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郑振铎文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
郑振铎于1917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1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5月,主编的《文学旬刊》创刊;1924年,编著出版《俄国文学史略》;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1934年,编著出版论文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1936年,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1938年,编著出版《中国俗文学史》;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另创办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于浙江永嘉。
1905年,进入私塾读书。
1907年—1911年,就读于永嘉第一高等小学。
1912年—1917年,就读于浙江省第十中学。
1918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1919年5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被选为福建学生抗日联合会领导人;6月,与陈仲陶等人发起组织救国演讲周刊社,创办《救国演讲周刊》;7月,与永嘉各校爱国知识分子组织新学会;8月,新学会会刊《新学报》创刊,任编辑;11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探讨社会改革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会;8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人道》月刊;11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
1921年1月,与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3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会议,被选举为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被分派到上海火车南站任见习站长,与茅盾、欧阳予倩等在上海成立民众戏剧社,社刊为《戏剧》月刊;5月,任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主编,后经茅盾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2年1月,《儿童世界》创刊,任主编;2月,陪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京讲学;3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女师大礼堂为爱罗先珂举办演讲会。会上,与鲁迅第一次会面;6月,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的诗歌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译作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3年1月,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9月,译作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4年1月,作品《文学大纲》陆续在《小说月报》连载,著作《俄国文学史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6月,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成立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6月,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的名义创办《公理日报》。发表了《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止水的下层》《迂缓与麻木》《〈公理日报〉停刊宣言》等文章。
1926年,所著《中国短篇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所著《文学大纲》一书出版;1月,散文集《山中杂记》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2月,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政权机构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工作,并被选为闸北区市民代表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秘书;5月,前往欧洲,辗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并编著出版《文学大纲》。后将部分旅欧日记编成《欧行日记》。
1928年9月,由欧洲回国,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主编《小说月报》。与钱杏邨、冯乃超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协会;12月,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由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1929年,继续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并兼任复旦、暨南两大学中文系教授;3月,译述《恋爱的故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0年4月,所撰《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
1932年,编著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7月,所著文艺杂论、散文集《海燕》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12月,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部出版。
1933年1月,所著文艺杂论集《文探》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2月,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7月,《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并任编辑;12月,作《一九三三年的古籍发见》。
1934年1月,与章靳以共同主编的《文学季刊》在北平创刊,由立远书店出版;3月,所著《中国文学论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4月,所译英国柯克士《民俗学浅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作《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发表在《文学》第二卷第六期;9月,所著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所编《清人杂剧二集》影印成书;10月,所著日记体散文集《欧行日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2月,文学杂论集《佝偻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5年2月,译述《希腊神话》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4月,与鲁迅合编的《十竹斋笺谱(第一册)》 由北平荣宝斋出版;5月20日,主编的《世界文库》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文学系主任,并教授中国文学史和敦煌俗文学等课;9月,在暨南大学做了题为《华侨教育与理想之暨南大学》的演讲;10月,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6年1月,所著《短剑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3月,所译《俄国短篇小说译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与周扬、茅盾、叶圣陶、洪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9月,与鲁迅、茅盾等人合编的瞿秋白遗文《海上述林》上卷,以“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10月,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巴金等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并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
1937年6月,所著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散文集《西行书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7月,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7月,所辑《晚清文选》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10月,所著诗集《战号》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郑振铎被推选为理事;8月,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9年3月,与商务印书馆联系关于选编排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明杂剧。继续在暨南大学和社会科学讲习所任教。
1940年,与张咏霓、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在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江南古籍。
1941年6月,文学论文集《困学集》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由上海精华印刷公司影印出版;12月,上海全部沦陷。化名陈思训,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蛰居”生活。
1945年10月,主编的《民主》周刊在上海正式创刊;另与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徐伯昕、柯灵等人筹备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被选为理事,与马叙伦一起起草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宣言》。
1946年1月,与李健吾等合编《文艺复兴》月刊在上海创刊,上海出版公司发行,在上海《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敌伪的文物哪里去了》;2月,所著《民族文话》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5月,参加教育部成立上海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点收了陈群、伪上海大学法学院、台湾银行、日人高木等处敌伪藏书;8月,作评论《上海应该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1947年3月,《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开始出版,至1951年出齐,共二十四辑;5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续编》由南京中央图书馆影印;7月,作论文《保存古物刍议》;8月,作《温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序》;9月,作《写在西域画之后》;10月,所编《西域画(上辑)》 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1月,作《唐宋以来的名画集》。
1948年1月,所编《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3月,参加第一届文代会筹备会,被选为筹备委员,又被选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文艺界代表;3月,赴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晨光世界文学从书》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开始出版;6月,参加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参加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工作;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研究部负责人;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成立,被任命为文物局局长。参加董必武副总理主持的华东工作团,任文教组组长。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1月,在上海文艺处邀集美术家座谈,商讨筹备国立革命博物馆的展品,决定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创作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品;1月,主持创办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机关刊物《文物参考资料》月刊;6月,主持“图书分类法座谈会”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成立图书分类法工作小组,制定了适合新中国图书馆的第一个图书分类法。以文物局局长名义发表讲话,要求全国人民和有关部门注意保护文物古迹;7月,为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与王冶秋联名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8月,主持召集海关总署、邮政总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会议,讨论古物出口鉴定问题,并制定《文物进出鉴定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同日还制定了《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草案。作《参加苏联中国艺展古代艺术品目录·序》,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七期。主持召开博物馆事业座谈会,讨论博物馆的任务以及它与文化馆、科学馆的区别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主持召开“社会发展史陈列”座谈会。主持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讨论了《兄弟民族文物拟集范围》草案。所著《图书分类法问题研究资料》前言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八期。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1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委员。
1951年4月,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视文物的保护调查、研究工作》。负责筹备主持的敦煌文物展览在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在《人民日报》发表《敦煌文物展览的意义》,该文后又载《新华月报》和《文物参考资料》。所作《伟大的艺术传统》连载于《文艺报》第四卷第一至十一、十二期合刊;5月,出席上海图书馆、博物馆人员文物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讲话。散文集《蛰居散记》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9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由北京启程,赴印度、缅甸访问;10月,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八期发表《关于天一阁藏书的数字统计》;12月,所编《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52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印度艺术展览介绍》。中缅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会长。为重印《十竹斋笺谱》作序。中印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理事;8月,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并讲话;9月,作《中国印本书籍展览目录·引言》载《文物参考资料》12月2日第四期。编成《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
1953年2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兼任所长;3月,主持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会议,讨论关于革命建筑及名胜古迹的保护修缮、保护地下文物及考古发掘等问题,并做报告;7月,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举办的“基本建设科学知识系统讲座”讲课,题为“基本建设人员应有的古文物知识”;8月,作《炳灵寺石窟概述》;9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兼古典文学部部长;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古代会画概述》。应波兰邀请,率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代表团前往波兰参加屈原纪念会并做讲演。作为“特邀代表”在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1954年1月,召集纺织部、卫生部、水利部、机械部等部专家,共同讨论如何配合洛阳城市建设,保护和勘察文物古迹;7月,作《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地下文物的意义与作用》;8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课,题为“图书馆的方针与任务”;9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中国古典文学的宣传”;10月,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副部长。
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郑振铎在他童年时期,因做小官的祖父去世,家里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依靠母亲做些针线活,郑振铎才勉强得到读书的机会。
婚姻家庭
1923年10月,郑振铎与高君箴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27年,女儿郑小箴出生;1938年,儿子郑尔康出生。
捐金抵璧
治学之余,郑振铎喜爱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尤其是古代雕塑艺术作品。1953年,郑振铎将陶俑等文物一批计502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7年又将所藏雕塑等类文物捐献给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创作特点
学术研究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 郑振铎对古典文学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关注的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丰饶。早在“五四”新文学发轫之初,就对整理古代文学遗产,发掘其中民主性精华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在主编《小说月报》伊始,就在该刊组织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并且自己撰文明确表示:“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把整理国故看成是新文化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作综述
在现代文学史上,郑振译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翻译和介绍过外国文学,还写过大量关于文学史的著作。 
郑振铎的文学主张是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要求“质朴”,只是把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斲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的残者。他反对“雕斲与粉饰”,提“真率”和“质朴”,这在他写的不少诗歌和散文中,体现得很充分。
郑振铎最初的散文,是写对“五卅”惨案的愤怒的。质朴地叙述街血洗去后的南京路实况,尤其在入夜以后,依旧是灯火通明,笔歌不绝,照样开着欢乐的游艺会。在这种质朴的描写中,透露出满腔的愤懑与沉痛。用质朴的文笔,描写有些市民们对帝国主义屠杀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他们的“迁缓、麻木、冷酷”。
1934年,郑振铎写的《西行书简》是描写从北平到包头旅行的见闻,侧重于记载文物古迹的观感,象对云岗石窟的叙述就颇为详尽,间或也有触及民生疾苦的文笔,写景简洁古朴,却依旧娓娓动人。他描写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生活的《蛰居散记》,则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又扩大了生活的视野,而最为珍贵的是表现了作者凛然的民族气节。
作品《海燕》
《海燕》这篇散文除寄情于物外,郑振铎还做到了情景交融。整个行文轻倩俊秀,色彩绚丽光艳。一开始把燕子放在美丽的春天场景下,轻风“吹拂”着,细雨“洒落”着,柔柳“齐舒了它们黄绿的眼”;更有“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这无比灿烂的春色,作者用“嫩蓝的春天”来比方,真是绝妙;再看,用“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作比,先写绝美的天空与海水,继写燕子俊逸从容的凌波斜掠。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唱出了春天的颂歌,又奉献了大海的礼赞。作者写小燕子向往光明,搏击风浪的性格,正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时的心情。他和他的伙伴们,冲决了黑暗的罗网,出离了严酷的白色恐怖。新的胜利信心,剔除了他的杂念;新的自由生活,促使他陷入“沉醉”;新的战斗航程,载他进入“晶天”。写大海,是写颠簸在大海之上尚思奋发有为的青年人!写燕子,是寄托自己绵绵不断思国怀家的深情。
作品《石湖》
《石湖》是郑振铎两次游览石湖后写的游记散文。作者两次游历石湖,按照时间顺序写来,把新旧社会石湖的不同情形对比得清清楚楚。同样是美好的湖光山色,旧社会的石湖留给作者的是阴暗凄惨的印象。农民辛辛苦苦地耕耘,而劳动果实却一无所得,“半偿私债半输官”,他们只能啼饥号寒。新社会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石湖农业、渔业大发展,石湖人民还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石湖建设成美丽的“公园”。这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新社会的新气象。另外,他还通过两次游历时途径的不同,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之快。全文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写石湖的现实情景时,也写了它的美好远景,这就更使读者感到石湖的可爱。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述了自已写作此篇的心情,表明了他对石湖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满怀期望,更使人联想到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语言平实,感情真挚,饱含着作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纪念展馆
2015年10月,浙江温州郑振铎纪念馆正式开馆。郑振铎纪念馆位于温州市区沧河巷24号金宅,是一座合院式建筑。馆内收藏了郑振铎的手写书信、私人物品,以及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给郑振铎的书法作品等。纪念馆展陈分四大部分:一层西间为“书生报国一甲子”专题,介绍郑振铎生平;一层东间为“心怀温州桑梓情”,展示郑振铎与故乡温州的情感;二层西间为“一代才华万古传”,向观众介绍他交友、影响与著作等情况;二层东间为“鞠躬尽瘁为文物”,突出郑振铎在文物考古方面的贡献。
树立雕像
2014年1月8日,由长乐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在长乐市博物馆郑振铎纪念馆举行。铜像由雕塑家潘学修设计创作,铜像刻画的是郑振铎身披大衣,伏坐案头,右手紧握椅臂,左手持书,食指插入册页中,紧抿嘴角,双眼凝视前方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他挑灯夜战、勤奋创作时的思考过程。
2017年12月23日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铜像是由福州市长乐区委、区政府代表郑振铎家乡人民捐赠资金而制作的。国家图书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雕塑家尹悟铭进行设计。铜像安放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内,供国图员工和广大读者一起瞻仰缅怀。 
纪念展览
2023年12月19日,纪念郑振铎诞辰125周年系列展览在福州长乐和平街开展,展览为期3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 苏州府昆山人,字为已,号重斋。博学能文,工书,自负甚高。天顺中官中书舍人。有《重斋稿》。
  •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之父。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