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厉声教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
厉声教是深受周恩来总理赏识的学者型外交家与文化大家。他于1956年进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18年,厉声教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的长子,清代文豪厉鹗的七世孙。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5年1月7日,厉声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一个社会名流家庭。父亲厉麟似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也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母亲唐丽玲是上海名媛,民国时期德奥钢琴音乐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也是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据史料记载,厉声教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子牙的后裔,清代文豪厉太鸿的七世孙。
得益于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
1937年,2岁的厉声教举家迁居上海。1940年进入上海市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就读。1946年考入上海市市西中学。在市西中学就读期间,厉声教不仅学业优秀,足球、篮球球技也非常出众,在上海市已有一定名气。
1952年,厉声教考入南京大学,就读于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南京大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善诗词,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还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与南京市篮球队队员,并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同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
外交生涯
1956年9月,厉声教进入外交学院工作,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任教员。
1956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期间,厉声教被时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阎宝航选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1958年后改称条约法律司),专门从事领土边界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并师从国际法专家刘泽荣,被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是刘泽荣在外交部的唯一入室弟子与接班人。与厉声教同年进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还有后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二人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958年8月,在刘泽荣、倪征燠、周鲠生三位国际法学界权威向毛泽东与周恩来做关于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的汇报时,厉声教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曾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注。在此期间厉声教深度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60年,厉声教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获得高度评价。外交部为此专门安排厉声教在大会上就此作专题业务讲座。
1962年至1964年,厉声教在外交学院进修。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历期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法律和外文方面的咨询与把关,及起草给中央和外交部领导的各类报告等。厉声教与倪征燠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
1973年10月,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而非200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此期间,厉声教还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并同国家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组团参加了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以及其他联合国会议等。这一时期,厉声教频频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托付的重任,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的尊敬。
1986年,厉声教调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参赞,1987年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此间正值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厉声教在任期间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与配合,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主管侨务等方面的工作。他在任期间十分关心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深受多伦多广大华侨华人们的景仰和爱戴。他在任期间为推动中加文化交流贡献良多。1995年9月25日,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作为外交部专家,厉声教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厉声教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曾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去访学,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晚年经历
退休后,厉声教仍十分关心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边海事务方面的权威专家继续担任外交部顾问,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及外交史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余热。他还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
此外,他还受邀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上开设英文专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厉声教也是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他十分支持国家外宣事业的发展,应邀担任多家中央媒体名誉顾问,助力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外交与外宣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外交家。
晚年的厉声教开始静心整理自己早年即开始记录的外交日记等材料,大量材料均未发表。
2014年,厉声教受南京大学之邀赴宁举办专题讲座。
2015年,厉声教受上海交通大学之邀赴沪举办专题讲座。
2017年8月6日7时38分,厉声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厉声教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8月16日上午9时,“厉声教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原司长陈士球、司长徐宏、原副司长唐承元、副司长郭晓梅、中国驻卡拉奇原总领事马亚欧、领事司参赞童德发、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贾俊杰参赞及厉声教同志亲属、同事及生前友好等前往送别。
周秉德、唐闻生、武韬、施燕华、黄惠康、徐宏、欧阳玉靖、黄屏、王建邦、樊桂金、刘晋、王宗来、陈佩洁、阮平、邓繁华、王颖、李泽椿、陈毓川、伏鹏、倪乃先、梅小璈、朱大奎、陈宗德、崔功豪、杨振玉(杨振宁之妹)等,及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外交部领事司、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市西中学校友会等敬献花圈。
光明日报社《光明追思》等设立专版对其表示缅怀。
厉声教自1956年投身中国外交事业,在5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先后担任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外交部参赞、外交部顾问等职。他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曾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法律顾问。退休后受邀担任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客座教授,是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的杰出校友。他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在厉声教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特为其敬献了花圈。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贡献
外交领域
起草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
厉声教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1973年10月就中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在中国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中国最终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签字国家之一,周恩来、厉声教等人的努力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中国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以及对该公约的产生和顺利通过都作出了贡献。
参与周边外交,维护边疆稳定
厉声教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中国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他全程参与了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该协议是中国与邻国第一个领土协议,并成为之后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
执笔中央文件,参与外交决策
厉声教的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是《波兰领土变迁》、《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的归属问题》等大量呈报中央的外交部内部资料的第一执笔人。作为外交部专家,他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推进中外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在担任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期间,厉声教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期间,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加拿大政府1995年9月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致力文化外交,发展国家软实力
厉声教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贡献。他还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位在西方知名媒体开设专栏的中国外交家
厉声教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外交家,是首位受邀在西方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厉声教余生一直在为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他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国家的外宣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化领域
潜心文史,精研国学
厉声教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还曾致力于国学文史和外交史等方面的研究,有“诗人外交家”和“外交活字典”之称,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其在国学文史方面造诣颇深,同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
教育领域
培养高端人才,倾心教育事业
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他甘为人梯,积极提携后进青年。他还曾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此外,他还审定了大量的专业教材与辞书,包括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许多大型图集、工具书、课本中有关领土与地理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轶事
与周恩来
厉声教的父亲厉麟似与周恩来是故交,二人曾同在欧洲留学并结下友谊。周恩来于1924年回国,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厉麟似也于1930年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归国,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司长,二者后均成为享誉世界的外交家。厉麟似也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无巧不成书,厉家与厉声教夫人家还均分别与周恩来有亲戚关系。厉麟似建国后毅然留在大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周恩来。厉声教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舞台并一直追随。他生前曾多次深情地表示,周恩来总理是他一生最敬佩的人,是他的人生榜样。在外交部的政治运动中,厉声教虽遭受冲击,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终生不渝。其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两首诗词——《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和《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被公认为纪念周恩来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在厉声教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特为其敬献了花圈。
在中国参加1973年12月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之前,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导致1958年声明宣布的12海里的领海宽度险些遭到废止,险些改变了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格局。中国在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中央不仅支持拉美国家反对海上霸权,还有意将1958年宣布的12海里领海宽度扩至200海里。1972年中国在关于领海宽度问题上的对外发言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偏差,并且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在1973年的联合国大会的正式发言中将提到200海里领海权问题。若在此极其重要的国际场合公开发表支持200海里领海的言论,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就将被改写,一些重大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1973年9月,在乔冠华即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发言前,时任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的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的一份上书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与及时回应,就此改变了历史。厉声教提出,当时除巴西和乌拉圭两国坚持200海里领海的主张外,大多数拉美和非洲国家都没有明确提出200海里领海,他们所主张的“200海里”其实是专属经济区,应该根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确定我国领海宽度。周总理敏锐地意识到,厉声教所提出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当时是特殊时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被内部材料和媒体混淆,以至于中央误以为大多数拉美和非洲国家都主张200海里的领海宽度,才会主张支持200海里的领海宽度。周总理当机立断,对厉声教的材料标以“特急”,又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外交部因此得以将文件火速传至乔冠华手中,使得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公开发言前及时修改了发言稿,一场“国际危机”就此消弭于无形。此后,周总理还曾几次致电外交部找厉声教面谈领海问题。
运动健将
厉声教青年时期曾是一名运动健将。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曾效力于南京市足球队、南京市篮球队和南京青年足球队,是南京大学校足球、篮球队主力队员,1950年代曾代表南京市及南京大学参加多个全国性运动会及足球、篮球比赛。1953年在南京大学首届校运动会上,厉声教夺得男子100米短跑季军。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外交部后,厉声教成为外交部篮球队主力队员、队长兼教练;中年以后改打乒乓球,曾获外交部乒乓球比赛冠军。
三大遗愿
厉声教去世前曾给家人留下三大遗愿:第一,身后事一切从简,不给国家和亲友增加负担;第二,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第三,丧葬费用全部捐出,一部分用于老年疾病的研究,帮助更多老年人,另一部分捐给母校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厉声教一生两袖清风,甘贫乐道。他生活上始终艰苦朴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了一辈子。
从南京大学到外交部
学业优异,才华出众的厉声教,不仅被南京大学教授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吸引了正在物色人才的外交部领导们的注意。外交部当时正在为从事国家领土边界工作的老专家刘泽荣物色接班人选,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最终认定厉声教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外交部向南京大学方面指名一定要厉声教毕业后来外交部工作。不料此后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南京大学最后安排了一位学生干部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则被分配到了外交学院,被安排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厉声教欣然接受。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厉声教,就把南京大学安排的那位同学分配到了云南外事处工作。外交部旋即询问南京大学厉声教去了何处。南京大学方面答复称他被分去了外交学院。于是外交部就派员来到外交学院,专程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
而厉声教本人当时志在科教兴国,更倾向于留在外交学院从事国际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开始并未打算进入国家部委工作。没想到外交部对此事非常重视,竟三次派遣人事司国内干部科科长吴化远前去外交学院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同时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各级领导也逐个出面,耐心地给厉声教做思想工作,劝他来部里跟随刘泽荣老专家一起从事领土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过再三邀请,厉声教被外交部领导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最终于1956年11月正式调入外交部,成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老专家刘泽荣唯一的入室弟子。厉声教那时年仅21岁,是当时外交部所有地区和业务司干部中最年轻的。当时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重视青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杭州的深厚渊源
厉声教出身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世家杭州厉氏家族,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先祖厉鹗是杭州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清代诗坛翘楚,浙西词派代表人物,被学界公认为“历代杭州山水名胜诗人之冠”。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曾撰文道:“整个杭州,几乎凡有风景之处,都有厉鹗诗。在历代描写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成就恐怕即以厉鹗为最高。”他的祖父厉良玉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晚清金石名家、“新浙派”的代表人物。而其父则是杭州外交界的杰出代表,曾与顾维钧齐名的民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厉麟似。他的大伯父厉绥之与二伯父厉尔康也都是杭州名噪一时的人物——前者是杭州名医,浙江医科大学的创始人;后者是近现代著名杭州籍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杭州厉氏家族世居杭州西子湖畔,祖宅位于杭州上城区上仓桥和六部桥附近的横箭道巷,邻近南宋皇家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厉家故居大部分土地及房屋被政府几次征用和重新分配,部分划归当时的东南肥皂厂(后发展为东南化工厂)。厉家故居而今虽已面目全非,但仍尚存一处,即厉声教所居直箭道巷房屋。厉声教留下了不少吟咏当代杭州的诗词佳作。如:《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等。第一首词作是厉声教驻外期间所作,抒写了他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荷花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后两首诗作则是他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作,表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
厉声教晚年颇重桑梓之情,每年都要回故乡杭州居住一段时间。他在杭州寻访故交,凭吊先人,游览名胜,寄情山水,大有落叶归根之感,也创作出许多关于故乡杭州的诗词佳作。如:词作《采桑子·钱王祠畔黄莺啭》、七绝《断桥春草》等。
国际法院大法官之女倪乃先回忆厉声教
据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之女、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长倪乃先回忆,厉声教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缘特别好,不求名利,为人谦逊,平易近人,踏踏实实做实事儿。他为人非常温和,从不教训人,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平级、下级,他都一碗水端平,一样对待,都相处得很好。外交部有派系斗争,他是少有的十分温和的,不去批斗别人的,所以和哪一派的人关系都还可以。不过,在周恩来遭受冲击的时候,他是坚决拥护周恩来的。他比较潇洒,活得很随意,与人无争,不功利,不玩弄权术,对名利看得比较淡。他兴趣很广泛。年轻时足球、篮球、田径都很好。从小他父亲就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还给他在弄堂里的墙上做了一个篮板和一个球筐,所以从小他的球感就很好。此外,他在音乐、文艺方面的素养也不错。他做什么事儿都做得很精致。他在外交部人面很广,因为工作方面各个司都需要与他所在的条法司进行业务合作,同时他兴趣爱好又很广泛,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干部都愿意和他一起。他为人不功利,这也是他朋友多的原因之一。老一辈的外交官是比较清苦的,待遇条件和现在的没法比,他们这一代人算是奉献了。
其他轶事
厉声教父亲厉麟似与邹家华之父邹韬奋曾一同并肩,参与和领导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两家为世交。作为文化界知名人士,二人1935年12月同被推举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为团结文化界抗日力量作出了贡献。
厉声教自幼随父修习国学与西学,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
厉声教一生两袖清风,甘贫乐道。他生活上始终艰苦朴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了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于厉声教有着较高的评价,称其“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努力开展外交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衷心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同时评价其“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工作勤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恳待人,作风正派”。并对其一生进行了总结,称厉声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是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他的优秀品质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政治运动中,厉声教同志虽遭受冲击,多次被下放劳动改造,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依然坚信党和组织,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光明网: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外宣与教育事业尽瘁毕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稳定,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海洋权益,以及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工网:晚年的厉声教虽已老迈,但从他的文字当中仍能感受到他的大师风范以及他深厚的国学功底。 
最高人民检察院正义网:厉声教是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光明日报社《文摘报》:著名学者型外交家厉声教,曾参与新中国陆海疆界的确定,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为国家外交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凤凰网:厉声教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在外交、国际法、教育、文史、诗词、国际传播等多个领域均成就卓著。他是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原驻俄罗斯大使武韬:声教同志,敦厚勤勉,谦谦君子,风范长存。
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声教同志英语很好,是一位钻研业务的学者型干部,在外交部文化大革命中反对极左。
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对厉声教十分欣赏,对其在波兰领土变迁和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等领土边界问题方面的研究赞誉有加。
中国外交部原翻译室主任、中国原驻卢森堡大使、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夫人施燕华:我和建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曾和声教同事一段时间并建立友谊,特别是他们俩曾一起参加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工作,经常互相切磋。声教对工作的细致认真令人钦佩,对一些问题都能把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建民生前也经常和我谈起他,称赞他为人正派,事业心强。退休后我多次在外交部与他同桌吃饭,发现他仍为外交部国际法方面的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美锷:厉声教是中国地理外交第一人。他是地理界第一位从事外交工作的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颖:厉声教是一个很出色的外交家,他英语非常好,专业也很扎实。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求名,不求利,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学者型外交官。厉声教对周恩来总理主持外交大政与成就,是钦佩、信服与忠诚执行的。可以说,他遵守我国外交工作的原则与作风,终生不渝。他忠贞爱国,且很有情趣,思想境界也很高。作为外交官,他宣扬了国家,团结了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李泽椿:声教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官,代表国家参与了多个重大的国际谈判,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是我们市西中学最杰出的同学之一。声教为人,光风霁月,至真至纯,从来“事无不可对人言”。他于功名利禄并不如何计较,终其一生都保有一颗勤勉务实,淡泊宁静的赤子之心,这固然令他长葆谦和沉着的气度,却也令人误以为是因他过得一帆风顺。唯有真正懂得他的人,才知道他的“不动声色”,是遭遇过多少磨难与坎坷后的淡然。较之于他丰溢的才华与贡献,他这一生,终是歉收了。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原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邹一民:厉声教同志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敢于谏言,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知识。在政治运动中,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虚伪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和善,生活纯朴,与人无争。尽管老厉曾受磨难,但他仍能乐观从容地面对一切,他是个坚强乐观的人。
杨振宁之妹杨振玉:声教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成长的过程中除学业外,还兴趣广泛,球类、音乐都是他的爱好。他家教很严,这规范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我印象中市西中学的厉声教同学,不多言语,身手敏捷,善打篮球。入南大地理系后,不但外文长进,并且有机会踏遍祖国锦绣河山。以后到加拿大任副总领事,经历了东西两方文化、社会结构等等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其间对他个人的影响可想而知。我特别感动的是他的亲情和友情,这反映出他的人品。
加拿大国会议员余欣龙和现加拿大华人自由党协会主席郭伟光:厉声教副总领事,为人善良,多才多艺,建树良多。为中国和加拿大的邦交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关心华人社区繁荣安定和团结,更促进了中加人民友谊的发展,实为外交使节的模范。
加拿大10余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团体负责人:厉声教副总领事的谦谨、儒雅的学者风度,和工作认真及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处事诚恳,即使意见不同,也能给我们愉快地解决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十分敬佩,除上班时间外,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出席侨社的各种活动直到深夜,并为侨社的团结及和平相处做了很多实事。
加拿大多伦多各界华人:我们从工作的接触及日常的交往中,认识到厉声教副总领事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中国外交家,深受多伦多各界华人的敬重。他为多伦多华人、华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特别是促进华人社团间的团结合作与沟通对中国的了解及热爱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厉声教同志一生谦谨低调,后半生虽历经磨难,坎坷多舛,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仍能坚强、从容地面对一切,终成一代大家。
《The Nanjinger》杂志:如果说南京外交家郑和通过海上探险的方式使得南京声名远播,那么南京的另一位外交家厉声教则帮助了整个国家在谈判桌上获得商定各国海域全球标准的话语权。(英文原文:While Nanjing's other notable maritime influence, Zheng He, may have put Nanjing on the map in terms of exploration, it was Li who gave the entire nation a voice at the table to agree worldwide standards for countries' sea borders.)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
  • 陈高(1315—1367),元代诗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 。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仕至庆元路录事,不足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有文集行世。
  • 沈钦圻,明末清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得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祖父。钦圻博闻强记,以诗名于吴中。邑诸生,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晤书堂诗稿》。
  • 朱一是(生卒年不详),字近修,海宁(今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素怀经济天下之志,尝远赴京城,欲上书言国事,但国事已危,无可挽回。明亡,拒绝降清,流亡海上。后归乡里,莳桑种竹,披缁衣授徒,主持当地文社。著有《为可堂集》,词集《梅里词》,有清初清远堂刊本。存词一百七十一首。
  • 唐圭璋(1901~1990),诗人,词学家,字季特,南京人。1949年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鉴赏辞典》等。
  •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 陈郁(1184-1275)字仲文,号藏一。江西临川人。陈世崇之父。并称“临川二陈”。南宋著名诗人。文学优异。卒于德佑元年,年九十二。事迹约略见于其子世崇所撰《随隐漫录》。工诗词。他的词婉转隐喻,但情调高亢,宣扬爱国思想,系南宋词坛辛派词人。著有《藏一话腴》4卷,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全宋词》辑其词四首。事见清同治《崇仁县志》卷八。
  • 赵淇,字元建,号平远,又号太初道人、静华翁,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宋末官直龙图阁、广南东路发运使,加右文殿修撰,尚书刑部侍郎。宋亡后降元,至元中署广东宣抚使。入大都谒见元世祖,拜湖南道宣慰使。有文集20卷,今已失传。赵淇又能绘画,词传世者仅一首。
  • 严识玄,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益州新繁尉严仁楷子。武后朝任巩县令,又为监察御史,后转魏州刺史,官至兵部郎中。《全唐诗》存诗一首。
  •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故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鼎孳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在明朝任职期间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为直指使。清军入京后,迎降,迁太常寺少卿,后累官礼部尚书。龚鼎孳在职期间,常能保护善类,扶掖人才,颇得人心。
  • (191—252)三国魏汝南人,字休琏。应场弟。博学,以文章显,善为书记。魏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曹芳立,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曹爽执政,多违法度,璩以诗讽之,多切时要。复为侍中,典著作。今存《百一诗》数篇,有辑本《应休琏集》。
  • 吉中孚,唐代诗人。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阳,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贞元初年。工诗,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后还俗。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 马存(?-1096),字子才,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宋哲宗元梧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镇南节度推官、越州观察推官。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官。
  • 薛梦桂(生卒年不详),字叔载,号梯飚,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宝祐元年(1253)登进士第。尝知福清县。仕至平江卒。周密《浩然斋雅谈》称其擢第后通京籍,风度清远,所居西湖五云山,曰隔凡关,曰林壑瓮,通命之曰方厓小隐。诸名士莫不纳交。俪语古文词笔,皆洒落,不特诗也。其词工稳灵活,前人誉为“能品”。《绝妙好词》卷三收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希圣(1864年-1905年)清末官员,诗人。字亦元,号卧公,湖南湘乡(长沙)人。生于清穆宗同治三年,卒于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年四十二岁。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荐举经济特科。初治训诂,通古今治法,尝纂《光绪会计录》以总综财赋,又草《律例损益议》,张百熙等极重之。百熙奉诏管学,引以为助。希圣通籍后始学为诗,有作必七律,以玉溪生(李商隐)自许,著有《雁影斋诗存》,传于世。
  • 危稹(1158~1234),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字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著有《巽斋集》。
  • 席佩兰(1760—?),女,字韵芬,一字道华,号涣云,洞庭山(今属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孙原湘妻。夫妇皆工诗,为一时佳偶。袁枚题其集,誉为“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不独闺阁中罕有其俪也”。又编《随园女弟子诗选》,即以席佩兰为冠。其卒在孙原湘之后,具体未详。有《长真阁集》。
  • 史宗,生卒爵里不详,晋代僧人,常穿麻衣,故世称“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白土埭赁埭,讴唱引䋏以自乐。后隐居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考,韬光隐迹,世人莫知。会稽谢邵、魏迈之、魏放之等皆拜之为师,笃论渊博。后不知所终。
  • (?—1134)宋开封陈留人,字子我,号七里先生。江休复孙。钦宗靖康元年,以荐赐同进士出身。除承务郎、诸王府赞读。上书辨宣仁后诬谤,遭黜,渡江寓居桐庐之鸬鹚源。高宗建炎初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三年,权太常少卿。有《自然庵集》。
  • 马君武(1882年—1940年),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初留学日本,学工艺化学;后去德国,习冶金。民国初年,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后经营工业。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爱好文学,其诗歌,格律自由。著有《马君武诗稿》。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