所,湖北师范教育初具近代规模。
1904年,为进一步缓解各处学堂急缺教员的问题,梁鼎芬督同胡钧等将两湖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改建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分设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等,将两湖总师范学堂建成可容纳1200多人、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师范学堂。学校建成后,梁鼎芬被张之洞任命为学校监督,悉心秉承张之洞意旨,“以修行为基,以求实为主”,竭尽全力培养“读正史”、“崇正学”,志在挽救中国贫弱的育人之师。在张之洞与梁鼎芬的共同努力下,两湖总师范学堂培养出大批具有近代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普及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梁鼎芬还协助张之洞开展近代留学教育事业。1898年,他助张之洞实现派吴禄贞、吴祖荫等20人赴日本学习军事一事。1899年他们将12名学生派往日本学习农、工、商。1902年7月,又将30名师范学生派往日本。对倡办游学二人不遗余力且乐此不疲。在致汪康年的信中,梁鼎芬说:“游学东洋学生,已派20名。写信之日到,一切甚费心力。与南皮合办成此一事,……当一快也。”其欣慰之情跃然纸上。
梁鼎芬与张之洞共同创办了近代军事教育。1902年,他与张之洞商议在湖北创武高等学堂二所,一所“募德国教习三员教之”,分设战法、舆地、测绘、军械、炮队学等10门学科;另一所“略仿日本户山学校,专取在营已有阅历之武职官弁队目,而又文理明顺者充选,使之研求学术,增进智略,募日本教习五员教之”,设课目13门。他们力图通过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整饬落后废弛的武备,提高清军战斗力,从而拯救衰颓在即的清王朝。
1904年,梁鼎芬担任张之洞所创新军营务处首席提调。湖北新军的成长与他的苦心经营息息相关。他“以一身兼新军训育统领重任”,领导新教育,于新军之孕育养成,为功至伟。张之洞、梁鼎芬经办新军本来是希望维护朝廷统治。但事与愿违,湖北新军恰恰是推翻清王朝的中坚力量。因而梁鼎芬“实亦间接有助于辛亥革命”。
梁鼎芬还是张之洞改革旧式教育体制的高参。1902年,张之洞在湖北省成立全省学务处,主管全省公、私立大、中、小学堂及留学事宜。梁鼎芬即担任学务处文学堂总提调,具体掌管全省文学堂教育行政管理,负责制定与检查各学堂的课程、学生毕业年限、教职员的任用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相当于省教育厅一级的管学机构。1904年,张之洞在文武学堂总提调之上设学务处总提调一职,又让梁鼎芬担此重任,全权负责管理湖北全省教育工作。梁鼎芬对自己和张之洞开创的教育业绩颇感自豪,曾自题门联“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张之洞更是充分肯定梁鼎芬的教育功绩,称其“学术纯正,待士肫诚,于教育事体,大纲细目擘画精详,任事多年,勤劳最著”,并请求朝廷赏加二品衔,以示鼓励。
再入庙堂之高的梁鼎芬仍操守如旧,并不看重头上这顶乌纱帽,更不因早年“建言获罪”而却步。先具折奏请化除满汉界限,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宫觐见皇上和太后,当面弹劾慈禧晚期宠臣,指斥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同时,梁鼎芬还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说他“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陷人又能用人”。
连张之洞最初也不知有此疏,闻而叹息,惧受牵连也。果然,忠心不得好报,再度被激怒的慈禧下诏“诃责”,梁乃“引疾乞退”,以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为清静之地,与世隔绝,闭门读书。
光绪卅四年(1908),皇帝和太后先后死去,梁鼎芬“奔赴哭临,越日即行”。当时,张之洞已以军机大臣入阁管理学部事务,但其并不前往拜谒而求进身。第二年张之洞死,梁鼎芬闻之亲往送葬直至原籍南皮。至武昌革命党人举事,梁再入北京,得到直隶总督陈夔龙的推荐,又奉命以三品京堂候补。不久,奉派为广东宣慰使,其时南方正燃烧革命烈火,梁鼎芬无法赴任,乃两度前往梁格庄清西陵,叩谒光绪皇帝的暂安之殿,在梓宫前“瞻仰泣涕”,为表达其景仰思念之情,还在寝殿外面露宿。然而,直到宣统皇帝退位,其候补身份,也未获实授。
梁鼎芬还极力促成张之洞支援、赞助《时务报》创刊。上海强学会成立不久,即受北京强学会牵连而停办。1896年1月20日,顽固守旧人物杨崇伊弹劾北京强学会“植党营私”,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北京强学会因而被查禁。张之洞闻之恐受牵连,立即电嘱停办上海强学会。但维新人士并未就此放弃维新变法宣传。黄遵宪与汪康年欲筹办《时务报》。为谋求张之洞支援,他们屡次致函梁鼎芬求援。为开报馆事梁鼎芬鼎力相助,“屡向南皮言之”,最后促使张之洞支援《时务报》,使得该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亦使张之洞救国心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怀。
但梁鼎芬毕竟不是维新派。对待维新,他与幕主张之洞态度基本相同。他试图将维新活动纳入“中体西用”的洋务轨道,于是他又成为张之洞干预《时务报》的中介人。在《时务报》刊行过程中,梁鼎芬总是“严加匡正”。对与“中体西用”洋务纲领相契合者,表示欲作“楹贴”予以称赞;对越出“中体西用”轨迹的,则极力抑压。当1897年11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刊发《变法通议》大倡民权时,他则警示汪康年“民权文字亦不佳,千万不可动笔”,并责问汪“弟自云不附康,所以至是?”要求汪康年“处华夷纷杂之区……当存君国之志,勿惑于邪说,勿误于迷途”。
1898年康、梁组织保国会后,顽固守旧派诋毁排斥之势日盛,帝后党争如箭在弦。几经政治风雨的张之洞谙熟政局,因而深恐自己被人揭露与维新派的关系,急欲表明在政治上忠于慈禧而有别于康、梁的心迹。但他又犹豫不决,便向梁鼎芬谋求对策。梁鼎芬审时度势,认为“康梁必败”。因此,他劝张明确划清与维新派的界限。
在梁鼎芬的谋划下,张之洞便将那提倡变法的《强学篇》大加修改,易名为《劝学篇》,其内容以忠君爱国、尊经守道为说教,隐示新法不可行、旧法不可变之意。随后,梁鼎芬、朱一新等又将书中忠君卫道部分加以检注,重编成册,而后收入《翼教丛编》,成为反对维新之代表作。又将《劝学篇》精缮成册进呈慈禧御览,表示反对变法之态度。可见,张之洞《劝学篇》的问世与梁鼎芬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间,张之洞还欲创办自己的舆论阵地──《正学报》,“以昌明正学,宏扬圣道”,表其忠君卫道立场。张之洞将重任委于梁鼎芬。梁鼎芬不负张之洞厚望,以笔代刀,口诛笔伐康党为“无父、无君、无人理之逆犯”,其疏劾维新志士的文章“词气壮厉”,忠君情切,被“合刊千本,分散两湖人士”,颇有影响力。梁鼎芬的所作所为,使张之洞在戊戌政变的风波中站稳脚跟。
义和团运动时期,梁鼎芬又促成张之洞镇压自立军起义。1900年春夏之交,当北方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时,张之洞门生、维新派唐才常等领导自立会成立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在对待自立军问题上,起初张之洞态度暧昧。当时,唐才常托人劝告张之洞接受自立军的拥护,宣布两湖独立,张之洞观望形势,不表态,也不干涉。梁鼎芬惟恐张之洞“心慈手软”,而“与佛尘合作”,故针对此事致函张之洞,以忠孝之道警示“祸将不测,看此举动,明系合伙同谋,妄思欺夺君权,破裂孔教……杀贼报国,肃清海宇,功有专属,责有专归,此等大事,当语仁公,首先料理。”并悚以危言,若“隐忧于私室,不能昌论于公廷,徘徊一月,缠绵千语,计尚未定,贼已渡河,此时纵有百部守约书,百处正学报,百间武备学堂,于事已恐无济。”为达到说服的目的,梁鼎芬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梁鼎芬的苦劝下,张之洞审时度势,于1900年8月22日,在英国人配合下逮捕了唐才常等人。紧要关头,梁鼎芬又协助张之洞作出决策,使其在晚清政局的风雨飘摇中稳如磐石。总之,在张之洞宦海生涯中,梁鼎芬推波助澜,挡风遮雨,尽其能事,力助张之洞度过晚清政局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他不愧为张之洞身边智囊中最为得力的幕僚之一。
189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两湖书院,遂邀梁鼎芬出任史学分教,主讲中学。自此,梁鼎芬与张之洞几乎形影不离,成为张之洞创办近代教育的得力助手。1894年张之洞代刘坤一署两江总督,复聘梁鼎芬任钟山书院山长。1895年底,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鼎芬亦辞别钟山书院随之到湖北。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自1889年任总督一直到1907年进京,张之洞督鄂近18年之久,其中尤以办教育功绩最为卓著,而梁鼎芬正是最得力的助手。张继煦在谈到张之洞督鄂时说,“惟鼎芬之于学务,……公实倚之”。
在梁鼎芬的努力下,两湖书院被改造为培养通经致用人才的新式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突破八股制的旧式书院风格。他负责制定的《两湖书院章程》则成为近代新式书院的范本。书院所聘教员皆为新旧学兼习的饱学之士,如经学教员易顺鼎,史学教员汪康年、杨锐,文学教员杨守敬等,都是旧学各有专长,新学亦有素养者。
1902年,梁鼎芬又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造,更名为两湖高等学堂,课程调整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财政学、兵事学等八门,使两湖书院演变为包括文、理、法三科的高等学堂,开两湖大学预科学堂设立之先河,为清末地方书院改制提供了借鉴。梁鼎芬还辅佐张之洞筹办农务、工艺、军事等各类专业学堂。1896年他辅佐张之洞创设武备学堂,次年又筹设农务学堂。在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鉴于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中学师资更为匮乏的状况,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城东宾阳门以南创设了第一所湖北师范学堂,梁鼎芬出任监督,具体负责学校一切管理事宜。在师范学堂,梁鼎芬除设置普通课程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和学校管理法等学科,并以东路小学堂附属其旁,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场所,湖北师范教育初具近代规模。
1904年,为进一步缓解各处学堂急缺教员的问题,梁鼎芬督同胡钧等将两湖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改建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分设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等,将两湖总师范学堂建成可容纳1200多人、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师范学堂。学校建成后,梁鼎芬被张之洞任命为学校监督,悉心秉承张之洞意旨,“以修行为基,以求实为主”,竭尽全力培养“读正史”、“崇正学”,志在挽救中国贫弱的育人之师。在张之洞与梁鼎芬的共同努力下,两湖总师范学堂培养出大批具有近代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普及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梁鼎芬还协助张之洞开展近代留学教育事业。1898年,他助张之洞实现派吴禄贞、吴祖荫等20人赴日本学习军事一事。1899年他们将12名学生派往日本学习农、工、商。1902年7月,又将30名师范学生派往日本。对倡办游学二人不遗余力且乐此不疲。在致汪康年的信中,梁鼎芬说:“游学东洋学生,已派20名。写信之日到,一切甚费心力。与南皮合办成此一事,……当一快也。”其欣慰之情跃然纸上。
梁鼎芬与张之洞共同创办了近代军事教育。1902年,他与张之洞商议在湖北创武高等学堂二所,一所“募德国教习三员教之”,分设战法、舆地、测绘、军械、炮队学等10门学科;另一所“略仿日本户山学校,专取在营已有阅历之武职官弁队目,而又文理明顺者充选,使之研求学术,增进智略,募日本教习五员教之”,设课目13门。他们力图通过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整饬落后废弛的武备,提高清军战斗力,从而拯救衰颓在即的清王朝。
1904年,梁鼎芬担任张之洞所创新军营务处首席提调。湖北新军的成长与他的苦心经营息息相关。他“以一身兼新军训育统领重任”,领导新教育,于新军之孕育养成,为功至伟。张之洞、梁鼎芬经办新军本来是希望维护朝廷统治。但事与愿违,湖北新军恰恰是推翻清王朝的中坚力量。因而梁鼎芬“实亦间接有助于辛亥革命”。
梁鼎芬还是张之洞改革旧式教育体制的高参。1902年,张之洞在湖北省成立全省学务处,主管全省公、私立大、中、小学堂及留学事宜。梁鼎芬即担任学务处文学堂总提调,具体掌管全省文学堂教育行政管理,负责制定与检查各学堂的课程、学生毕业年限、教职员的任用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相当于省教育厅一级的管学机构。1904年,张之洞在文武学堂总提调之上设学务处总提调一职,又让梁鼎芬担此重任,全权负责管理湖北全省教育工作。梁鼎芬对自己和张之洞开创的教育业绩颇感自豪,曾自题门联“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张之洞更是充分肯定梁鼎芬的教育功绩,称其“学术纯正,待士肫诚,于教育事体,大纲细目擘画精详,任事多年,勤劳最著”,并请求朝廷赏加二品衔,以示鼓励。
再入庙堂之高的梁鼎芬仍操守如旧,并不看重头上这顶乌纱帽,更不因早年“建言获罪”而却步。先具折奏请化除满汉界限,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宫觐见皇上和太后,当面弹劾慈禧晚期宠臣,指斥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同时,梁鼎芬还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说他“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陷人又能用人”。
连张之洞最初也不知有此疏,闻而叹息,惧受牵连也。果然,忠心不得好报,再度被激怒的慈禧下诏“诃责”,梁乃“引疾乞退”,以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为清静之地,与世隔绝,闭门读书。
光绪卅四年(1908),皇帝和太后先后死去,梁鼎芬“奔赴哭临,越日即行”。当时,张之洞已以军机大臣入阁管理学部事务,但其并不前往拜谒而求进身。第二年张之洞死,梁鼎芬闻之亲往送葬直至原籍南皮。至武昌革命党人举事,梁再入北京,得到直隶总督陈夔龙的推荐,又奉命以三品京堂候补。不久,奉派为广东宣慰使,其时南方正燃烧革命烈火,梁鼎芬无法赴任,乃两度前往梁格庄清西陵,叩谒光绪皇帝的暂安之殿,在梓宫前“瞻仰泣涕”,为表达其景仰思念之情,还在寝殿外面露宿。然而,直到宣统皇帝退位,其候补身份,也未获实授。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清史记载
梁鼎芬,字星海,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法越事亟,疏劾北洋大臣李鸿章,不报。旋又追论妄劾,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张之洞督粤,聘主广雅书院讲席;调署两江,复聘主锺山书院;又随还鄂,皆参其幕府事。之洞锐行新政,学堂林立,言学事惟鼎芬是任。
拳祸起,两宫西幸,鼎芬首倡呈进方物之议。初以端方荐,起用直隶州知州;之洞再荐,诏赴行在所,用知府,发湖北,署武昌,补汉阳。擢安襄郧荆道、按察使,署布政使。奏请化除满、汉界限。三十二年,入觐,面劾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又劾直隶总督袁世凯“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谄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权威遂为我朝二百年来满、汉疆臣所未有,引用私党,布满要津。我皇太后、皇上或未尽知,臣但有一日之官,即尽一日之心。言尽有泪,泪尽有血。奕劻、世凯若仍不悛,臣当随时奏劾,以报天恩”。诏诃责,引疾乞退。两宫升遐,奔赴哭临,越日即行,时之洞在枢垣,不一往谒也。次年,闻之洞丧,亲送葬南皮。
及武昌事起,再入都,用直隶总督陈夔龙荐,以三品京堂候补。旋奉广东宣慰使之命,粤中已大乱,道梗不得达,遂病呕血。两至梁格庄叩谒景皇帝暂安之殿,露宿寝殿旁,瞻仰流涕。及孝定景皇后升遐,奉安崇陵,恭送如礼,自愿留守陵寝,遂命管理崇陵种树事。旋命在毓庆宫行走。丁巳复辟,已卧病,强起周旋。事变忧甚,逾年卒,谥文忠。
拳祸起,两宫西幸,鼎芬首倡呈进方物之议。初以端方荐,起用直隶州知州;之洞再荐,诏赴行在所,用知府,发湖北,署武昌,补汉阳。擢安襄郧荆道、按察使,署布政使。奏请化除满、汉界限。三十二年,入觐,面劾庆亲王奕劻通赇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又劾直隶总督袁世凯“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谄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权威遂为我朝二百年来满、汉疆臣所未有,引用私党,布满要津。我皇太后、皇上或未尽知,臣但有一日之官,即尽一日之心。言尽有泪,泪尽有血。奕劻、世凯若仍不悛,臣当随时奏劾,以报天恩”。诏诃责,引疾乞退。两宫升遐,奔赴哭临,越日即行,时之洞在枢垣,不一往谒也。次年,闻之洞丧,亲送葬南皮。
及武昌事起,再入都,用直隶总督陈夔龙荐,以三品京堂候补。旋奉广东宣慰使之命,粤中已大乱,道梗不得达,遂病呕血。两至梁格庄叩谒景皇帝暂安之殿,露宿寝殿旁,瞻仰流涕。及孝定景皇后升遐,奉安崇陵,恭送如礼,自愿留守陵寝,遂命管理崇陵种树事。旋命在毓庆宫行走。丁巳复辟,已卧病,强起周旋。事变忧甚,逾年卒,谥文忠。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书法特色
梁鼎芬书法初学柳公权、饶爽健刚劲之气。中年后兼取法黄山谷、褚登善,细筋入骨,撇捺加长,笔道细而劲,极富创造性,风骨棱棱,颇如其人。近代简经纶评介其书法:“秀雅绝伦。” (见《琴斋论书》一文载《广东文物》)。王森然对其诗评介:“工于为诗,清辞丽句,机抒自秉,非近代摹宋诸家所及”,又评其书:“先生书体,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晚年以写崇陵全徽碑,豪迈变为谨饬矣”(见《近代名家评传》)。麦华三评其书:“笔力则力透纸背,而墨彩则凸出纸上,透逸之气,扑人眉宇,匪唯用笔之精,兼得用墨之妙” (见《岭南书法丛谈》一文载《岭南书论》上卷)。陈永正以为:“梁氏书法,最佳者仍是他的信札,随意写成,流利飘逸,行书中有草意者尤为杰出”(见《岭南书法史》)。观其作品,用笔多用侧锋入,斩钉截铁,起笔干净利落,精熟练达,瘦劲古雅。晚年曾留下“我生孤苦,学无成就, 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世也”的多次遗言,故其真迹传世甚少。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吉中孚
史浩
龚贤
章甫
马存
薛梦桂
孔武仲
李希圣
危稹
席佩兰
史宗
江端友
马君武
张正见
梁锽
爱新觉罗·敦诚
陈子良
邓玉宾
舒位
沈明臣
刘伯亨
李寿卿
乐毅
谢觉哉
郑道昭
李唐
兰陵笑笑生
张昇
黄燮清
袁宏
李毓秀
樊增祥
李昌符
郑嵎
袁崇焕
沈与求
董颖
寇国宝
杨蟠
帛道猷
沈谦
梁鼎芬
刘澜
王易简
刘婆惜
种放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