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郑振铎文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
郑振铎于1917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1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5月,主编的《文学旬刊》创刊;1924年,编著出版《俄国文学史略》;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1934年,编著出版论文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1936年,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1938年,编著出版《中国俗文学史》;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另创办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于浙江永嘉。
1905年,进入私塾读书。
1907年—1911年,就读于永嘉第一高等小学。
1912年—1917年,就读于浙江省第十中学。
1918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1919年5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被选为福建学生抗日联合会领导人;6月,与陈仲陶等人发起组织救国演讲周刊社,创办《救国演讲周刊》;7月,与永嘉各校爱国知识分子组织新学会;8月,新学会会刊《新学报》创刊,任编辑;11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探讨社会改革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会;8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人道》月刊;11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
1921年1月,与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3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会议,被选举为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被分派到上海火车南站任见习站长,与茅盾、欧阳予倩等在上海成立民众戏剧社,社刊为《戏剧》月刊;5月,任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主编,后经茅盾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2年1月,《儿童世界》创刊,任主编;2月,陪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京讲学;3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女师大礼堂为爱罗先珂举办演讲会。会上,与鲁迅第一次会面;6月,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的诗歌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译作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3年1月,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9月,译作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4年1月,作品《文学大纲》陆续在《小说月报》连载,著作《俄国文学史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6月,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成立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6月,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的名义创办《公理日报》。发表了《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止水的下层》《迂缓与麻木》《〈公理日报〉停刊宣言》等文章。
1926年,所著《中国短篇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所著《文学大纲》一书出版;1月,散文集《山中杂记》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2月,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政权机构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工作,并被选为闸北区市民代表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秘书;5月,前往欧洲,辗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并编著出版《文学大纲》。后将部分旅欧日记编成《欧行日记》。
1928年9月,由欧洲回国,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主编《小说月报》。与钱杏邨、冯乃超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协会;12月,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由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1929年,继续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并兼任复旦、暨南两大学中文系教授;3月,译述《恋爱的故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0年4月,所撰《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
1932年,编著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7月,所著文艺杂论、散文集《海燕》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12月,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部出版。
1933年1月,所著文艺杂论集《文探》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2月,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7月,《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并任编辑;12月,作《一九三三年的古籍发见》。
1934年1月,与章靳以共同主编的《文学季刊》在北平创刊,由立远书店出版;3月,所著《中国文学论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4月,所译英国柯克士《民俗学浅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作《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发表在《文学》第二卷第六期;9月,所著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所编《清人杂剧二集》影印成书;10月,所著日记体散文集《欧行日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2月,文学杂论集《佝偻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5年2月,译述《希腊神话》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4月,与鲁迅合编的《十竹斋笺谱(第一册)》 由北平荣宝斋出版;5月20日,主编的《世界文库》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文学系主任,并教授中国文学史和敦煌俗文学等课;9月,在暨南大学做了题为《华侨教育与理想之暨南大学》的演讲;10月,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6年1月,所著《短剑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3月,所译《俄国短篇小说译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与周扬、茅盾、叶圣陶、洪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9月,与鲁迅、茅盾等人合编的瞿秋白遗文《海上述林》上卷,以“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10月,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巴金等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并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
1937年6月,所著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散文集《西行书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7月,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7月,所辑《晚清文选》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10月,所著诗集《战号》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郑振铎被推选为理事;8月,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9年3月,与商务印书馆联系关于选编排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明杂剧。继续在暨南大学和社会科学讲习所任教。
1940年,与张咏霓、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在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江南古籍。
1941年6月,文学论文集《困学集》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由上海精华印刷公司影印出版;12月,上海全部沦陷。化名陈思训,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蛰居”生活。
1945年10月,主编的《民主》周刊在上海正式创刊;另与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徐伯昕、柯灵等人筹备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被选为理事,与马叙伦一起起草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宣言》。
1946年1月,与李健吾等合编《文艺复兴》月刊在上海创刊,上海出版公司发行,在上海《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敌伪的文物哪里去了》;2月,所著《民族文话》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5月,参加教育部成立上海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点收了陈群、伪上海大学法学院、台湾银行、日人高木等处敌伪藏书;8月,作评论《上海应该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1947年3月,《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开始出版,至1951年出齐,共二十四辑;5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续编》由南京中央图书馆影印;7月,作论文《保存古物刍议》;8月,作《温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序》;9月,作《写在西域画之后》;10月,所编《西域画(上辑)》 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1月,作《唐宋以来的名画集》。
1948年1月,所编《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3月,参加第一届文代会筹备会,被选为筹备委员,又被选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文艺界代表;3月,赴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晨光世界文学从书》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开始出版;6月,参加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参加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工作;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研究部负责人;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成立,被任命为文物局局长。参加董必武副总理主持的华东工作团,任文教组组长。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1月,在上海文艺处邀集美术家座谈,商讨筹备国立革命博物馆的展品,决定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创作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品;1月,主持创办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机关刊物《文物参考资料》月刊;6月,主持“图书分类法座谈会”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成立图书分类法工作小组,制定了适合新中国图书馆的第一个图书分类法。以文物局局长名义发表讲话,要求全国人民和有关部门注意保护文物古迹;7月,为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与王冶秋联名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8月,主持召集海关总署、邮政总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会议,讨论古物出口鉴定问题,并制定《文物进出鉴定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同日还制定了《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草案。作《参加苏联中国艺展古代艺术品目录·序》,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七期。主持召开博物馆事业座谈会,讨论博物馆的任务以及它与文化馆、科学馆的区别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主持召开“社会发展史陈列”座谈会。主持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讨论了《兄弟民族文物拟集范围》草案。所著《图书分类法问题研究资料》前言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八期。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1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委员。
1951年4月,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视文物的保护调查、研究工作》。负责筹备主持的敦煌文物展览在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在《人民日报》发表《敦煌文物展览的意义》,该文后又载《新华月报》和《文物参考资料》。所作《伟大的艺术传统》连载于《文艺报》第四卷第一至十一、十二期合刊;5月,出席上海图书馆、博物馆人员文物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讲话。散文集《蛰居散记》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9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由北京启程,赴印度、缅甸访问;10月,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八期发表《关于天一阁藏书的数字统计》;12月,所编《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52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印度艺术展览介绍》。中缅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会长。为重印《十竹斋笺谱》作序。中印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理事;8月,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并讲话;9月,作《中国印本书籍展览目录·引言》载《文物参考资料》12月2日第四期。编成《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
1953年2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兼任所长;3月,主持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会议,讨论关于革命建筑及名胜古迹的保护修缮、保护地下文物及考古发掘等问题,并做报告;7月,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举办的“基本建设科学知识系统讲座”讲课,题为“基本建设人员应有的古文物知识”;8月,作《炳灵寺石窟概述》;9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兼古典文学部部长;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古代会画概述》。应波兰邀请,率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代表团前往波兰参加屈原纪念会并做讲演。作为“特邀代表”在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1954年1月,召集纺织部、卫生部、水利部、机械部等部专家,共同讨论如何配合洛阳城市建设,保护和勘察文物古迹;7月,作《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地下文物的意义与作用》;8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课,题为“图书馆的方针与任务”;9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中国古典文学的宣传”;10月,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副部长。
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郑振铎在他童年时期,因做小官的祖父去世,家里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依靠母亲做些针线活,郑振铎才勉强得到读书的机会。
婚姻家庭
1923年10月,郑振铎与高君箴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27年,女儿郑小箴出生;1938年,儿子郑尔康出生。
捐金抵璧
治学之余,郑振铎喜爱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尤其是古代雕塑艺术作品。1953年,郑振铎将陶俑等文物一批计502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7年又将所藏雕塑等类文物捐献给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创作特点
学术研究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 郑振铎对古典文学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关注的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丰饶。早在“五四”新文学发轫之初,就对整理古代文学遗产,发掘其中民主性精华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在主编《小说月报》伊始,就在该刊组织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并且自己撰文明确表示:“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把整理国故看成是新文化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作综述
在现代文学史上,郑振译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翻译和介绍过外国文学,还写过大量关于文学史的著作。 
郑振铎的文学主张是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要求“质朴”,只是把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斲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的残者。他反对“雕斲与粉饰”,提“真率”和“质朴”,这在他写的不少诗歌和散文中,体现得很充分。
郑振铎最初的散文,是写对“五卅”惨案的愤怒的。质朴地叙述街血洗去后的南京路实况,尤其在入夜以后,依旧是灯火通明,笔歌不绝,照样开着欢乐的游艺会。在这种质朴的描写中,透露出满腔的愤懑与沉痛。用质朴的文笔,描写有些市民们对帝国主义屠杀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他们的“迁缓、麻木、冷酷”。
1934年,郑振铎写的《西行书简》是描写从北平到包头旅行的见闻,侧重于记载文物古迹的观感,象对云岗石窟的叙述就颇为详尽,间或也有触及民生疾苦的文笔,写景简洁古朴,却依旧娓娓动人。他描写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生活的《蛰居散记》,则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又扩大了生活的视野,而最为珍贵的是表现了作者凛然的民族气节。
作品《海燕》
《海燕》这篇散文除寄情于物外,郑振铎还做到了情景交融。整个行文轻倩俊秀,色彩绚丽光艳。一开始把燕子放在美丽的春天场景下,轻风“吹拂”着,细雨“洒落”着,柔柳“齐舒了它们黄绿的眼”;更有“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这无比灿烂的春色,作者用“嫩蓝的春天”来比方,真是绝妙;再看,用“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作比,先写绝美的天空与海水,继写燕子俊逸从容的凌波斜掠。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唱出了春天的颂歌,又奉献了大海的礼赞。作者写小燕子向往光明,搏击风浪的性格,正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时的心情。他和他的伙伴们,冲决了黑暗的罗网,出离了严酷的白色恐怖。新的胜利信心,剔除了他的杂念;新的自由生活,促使他陷入“沉醉”;新的战斗航程,载他进入“晶天”。写大海,是写颠簸在大海之上尚思奋发有为的青年人!写燕子,是寄托自己绵绵不断思国怀家的深情。
作品《石湖》
《石湖》是郑振铎两次游览石湖后写的游记散文。作者两次游历石湖,按照时间顺序写来,把新旧社会石湖的不同情形对比得清清楚楚。同样是美好的湖光山色,旧社会的石湖留给作者的是阴暗凄惨的印象。农民辛辛苦苦地耕耘,而劳动果实却一无所得,“半偿私债半输官”,他们只能啼饥号寒。新社会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石湖农业、渔业大发展,石湖人民还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石湖建设成美丽的“公园”。这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新社会的新气象。另外,他还通过两次游历时途径的不同,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之快。全文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写石湖的现实情景时,也写了它的美好远景,这就更使读者感到石湖的可爱。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述了自已写作此篇的心情,表明了他对石湖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满怀期望,更使人联想到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语言平实,感情真挚,饱含着作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纪念展馆
2015年10月,浙江温州郑振铎纪念馆正式开馆。郑振铎纪念馆位于温州市区沧河巷24号金宅,是一座合院式建筑。馆内收藏了郑振铎的手写书信、私人物品,以及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给郑振铎的书法作品等。纪念馆展陈分四大部分:一层西间为“书生报国一甲子”专题,介绍郑振铎生平;一层东间为“心怀温州桑梓情”,展示郑振铎与故乡温州的情感;二层西间为“一代才华万古传”,向观众介绍他交友、影响与著作等情况;二层东间为“鞠躬尽瘁为文物”,突出郑振铎在文物考古方面的贡献。
树立雕像
2014年1月8日,由长乐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在长乐市博物馆郑振铎纪念馆举行。铜像由雕塑家潘学修设计创作,铜像刻画的是郑振铎身披大衣,伏坐案头,右手紧握椅臂,左手持书,食指插入册页中,紧抿嘴角,双眼凝视前方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他挑灯夜战、勤奋创作时的思考过程。
2017年12月23日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铜像是由福州市长乐区委、区政府代表郑振铎家乡人民捐赠资金而制作的。国家图书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雕塑家尹悟铭进行设计。铜像安放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内,供国图员工和广大读者一起瞻仰缅怀。 
纪念展览
2023年12月19日,纪念郑振铎诞辰125周年系列展览在福州长乐和平街开展,展览为期3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谢谔(1121~1194),南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国。学者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师事郭雍,为文仿欧阳修、曾巩。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摄乐安县尉、知分宜县、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称所当节者为宴饮、妄费,所当近者为执政大臣、旧学名儒、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艮斋集》、《圣学渊源》等。
  • 清顺,北宋中叶浙江杭州西湖北山垂云庵僧。字怡然。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与苏轼同时,大约公元1050年前后在世。他是宋代著名的诗僧,诗风古朴凝炼,颇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诗文负一时重名。王安石极爱其诗,苏轼晚年也与之唱和。原有集,不传。诗作大致散见于《诗人玉屑》、《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宋诗纪事》等著作中。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代表作品有《达夫游记》《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王琮,生卒年不详,字宗玉,一作“中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括苍(今浙江丽水,《宋诗纪要》即以为括苍人)人。曾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两浙江东漕副使,直龙图阁等。宋高宗绍兴间,避地括苍。有《雅林小稿》。
  •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子三十四代孙。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建德败,太宗诛之。诗十二首。
  • 吴兆骞(1631—1684),清代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三年,后经纳兰明珠活动,得以纳资赎归。早年诗清丽雅秀,谪戍后写塞外风情景物,境界一新,风格苍老沉雄。著作有《秋笳集》《西曹杂诗》。
  •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栎园,学者又称之曰“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官御史;明亡后南奔归福王。清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后被劾入狱,旋得释放,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拟判绞刑,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工古文词,为诗崇杜甫,论诗主性情、反格调。诗构思巧妙,有新意。有《赖古堂集》、《书影》等著作。
  •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
  •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秦国公。天辅七年五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府衙赴任。天会元年,为南京留守张觉杀於滦河之滨,年五十五,予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 赵延寿(? —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 (?-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公元301年(永宁元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天下纷乱,张协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307-313)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 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 虞骞,南朝齐梁间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公元502年(梁武帝天监元年)前后在世。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一带)人。官至王国侍郎。工为五言诗,名与何逊相埒。事迹附见《梁书》卷四九《何逊传》及《南史》卷三三《何承天传》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参军。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出任义兴太守。此后先后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天监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 (约387—约421)南朝朱陈郡阳夏人,字宣远。一曰名檐,字通远。善为文,辞采丰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初为桓伟安西参军。宋时,为中书侍郎,以其弟谢晦权遇日重,惊骇惧祸,乃自请降黜,为豫章太守。遇疾卒。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