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从军行诗说
卢思道算是隋朝的大文士。隋朝却是个短命王朝。公元581年隋朝建立,618年灭亡,满打满算历时39载。其间只历经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三代君王。而事实上的执政者只是杨坚、杨广两位,杨侑不过是充名而已。以其在位时间则数杨坚最长,在位24年;杨广其次,在位13年。杨侑能做六个月的皇上,完全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设的局。杨侑本是杨广的亲孙子,生于公元604年。隋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内乱四起,李渊便乘其乱于617年10月兵占长安,巧行“挟天子令诸侯”之计,于11月份将13岁的杨侑扶上帝位,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死于兵变,同年5月份消息传至长安,李渊便对杨隋王朝没有了丝毫的顾忌,强逼杨侑下诏退位,自行称帝,华夏大地于是换成李唐的王号。说起来,某些为王称帝者也真算狠得可以,那十四岁的杨侑虽被捧上帝位,却也不过是个孩子。便是如此,也难逃那个时期的“天命大劫”。公元619年五月,已正式登基的唐高祖李渊终究还是派人杀了杨侑。这一年的杨侑才仅15岁。 隋朝虽短,但有几件划时代的贡献却是功不可没。一是消除了华夏大地南北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隋王朝。二是实行了有效的官制改革。绵延千载的封建中央官制始于隋所创下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制,用现今话说,也算是一种“干部制度方面的编制改革”吧!三是首创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录用官员,减少了考核任用上的失误,特别是减少了很多人为的腐败。这一项算作是“干部制度方面考核任免上的体制改革”。四是历时五年之久开凿了贯通南北四千余里的大运河,对方便交通、繁荣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样一个功过兼之、褒贬兼之的短暂王朝中,卢思道是如何应对世事、展现文才的呢?其实,卢思道虽最后供职于隋朝且逝于隋朝,但这仅是其52岁的一生中的最后三、五年,而他一生的大部时间是相继供职于北齐和北周的。他的这种特殊经历或许就是为什么要写这首《从军行》的诠释。读史可知,北朝末年是个战乱不断、怨声载道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僚和文人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大众祈祷和平、期盼安生的凄苦愿望,但他却不能、也不敢讽嘲当时的战事,只能借助勾画和品评汉时的边塞战争抒发期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他期望汉时的民族和解源远流长,希望将军邀功好战的悲剧不再发生。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安定不要动乱,就成了诗人《从军行》的主旨。无怪乎以往的一些诗评直将《从军行》称为反战诗了。
《从军行》古乐府题,全诗28句。该诗立意好、句式新,是七言乐府诗中的佳品,亦被誉为卢思道的代表作。原诗为:“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这首诗的白话大意是: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乐府诗的特点是通俗平直,多富有民歌意味,读起来也是简易上口。显然,全诗主题部分为三层,从句首到第12句“西望龙城阵云起”,描述的是汉时战事;从第13句到第24句“归雁连连映天没”讲述的是家人对征人的思念。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借咏汉时战事,对战乱与和平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抒发。
读卢思道在隋史中的文学地位以及后人对《从军行》的评价,一定认为卢思道必为与生俱来的天才、德才。其实远不是想象的那般简单。先读这首诗,再读《隋史.卷五七》《北史.卷三十》中的卢思道传,你将有三大感慨。第一,才因于勤非因于天。只要认真的读一读史,琢磨其中的所谓人才,真的是天才寡、勤才多,而勤才加机遇就成了人才。从这个定义上看,卢思道真的不是天才,只能以勤才论。其传载,卢思道16岁那年结识了一位名叫刘松的,如今的少年在这个年龄已是高一的学生了。那个刘松是专做碑铭的,而该是高中生了的卢思道对那些碑铭大多看不懂。正是有了这个刺激和窘迫,他方广罗书籍,发愤而读,数年后终成出众之才。《北史》有两处褒扬思道的才华,其一说得是北齐文宣帝高洋驾崩,朝廷令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善而用。结果是作得好的也才选上一两首,惟有思道被选中八首。由是时人称之为“八米卢郎”。其二说得是思道在北周为官时曾与文友同作《蝉鸣赋》,“思道所为词义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这些品评,应属对他勤而苦学的褒扬。第二,才得于学更成于德。无才学时的卢思道自惭形秽,才名稍显的卢思道却不重修德,隋史对他的评价是“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就是这个原因,他在早年的为官任上常因话无忌、行无轨屡屡犯错,人屡受斥、官屡受贬。《北史》中的第一例,说得是北齐天保中期的时候,朝廷刚将前朝的史籍编撰修成,无顾忌的思道便说了很多攻击轻蔑之言,结果几次受辱、落魄不堪。第二例讲得是他供职北周时,有一年因母病回乡探亲,正值乡人及亲属举兵作乱,他便加盟进去。叛乱被平定后,按当时的律法,思道当被处死。幸而率兵平叛的将领宇文神举知、慕其才名,把他保了下来,才使他再有机会供职于后来的隋朝。史书中说他在朝为官时的保密观念也很差,曾因泄密受处分。只是到了他在隋任官时,操行方面的口碑似乎好了些。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吧,这时的思道已是五十上下的年纪,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已是“知天命之年”了。据载他逝前还给隋文帝提了一条官制设置方面的建议,当时叫做奏章,令杨坚深为感怀。史书的《卢思道传》开首既言思道“聪爽俊辩,通脱不羁”,那是从积极方面汇总了思道的性情和人格。第三,和因于战亦借于战。思道的一生都目睹着战乱,他的反战意愿源于目、感于身、生于心、溢于情、凝于诗是很自然的事。对治与乱、战与和的品评上,他是赞许汉代的,尽管再早些的周王朝绵延八百年,并不在他称誉之内。为啥?因为他最向往的是汉时边塞的适度用兵后,赢来的各交战方的和解与安定。
在这样一个功过兼之、褒贬兼之的短暂王朝中,卢思道是如何应对世事、展现文才的呢?其实,卢思道虽最后供职于隋朝且逝于隋朝,但这仅是其52岁的一生中的最后三、五年,而他一生的大部时间是相继供职于北齐和北周的。他的这种特殊经历或许就是为什么要写这首《从军行》的诠释。读史可知,北朝末年是个战乱不断、怨声载道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僚和文人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大众祈祷和平、期盼安生的凄苦愿望,但他却不能、也不敢讽嘲当时的战事,只能借助勾画和品评汉时的边塞战争抒发期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他期望汉时的民族和解源远流长,希望将军邀功好战的悲剧不再发生。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安定不要动乱,就成了诗人《从军行》的主旨。无怪乎以往的一些诗评直将《从军行》称为反战诗了。
《从军行》古乐府题,全诗28句。该诗立意好、句式新,是七言乐府诗中的佳品,亦被誉为卢思道的代表作。原诗为:“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这首诗的白话大意是: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乐府诗的特点是通俗平直,多富有民歌意味,读起来也是简易上口。显然,全诗主题部分为三层,从句首到第12句“西望龙城阵云起”,描述的是汉时战事;从第13句到第24句“归雁连连映天没”讲述的是家人对征人的思念。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借咏汉时战事,对战乱与和平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抒发。
读卢思道在隋史中的文学地位以及后人对《从军行》的评价,一定认为卢思道必为与生俱来的天才、德才。其实远不是想象的那般简单。先读这首诗,再读《隋史.卷五七》《北史.卷三十》中的卢思道传,你将有三大感慨。第一,才因于勤非因于天。只要认真的读一读史,琢磨其中的所谓人才,真的是天才寡、勤才多,而勤才加机遇就成了人才。从这个定义上看,卢思道真的不是天才,只能以勤才论。其传载,卢思道16岁那年结识了一位名叫刘松的,如今的少年在这个年龄已是高一的学生了。那个刘松是专做碑铭的,而该是高中生了的卢思道对那些碑铭大多看不懂。正是有了这个刺激和窘迫,他方广罗书籍,发愤而读,数年后终成出众之才。《北史》有两处褒扬思道的才华,其一说得是北齐文宣帝高洋驾崩,朝廷令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善而用。结果是作得好的也才选上一两首,惟有思道被选中八首。由是时人称之为“八米卢郎”。其二说得是思道在北周为官时曾与文友同作《蝉鸣赋》,“思道所为词义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这些品评,应属对他勤而苦学的褒扬。第二,才得于学更成于德。无才学时的卢思道自惭形秽,才名稍显的卢思道却不重修德,隋史对他的评价是“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就是这个原因,他在早年的为官任上常因话无忌、行无轨屡屡犯错,人屡受斥、官屡受贬。《北史》中的第一例,说得是北齐天保中期的时候,朝廷刚将前朝的史籍编撰修成,无顾忌的思道便说了很多攻击轻蔑之言,结果几次受辱、落魄不堪。第二例讲得是他供职北周时,有一年因母病回乡探亲,正值乡人及亲属举兵作乱,他便加盟进去。叛乱被平定后,按当时的律法,思道当被处死。幸而率兵平叛的将领宇文神举知、慕其才名,把他保了下来,才使他再有机会供职于后来的隋朝。史书中说他在朝为官时的保密观念也很差,曾因泄密受处分。只是到了他在隋任官时,操行方面的口碑似乎好了些。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吧,这时的思道已是五十上下的年纪,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已是“知天命之年”了。据载他逝前还给隋文帝提了一条官制设置方面的建议,当时叫做奏章,令杨坚深为感怀。史书的《卢思道传》开首既言思道“聪爽俊辩,通脱不羁”,那是从积极方面汇总了思道的性情和人格。第三,和因于战亦借于战。思道的一生都目睹着战乱,他的反战意愿源于目、感于身、生于心、溢于情、凝于诗是很自然的事。对治与乱、战与和的品评上,他是赞许汉代的,尽管再早些的周王朝绵延八百年,并不在他称誉之内。为啥?因为他最向往的是汉时边塞的适度用兵后,赢来的各交战方的和解与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戏说故事
卢思道,隋初范阳人,今保定市涿州人,和刘备是老乡。说起来,他恐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中最有资格领世界吉 尼斯之“做官最多奖”的了。他最早做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接着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数年后,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在周武帝平定北齐后,又授之仪同三司,后除掌教上士,再迁武阳太守;晚年卢思道辞官后又被征召,奉诏郊劳陈使;最后死在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任上。由此看来,单单凭借卢公官职之多(虽然都是小官),且调任之频繁(虽然都是平级调动)的压倒性优势,就实在是该奖得主的不二人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终生不得志,一辈子辗转流离、沉沦下僚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偏激固执和恃才傲物。 卢思道从小就聪明善辩、洒脱不羁,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却触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大霉头。某一天,他在一个山涧旁遇到了中山人刘松,刘松这个人,工于镌刻碑铭,一看到卢思道斜着眼背着手瞧着他做事的样子,就决心要奚落奚落他,于是刘松随便指着一块刻好了的碑文对卢思道说:“能看得懂吗,小子?”卢思道捧起来盯着看了半天也看不来个所以然来,接着就一言不发的低着头走了,背后理所当然的传来了刘松的哈哈大笑声。从此卢思道关起门来,发奋读书,并拜当时著名诗人邢劭为师,果然不出几年,学问大进,义理精通。
好,故事讲到这里,各位读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定鼎汉朝四百年江山的韩信了,韩信当年抱着“大丈夫必有所忍”的态度忍受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不与之计较,后来大展奇才,辅佐高祖刘邦囊括四海,平定天下,自己也拥兵称王,独霸一方,做成大事。衣锦还乡之后,竟亲自找到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无赖,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一大笔钱,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叹服,成为一段充分演绎“知耻而后勇”精神的佳话。但是话说回来,各位读者如果以韩信之心度卢思道之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这位老兄下面所做的事情会让大家匪夷所思。
卢思道诗书满腹学成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极尽他全部的才思做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了那个当初伤尽了他的心而现在又满脸无辜的刘松,一把将文章扔到刘松面前,“读读!”现在轮到该这个可怜的刘松倒霉了,刘松颤抖着手从地上捡起文章,大着脑袋将之硬看了一遍,然后摇摇头,“看不懂......” “看不懂?”卢思道长叹一口气(史书上记载的是喟然叹曰,喟然这一举动,值得品味)道,“我这几年的学习嘛,还是有益处的,难道是白白浪费光阴吗?”(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学习当然不算浪费光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卢思道之所以努力拚命学习这几年的目的,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报复你刘松当年那恶言相辱之仇!
唉,就冲上面这句充满偏狭自负之情的话,卢思道以后的一切就都可以知道了。这还真应了西方一个成功学家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最后借用杜牧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好,故事讲到这里,各位读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定鼎汉朝四百年江山的韩信了,韩信当年抱着“大丈夫必有所忍”的态度忍受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不与之计较,后来大展奇才,辅佐高祖刘邦囊括四海,平定天下,自己也拥兵称王,独霸一方,做成大事。衣锦还乡之后,竟亲自找到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无赖,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一大笔钱,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叹服,成为一段充分演绎“知耻而后勇”精神的佳话。但是话说回来,各位读者如果以韩信之心度卢思道之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这位老兄下面所做的事情会让大家匪夷所思。
卢思道诗书满腹学成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极尽他全部的才思做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了那个当初伤尽了他的心而现在又满脸无辜的刘松,一把将文章扔到刘松面前,“读读!”现在轮到该这个可怜的刘松倒霉了,刘松颤抖着手从地上捡起文章,大着脑袋将之硬看了一遍,然后摇摇头,“看不懂......” “看不懂?”卢思道长叹一口气(史书上记载的是喟然叹曰,喟然这一举动,值得品味)道,“我这几年的学习嘛,还是有益处的,难道是白白浪费光阴吗?”(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学习当然不算浪费光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卢思道之所以努力拚命学习这几年的目的,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报复你刘松当年那恶言相辱之仇!
唉,就冲上面这句充满偏狭自负之情的话,卢思道以后的一切就都可以知道了。这还真应了西方一个成功学家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最后借用杜牧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职业生涯
北齐天保中(554年),卢思道20岁,由左仆射杨遵彦推荐给朝廷,入司空府,行参军事,兼员外散骑侍郎(伴随皇帝乘马乘车的近臣)。因漏泄机密事,被贬为丞相府西閤祭酒。后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府录事参军、京畿主簿、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北周建德七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齐,将他留任朝中,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等同宰相一级)。四年后,北周隋国公杨坚称帝,以隋代周,卢思道自恃才高,结果反遭欺蔑,于是官途沦滞。虽然一年后复出,奉诏出使陈国,却又遇上母忧,守孝三年。再度复出,仍为散骑侍郎,行内史侍郎事。不久,卒于京师,时年52岁。其卒年一说为隋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 他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有文名。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地位较高。代表作有《听鸣蝉篇》、《从军行》。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史论。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介绍
卢思道(约531—582或535—586)隋代诗人。字子行。范阳(今属河北涿县)人。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间,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终年52岁。其卒年一说为隋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
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以文章著名。北齐文宣帝死后,当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择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得8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迹见《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史》本传。
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以文章著名。北齐文宣帝死后,当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择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得8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迹见《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史》本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评价
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权贵们“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其文以《劳生论》最负盛名,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艺能,不耻不仁,不畏不义,靡愧友朋,莫惭妻子。外呈厚貌,内蕴百心,繇(介词:作“自”解)是则纡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帻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钟,耳倦丝桐,口饫珍旨。虽素论以为非,而时宰之不责,末俗蚩蚩,如此之敝。”——被近代文学家钱钟书赞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野史轶闻
北齐的卢思道出使南陈。南陈的国君让满朝的达官显贵跟卢思道在一起聚宴饮酒。宴席上,南陈国君提议用联句的方法作诗。有一位南陈的大臣先念出一句,乘机讥讽北方人。这句诗是: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因为北方人用榆钱、榆叶和树皮粉成末放在面里一块吃,而南方的吴池不饲养驴,因此联出这句诗。卢思道听了后,提笔就联上一句诗:共甑分炊米,同铛各煮鱼。因为南方人无情无义,非常小气,在一个锅灶上做饭,却各吃各的,因此卢思道联上这句诗。在坐的吴人听了这句联诗后,都很不好意思。又有一次卫尉卿京都地区人杜台卿,跟中兵参军清河人崔儦玩掷点的赌博游戏,说好投掷十子只赌一只野鸡。卢思道在一旁说:"遮住成都(按:此处指蜀的成都。)只需一只野鸡!"崔儦有一次跟卢思道说:"昨夜雷声特别大,可是我睡得死,一点也不知道。"卢思道戏谑地说:"这样大的雷声,也没有使你这个冬眠的虫豸苏醒!"太子詹事范阳人卢叔虎有十个儿子,老大字畜生,最有才干。卢思道对人说:"我堂叔有十个儿子,都赶不上畜生(按:谐音'牲'。)。"卢叔虎,是北齐王客郎卢中泽的孙子。散骑常侍陇西人辛德源对卢思道说:"我昨天写一首吟诵羌族老太太的诗,琢磨了一天只写出一句来:"黑色的陂巾陂在肩窝上(按:笔者认为"陂",是"帔"的误写。)。卢思道接过来说:"何不接下来写黄色的饰物插在脑门上。"卢思道一次对通直郎渤海人封孝骞说:"你既然姓封,大概是大猪的后代吧。"封孝骞回敬道:"你既然姓卢,一定是黑狗的后裔了。"(译自《谈薮》)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作品风格
卢思道诗可分为古诗、乐府两类,风格也迥然不同。乐府诗大多模仿南朝艳情诗,明显受到南齐诗华艳软媚的影响;但《从军行》变传统的五言短诗为七言长篇,把征人思妇的相思离愁与长年不断的征战生活结合在一起,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气势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风。古诗多为赠别、应酬、咏物,内容无甚新意,但善于从苍秀清远的景色中寻味一种奇迷的情调;《听咏蝉篇》以蝉声的哀嘶对应游子的悲鸣,用蝉质的高洁反衬尘世的鄙俗,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开创后世咏物起兴、长篇大论抒发感慨的结撰方式。卢思道的诗歌对初唐歌行有很大影响。今存《卢武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吉中孚
史浩
龚贤
章甫
马存
薛梦桂
孔武仲
李希圣
危稹
席佩兰
史宗
江端友
马君武
张正见
梁锽
爱新觉罗·敦诚
陈子良
邓玉宾
舒位
沈明臣
刘伯亨
李寿卿
乐毅
谢觉哉
郑道昭
李唐
兰陵笑笑生
张昇
黄燮清
袁宏
李毓秀
樊增祥
李昌符
郑嵎
袁崇焕
沈与求
董颖
寇国宝
杨蟠
帛道猷
沈谦
梁鼎芬
刘澜
王易简
刘婆惜
种放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