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求学
吴莱生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惠宗至元六年,年四十四岁。自幼聪敏好学,其母盛氏颇通诗书,在他4岁时即口授《孝经》、《论语》、《谷梁传》,他念过几遍后,就能背诵,7岁时能作文赋诗,时人以“神童”誉之。后与黄溍、柳贯同为宋末金华地区儒者方凤门人。方凤先生在见到他后,曾赞叹道:“此邦家材也”。
族叔吴幼敏为金华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甚丰,吴莱经常悄悄到族叔家拿书看,连夜看完,次日再去另取一本。有一次,碰巧让族叔撞见,吴莱手里正拿着一本班固的《汉书》。族叔说:“你私自到我家拿书看是不对的,今日我要考考你,如能背诵就不追究责任。”遂顺手指了篇《谷永·杜邺传》,吴莱背诵如流,整篇文章不遗漏一字。族叔以为他碰巧熟读此篇,又随意另指两篇,结果都能流利背诵。族叔又惊又喜,对吴莱说:“从今日起,你可以随时来我家看任何书。”当时,邑中名士方凤正寓居吴幼敏家,看到吴莱如此聪慧,即将孙女许配给他,并教他《易经》、《诗经》、《尚书》等经史及秦汉以来的大家文章。自此吴莱博览群书,学问日进,经史子哲、兵谋术数、志学族谱无一不通,尤精于音律宫商。
入仕
在他18岁时,朝庭准备出兵东夷讨伐倭寇。吴莱闻讯后说,对待倭寇这群小丑,何必动用皇上的军队,让我写篇文章与他们议论就够了。于是写了一篇1700余字的《论倭文》,此文文词雄奇,议论俊爽,甚得当时学者好评,只因当时吴莱刚好生病,所以此文未派上用场。延祐年间吴莱应进士试,不第。延祐七年(1320),即吴莱24岁时,被荐为礼部编修。后因与礼部官员不合,于是退居家乡深袅山中,自号深袅山道人,潜心读书著述。
讲学
吴莱才学渊博,但命运多舛。其父吴直方为实现人生大志,北游京师30余年,蒙古贵族脱脱和也先贴木儿皆拜直方为师。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设计逐走权臣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其父吴直方始受元顺帝重用,官拜集贤殿大学士。但这年吴莱已44岁,而且也就在这一年病逝,所以父亲的荣耀,吴莱一丝也没有沾到。他以布衣之身,教书为业,辅以游历赋诗,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宋濂便是其中之佼佼者。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因慕吴莱声名,先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后随吴莱就读东明精舍。1335年,吴莱因病辞教后,荐宋濂主教东明精舍20余年。宋濂继承了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不但为郑氏义门培养了大批人才,还整理编定了《郑氏家规》。出仕后,以此为蓝本,修订了明代法律大典,成为一代开国文臣之首。
隐世
深袅江源,今名袅溪源,源深十五里,两侧重峦叠嶂,苍松翠竹,遍布山野,山溪潺潺,鸟语阵阵,不绝于耳,为浦江十景之一。元柳贯《深袅江源》诗中有“滥觞不满瓶盆,百谷浑浑一壑吞”之句,钱维善也有“深袅渊源万古流,溯洄谁解泛扁舟”的诗句传世。深袅江的源头为无来峰,即深袅山主峰,海拔788米。无来峰也是吴莱结庐隐居、著书立说之处。无来峰东山岙里现建有三间一进的吴莱殿,殿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地,边上植有鸡冠、木芙蓉等花卉。殿额上悬挂有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所题“松山小隐”匾,另一大匾上所书“大儒”两字系宋濂手笔,主殿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悬挂《吴渊颖先生传》和刘伯温作《吴渊颖集序》匾,两根柱子上还挂着吴山明之父吴醒耶书写的对联“高风亮节慕先贤,道德文章有后人”。此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翠竹掩映,风景卓绝。清代诗人朱兴悌《松山寻吴渊颖先生故宅》诗云:“深袅留余址,行行上翠微。一溪诸涧合,山径万峰围。石瘦松根老,春珊蕨草肥。著书人不见,极目有斜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来山因为吴莱在此归隐而闻名远近,后人为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将无来山改名为吴莱山。吴莱为人师表、勤学求知的精神,也给当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勤耕有益,读书做人,子女贤孝,邻里和睦”的好风气。
吴莱平生喜远游,在礼部任职期间,曾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次经过风光奇绝之地或古战场遗址,皆慷慨高歌,饮酒自慰,得司马迁之遗风。从礼部辞归后,又出游舟山普陀,写下了《甬东山水古迹记》、《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等诗篇。游山历水对吴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的襟怀更宽广,文章更迭宕奔放。他曾说:“胸中无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能,亦儿女语耳”。
吴莱生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惠宗至元六年,年四十四岁。自幼聪敏好学,其母盛氏颇通诗书,在他4岁时即口授《孝经》、《论语》、《谷梁传》,他念过几遍后,就能背诵,7岁时能作文赋诗,时人以“神童”誉之。后与黄溍、柳贯同为宋末金华地区儒者方凤门人。方凤先生在见到他后,曾赞叹道:“此邦家材也”。
族叔吴幼敏为金华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甚丰,吴莱经常悄悄到族叔家拿书看,连夜看完,次日再去另取一本。有一次,碰巧让族叔撞见,吴莱手里正拿着一本班固的《汉书》。族叔说:“你私自到我家拿书看是不对的,今日我要考考你,如能背诵就不追究责任。”遂顺手指了篇《谷永·杜邺传》,吴莱背诵如流,整篇文章不遗漏一字。族叔以为他碰巧熟读此篇,又随意另指两篇,结果都能流利背诵。族叔又惊又喜,对吴莱说:“从今日起,你可以随时来我家看任何书。”当时,邑中名士方凤正寓居吴幼敏家,看到吴莱如此聪慧,即将孙女许配给他,并教他《易经》、《诗经》、《尚书》等经史及秦汉以来的大家文章。自此吴莱博览群书,学问日进,经史子哲、兵谋术数、志学族谱无一不通,尤精于音律宫商。
入仕
在他18岁时,朝庭准备出兵东夷讨伐倭寇。吴莱闻讯后说,对待倭寇这群小丑,何必动用皇上的军队,让我写篇文章与他们议论就够了。于是写了一篇1700余字的《论倭文》,此文文词雄奇,议论俊爽,甚得当时学者好评,只因当时吴莱刚好生病,所以此文未派上用场。延祐年间吴莱应进士试,不第。延祐七年(1320),即吴莱24岁时,被荐为礼部编修。后因与礼部官员不合,于是退居家乡深袅山中,自号深袅山道人,潜心读书著述。
讲学
吴莱才学渊博,但命运多舛。其父吴直方为实现人生大志,北游京师30余年,蒙古贵族脱脱和也先贴木儿皆拜直方为师。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设计逐走权臣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其父吴直方始受元顺帝重用,官拜集贤殿大学士。但这年吴莱已44岁,而且也就在这一年病逝,所以父亲的荣耀,吴莱一丝也没有沾到。他以布衣之身,教书为业,辅以游历赋诗,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宋濂便是其中之佼佼者。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因慕吴莱声名,先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后随吴莱就读东明精舍。1335年,吴莱因病辞教后,荐宋濂主教东明精舍20余年。宋濂继承了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不但为郑氏义门培养了大批人才,还整理编定了《郑氏家规》。出仕后,以此为蓝本,修订了明代法律大典,成为一代开国文臣之首。
隐世
深袅江源,今名袅溪源,源深十五里,两侧重峦叠嶂,苍松翠竹,遍布山野,山溪潺潺,鸟语阵阵,不绝于耳,为浦江十景之一。元柳贯《深袅江源》诗中有“滥觞不满瓶盆,百谷浑浑一壑吞”之句,钱维善也有“深袅渊源万古流,溯洄谁解泛扁舟”的诗句传世。深袅江的源头为无来峰,即深袅山主峰,海拔788米。无来峰也是吴莱结庐隐居、著书立说之处。无来峰东山岙里现建有三间一进的吴莱殿,殿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地,边上植有鸡冠、木芙蓉等花卉。殿额上悬挂有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所题“松山小隐”匾,另一大匾上所书“大儒”两字系宋濂手笔,主殿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悬挂《吴渊颖先生传》和刘伯温作《吴渊颖集序》匾,两根柱子上还挂着吴山明之父吴醒耶书写的对联“高风亮节慕先贤,道德文章有后人”。此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翠竹掩映,风景卓绝。清代诗人朱兴悌《松山寻吴渊颖先生故宅》诗云:“深袅留余址,行行上翠微。一溪诸涧合,山径万峰围。石瘦松根老,春珊蕨草肥。著书人不见,极目有斜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来山因为吴莱在此归隐而闻名远近,后人为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将无来山改名为吴莱山。吴莱为人师表、勤学求知的精神,也给当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勤耕有益,读书做人,子女贤孝,邻里和睦”的好风气。
吴莱平生喜远游,在礼部任职期间,曾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次经过风光奇绝之地或古战场遗址,皆慷慨高歌,饮酒自慰,得司马迁之遗风。从礼部辞归后,又出游舟山普陀,写下了《甬东山水古迹记》、《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等诗篇。游山历水对吴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的襟怀更宽广,文章更迭宕奔放。他曾说:“胸中无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能,亦儿女语耳”。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文学成就
吴莱作文讲究奇正开合,纵横变化,风格高古奇崛,无丝毫甜俗之气;作诗不喜近体,而擅古体歌行,诗格雄浑奇肆,为清人王渔洋所称赏。在王所编的诗集《古诗笺》中,元代诗人仅有两人诗作入编,吴莱为其中之一,入编28首,“一代诗宗”王渔洋对吴莱先生诗作之推崇可见一斑。吴莱诗赋中对家乡的风物多有描述,仙华山在其笔下“如芙蓉翠莲,如彩凤腾霄”,龙峰塔在吴莱诗中,又别有一番境界:“老眼前头尺五天,真龙角上正攀缘。规模白马驮经过,想象元鳗拥塔眠。梵呗将回知磬绝,神珠欲陨见灯悬。何妨晏坐初禅界,蠛蠓纷飞即大千。”
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乐府类编》、《唐律删要》等11种、215卷,尚有《诗传科条》、《春秋经说》、《胡氏传考误》等未完稿。吴莱仙逝后,门人宋濂选编其重要诗文成《渊颖集》12卷,并请丞相刘伯温作序。序中说:“宋君以其师吴先生之遗文若干卷示予,予一读而骇,再读而敬,三读而不知神之与接,融融漾漾,不知旨之、乐之、咏之、叹之也。于是乎乃知宋君之所以过人者,自莱也。”清纪晓岚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吴(莱)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宋方凤,再传而为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
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乐府类编》、《唐律删要》等11种、215卷,尚有《诗传科条》、《春秋经说》、《胡氏传考误》等未完稿。吴莱仙逝后,门人宋濂选编其重要诗文成《渊颖集》12卷,并请丞相刘伯温作序。序中说:“宋君以其师吴先生之遗文若干卷示予,予一读而骇,再读而敬,三读而不知神之与接,融融漾漾,不知旨之、乐之、咏之、叹之也。于是乎乃知宋君之所以过人者,自莱也。”清纪晓岚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吴(莱)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宋方凤,再传而为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吉中孚
史浩
龚贤
章甫
马存
薛梦桂
孔武仲
李希圣
危稹
席佩兰
史宗
江端友
马君武
张正见
梁锽
爱新觉罗·敦诚
陈子良
邓玉宾
舒位
沈明臣
刘伯亨
李寿卿
乐毅
谢觉哉
郑道昭
李唐
兰陵笑笑生
张昇
黄燮清
袁宏
李毓秀
樊增祥
李昌符
郑嵎
袁崇焕
沈与求
董颖
寇国宝
杨蟠
帛道猷
沈谦
梁鼎芬
刘澜
王易简
刘婆惜
种放
赵崇嶓
刘令娴
夏孙桐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