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吴兆骞
吴兆骞(1631年-1684年),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中国清初诗人。
吴兆骞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20余年。友人顾贞观为他求援于纳兰性德,经纳兰性德父明珠活动,又以献《长白山赋》为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允许纳资赎归。归家后,又游京师,死于京师旅舍。
吴兆骞博涉文籍,才气横溢,早年所作诗歌、骈文,皆工整博丽。诗为徐乾学、王士禛所赏识。吴梅村(吴伟业,号梅村)将其与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誉为“江左三凤凰”。其《夜行》《长白山》《混同江》等,写边塞生活及东北地区山川风物,诗境沉雄,得朔方苍莽之气,尤有特色。其诗学六朝初唐,绮丽深博,擅长用五彩缤纷的辞藻表现国破家亡的哀思,虽学杜甫,但缺少杜诗的浑融之气,所以沈德潜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其著作有著作有《秋笳集》。
纠错
纠错
人物简介
吴兆骞,于明崇祯四年(163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七世祖为孝子吴璋,叔祖为明末抗清将领吴易。兆骞少时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见者惊异。博涉文籍,《今世说》言:“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后随父宦游楚地四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
兆骞性情简傲,不拘礼法,在塾中见人所脱帽,辄窃取溺之。其师计青辚责问,则曰:“居俗人头,何如盛溺?”计青辚叹曰:“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及长,与兄兆宽、兆宫并称“延陵三凤”,或又合幼弟兆宜,号为“吴四君”。顺治六年(1649),宋德宜等结慎交社,兆骞兄弟为之眉目,自此益狂放。社事盛时,尝对汪琬引古人语云:“江东无我,卿当独秀”,以故人颇嫉妒之。顺治十年(1653),江浙文社数次大会于虎丘、鸳湖,兆骞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有踔厉腾越之概,四座倾动,因与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博得“江左三凤凰”之目,而与顾贞观尤善。
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兆骞参加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十一月南闱科场案起,以仇家诬陷,奉旨入京参加复试。翌年初驱车北上时,尝托名金陵女子王倩娘题诗百余首于涿州驿壁,情词凄断,以自寓哀怨,三河两辅之间和者颇多。四月复试于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十六年(1659)闰三月,自京师出塞,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就中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里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狼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鬓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
七月兆骞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康熙二年(1663年)吴兆骞之妻葛采真和妹吴文柔从苏州来到关外,兆骞即教书为业,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生活渐有改善,生二女一子。康熙四年(1665)夏,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为黑龙江首个诗社。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后以戍役分携而罢。朝鲜王朝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骞作《高丽王京赋》,名震异邦。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黑龙江将军巴海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额生、尹生读书,礼遇甚重。
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结识纳兰性德,为兆骞求援于容若,未即许。冬,贞观寓居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忆及兆骞,赋《金缕曲》二阕以词代书,容若见之泣下,应允五载为期,营救兆骞入关。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一等侍卫对奏赉敕封长白山之神。使臣视察宁古塔等地时,向兆骞索诗赋,于是有《长白山赋》数千言,词采极其瑰丽,藉使臣归献天子。此赋虽经圣祖御览,动容咨询,然有作梗者,召还未果。
康熙二十年(1681),经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诸多友人戮力营救,终醵金两千,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七月底,还乡诏下,十一月中抵京师。前后历经二十三年。回程中,将军巴海派兵护送,并拨给驿车驿马和饮食。徐乾学于宴会即席有《喜吴汉槎南还》诗,和者后多至数十百人。王士禛句云:“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最为人传诵。此后遂馆于容若家,为容若弟揆叙授读。吴兆骞后因细故与顾贞观有嫌隙,明珠将他延入书房,上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字,不由大恸,声泪俱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返里省亲,并在友人资助下,筑屋三间,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数月,赴京治疗。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684年11月24日),因疾客死京邸,时年五十四岁。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则于白山黑水亦有乡愁矣。纳兰性德为其料理后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文学成就
吴兆骞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兆骞既身系清初文士痛史,一言一动,牵涉诸多层面人士之肺腑,其自身文章诗赋,亦能备一代之才。诗远绍七子,近则瓣香陈子龙、吴伟业,而能自立帜,出塞后“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所作尤工,而以七言歌行最具代表性,为“梅村体”重要传人。后人以为《秋笳》一集“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特殊境遇
文人才子的特殊境遇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
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
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巴海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浓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见狭长的脸盘呈现松果籽般的紫铜色。当边境发生战事,这位英武的大将军便披盔挂甲,头顶红缨。每临战阵,他都气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执令旗”。巴海任宁古塔将军25年,开基建设宁古塔新城,招抚团结满洲各部,抗击防御沙俄入侵,重视融合满汉文化。康熙大帝诗称:“丰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德,招徕远人,朕甚嘉焉,爰赐篇章,以旌乃绩。”宁古塔副都统,首任将军萨布素,在宁古塔土生土长。据史料记载,萨布素气宇轩昂,墩实得如半截黑塔,宽宽的额头闪着亮光,向外突出的浓眉下,是一双充满智慧的虎眼。 他天资聪慧,性格朴素,幼年跟随父亲习练骑射,深得老将军沙尔虎达的赏识,被选拔到宁古塔读书。因为有著名的长白山、黑龙江和松花江,中国东北被称为“白山黑水”。满族人视长白山为发祥地,尊为神圣。长白山雄踞东北大地,绵延八千余里。为朝拜自己的发祥地,康熙帝钦点内大臣爱新觉罗武默纳到长白山瞻礼。萨布素带着吴兆骞一同勘察长白山主峰,于是有了《长白山赋》。在吕永林编著的《宁古塔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话:月余返回,宁古塔将军衙署设宴欢迎萨布素。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席间构思长白山赋构思,即兴诵出,满座皆惊。成篇后,萨布素请武默带回京城,康熙帝亲阅《长白山赋》后,赞赏有加。与流人交情深厚的萨布素,是继巴海之后总理新城军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宁古塔两个世纪的辉煌。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壮举赢得了宁古塔民众的拥戴,因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华名将。吴兆骞以诗赞颂:“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独臂秋鹰飞(革空)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商业繁荣的文化因素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在这方面卓有建树的当属杨越。这位被描述为大个头、大脸盘、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门儿的人,任侠慷慨。他走街串户,怀人们交谈,提出见解,向满人讲述耕作技术,教人们经商。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他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开了一座糕饼铺,还制作绍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当有人求艺的时候,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
他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地来的商人多了起来,商业贸易活动繁荣起来,建立起了跨区域的贸易体系,并与图门江对岸的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 商贸的繁荣,使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为了开发交通,以利通商,发展经济,萨布素亲自丈量宁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驿站,便有了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杨彬在《柳边纪略》载:“康熙十六年,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以绳量道里,两庹为丈,百八十丈为里。自宁古塔西关门始,至船厂东关门止,凡九万八千丈,为五百五十里。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余里,然以中国之里较之,直千里之外矣。”萨布素对流人礼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礼”。受流人学者的影响,萨布素建起了藏书二百余卷的书房,命名“经文纬武书房”,匾额高悬正堂,侧幅为“万里壮龙韬旌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大胆启用流人学者。当流人学者生活遇到困难时,官方长进行接济。他们行动有一定的自由,耕种土地,也进行一些经商活动。吴兆骞在《归来草堂尺牍》写道:“宁古塔地方,乡绅举人俱照中国(内地)一样优免。”
文化改变了生活和历史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在自己家中设立“读书草堂”,把《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 义务教书育人。巴海将军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受到启发后,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学。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在《秋笳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描写的大都是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间相交浓厚。在谪戍宁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吴兆骞看到这里物产富庶,有许多特产,多年之后,他都不能忘怀,如人参,饮人参水可以强体。各种动植物都常常出现在吴兆骞的笔下。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吴兆骞南归之后,病重之时,仍想用他在宁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来熬汤喝。同时,他也看到当地满族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民风民俗。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大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