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何孟雄
何孟雄(1898年6月2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湖南酃县(湖南省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方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何孟雄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交往密切,建立了革命友谊。1919年3月,入北京大学旁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
1921年底起,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上海沪东、沪中、沪西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1月,何孟雄在上海被捕,2月7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何孟雄于1898年6月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十四日) 诞生在湖南省酃县中村乡龙塘村(现湖南省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乳名瑞生。求学期间曾用过何子静、何纯、坦如等名和号,参加革命后常用刘小山、刘元和、廖慕群等化名和子静、静、江囚、之君等笔名。
学生时代
1907年夏,9岁的何孟雄进入龙塘村何氏龙门学校 (初级小学) 读书。和他同班的有堂兄何建础等人。何孟雄学习成绩优良,每考都名列前茅。但因不赞成老师旧的封建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起来与老师作对,所以屁股上挨过不少板子。少年的何孟雄,不屈世俗,敢于反抗封建旧礼教。他的叔祖父何成珪长期在该校任教和担任主事。何孟雄的思想和行为常常和叔祖父背道而驰,因此经常遭到他的训斥。
1911年夏,何孟雄从龙门学校毕业,进入酃县梅岗学校读书,被编入乙班,同班有何建础、贾纡青等人。辛亥革命后,何孟雄是该校最早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
1914年夏,何孟雄从梅岗学校毕业。堂叔何炳麟时任私立岳云中学校长,遂免费让何孟雄入了岳云中学。何孟雄在岳云中学读书期间,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长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展得比较深入的城市。何孟雄在学校里阅读了各种进步刊物,思想进步很快。他曾代表岳云中学参加了在长沙开展的驱逐湖南督军汤芗铭和焚烧日货的运动。
1916年冬,何孟雄再次易校,进入湖南省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班学习,取名纯,号坦如。入学后,他曾到本校机械厂实习,开始接触工人。他还作为高工学生会代表之一,参加了长沙学生国货维持会和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后来,何孟雄又进了长沙北门外美国教会办的雅礼大学。何孟雄在长沙读书时,杨昌济正在湖南高师、长沙第一师范、商专等校任教。何孟雄曾听过杨昌济的课,思想上受到熏陶。
进步青年
1918年夏,与毛泽东、张昆弟等同赴北京,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筹备活动。9月入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之一的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何孟雄到北京大学政治系当了旁听生。
1919年5月4日,随北京大学同学前往天安门游行集会,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随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干事会交际股工作,积极营救被捕同学。6月3日在街头演讲时被反动军警逮捕,经各方营救得以出狱。同年底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参加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发起的工读互助活动,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12人开办“俭洁食堂”,从事改良主义的实践。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教育指导下,开始逐步抛弃无政府主义思想,并于同年春与缪伯英、邓中夏等一起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革命道路。同年5月1日,因组织部分同学上街示威游行,再次被反动军警逮捕,直到5月17日才经李大钊等出面营救获释。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后积极从事工人运动,曾赴南口、唐山、长辛店等处了解劳工情况,筹组工人组织,并于12月发表长篇论文《劳工运动究竟怎样下手》,对中国劳工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1921年3月,在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会议上当选为出席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4月,在赴俄途中于满洲里被捕,第三次入狱。6月,经北京大学保释出狱。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何孟雄成为这次大会所代表的全国最早的53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中共“一大”闭幕不久,何孟雄和缪伯英在北京结婚,被誉为一对“英” “雄”夫妇。婚后,他们搬到北京景山西街中老胡同5号居住。
何孟雄的出色革命活动,受到陈独秀的重视,他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922年秋,陈独秀来北京后,就住在何孟雄家里,并在他家会见过刘仁静、王俊。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以后,北京共产党员发展到20多人,按中共中央局要求,1921年底正式成立了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何孟雄被选为首届北京地委书记,兼任组织委员,黄日葵为宣传委员。
工运领袖
中共北京地委成立后,何孟雄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人运动方面,派遣共产党员到工人中去,办夜校,建立工会,发动工人进行斗争。1921年秋,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罗章龙任主任,何孟雄是领导成员之一和《工人周刊》的编委常委。
1921年秋至1922年,何孟雄一面积极从事北方共产主义运动,一面大力推进工人运动。先后创办了京绥南口工人夜校和张家口工人夜校,领导成立了以保护京绥路权为宗旨的“京绥铁路同人总会”,积极领导京绥路广大工人和职员开展爱国护路斗争和由此引发的京汉路、长辛店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
1922年10月,又组织发动张家口京绥铁路车务工人大罢工,迫使路局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要求。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参与组织北京各校学生集会,带领与会学生与工人上街游行示威,并积极组织追悼死难烈士等活动。6月,赴广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日,何孟雄在《新民国》第1卷第3号上以《十二年来“民治派”与“反民治派”斗争之经过及今后国民应有之觉悟》为题发表了长篇文章。文章回顾12年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历史,满腔热情地动员全国支持国民党,打倒北洋军阀反动政府。1924年3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要求,中共北京区委进行改组,由李大钊、蔡和森、张昆弟、何孟雄、范鸿劼等五人为委员,李大钊为委员长,蔡和森为秘书,何孟雄为国民运动委员会秘书,张昆弟负责劳动运动,范鸿劼为会计。4 月20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时,何孟雄任秘书处文科主任助理。年底和缪伯英一道离京回长沙养病。
1925年4月,重返北京,随即赴张家口创建京绥铁路总工会,被聘为总工会秘书。1926年,任中共唐山地方执委会书记。到任后,他发动了开滦赵名庄矿万人工人大罢工。
反对左倾
1927年春,调任中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7月中旬,积极支持中共湖北省委关于集中中共全部武装力量,采取行动推翻汪精卫、唐生智,保卫武汉革命政权的倡议。月底,奉调江苏、上海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委农民部秘书,协助省委制定了第一次农民暴动计划,并赴淮安、淮阴一带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组织农民暴动。12月,任中共淮阴县委书记。
1928年4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针对年初淮安横沟寺农民暴动失败的情况,起草并主持下达了《关于淮安北乡农民暴动的批评和决议》等一系列文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纠正“左”倾盲动错误,使江苏农民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0月,在省委常委中分工负责军委和农委工作,兼任农委书记。此后,由于在对革命形势分析和党的战略策略部署等问题上与党中央负责人发生重大分歧,遭到错误打击,中共江苏省委亦被解散后重新组建。此后,先后被调任中共上海沪西、沪东、沪中区委书记等职。
1929年11月,在新组建的中共江苏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1930年9月,因反对立三路线被撤职并停止工作。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多次向党递交政治意见书。12月,经党中央决议予以平反,但随即又遭到王明“左”倾宗派主义的排斥打击。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与林育南等联名发表《告同志书》,旗帜鲜明地与王明“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被捕牺牲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上海公安局按着叛徒提供的情报,会同帝国主义租界巡捕房,在东方旅社逮捕了林育南、柔石等八人。接着又闯入中山旅社,逮捕了蔡博真、欧阳立安等四人。然后分别留下探捕在这两个旅社的两个房间守候。当日晚间与次日清晨又在东方旅社逮捕了李求实等三人,在中山旅社逮捕了何孟雄等三人。19日,何孟雄从老闸捕房被押送到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和其他在东方旅社、中山旅社被捕的16人一起受审。法院判决后,上海市公安局把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17名被告解往市公安局侦缉队看守所拘禁。20日,又把孙哈芳、黄淑芝和何孟雄的两个孩子,以及张诗人、陈迪威送到看守所。23日上午,公安局将何孟雄等32人,连同另案的柯仲平等四人,一共86人,押解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在龙华看守所,何孟雄不仅同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坚贞不屈的斗争,而且也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了艰苦的斗争。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被捕后,王明立刻停止了他们的组织关系,又指示中共龙华看守所支部拒绝接受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人党的关系,不让他们参加支部,致使20多名党员在狱中不能接受党的领导,无法过组织生活。
何孟雄当时化名陈方,但深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的身份很可能会暴露,敌人迟早会对他下毒手,所以他早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还在1931年1月23日解往龙华看守所的囚车上,他就传话给孙哈芳和黄淑芝: “你们不要紧。我被解决后,请你们将两个孩子送给我的老兄抚养。” 据同案战友黄理文回忆说: “何孟雄在牺牲之前……认为一个革命者为革命牺牲他宝贵的生命是分内之事。”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贞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1931年2月7日,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23位共产党员,拖着沉重的铁镣,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法官在小桥前安放了一张茶几,放着每人的照片,挨个核对,然后向他们宣判死刑。刚过了小桥,在方塔旁的大树下,23人排成两行。突然,背后响起了行刑队一阵枪声,把前面第一排的同志们打倒了。第二排的同志们大声高呼: “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又一阵密集的枪声,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倒在血泊之中。
何孟雄等23人牺牲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纸《群众日报》在1931年3月12日发表了社论《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来控诉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残忍行径。文中写道:“国民党又惨杀我们23个同志”,并肯定了“何孟雄等二十三个同志,他们都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大多数都有英勇的阶级斗争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贡献
何孟雄是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北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开创北方革命运动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内,他最早实际从事工人运动。
何孟雄是恢复江苏工农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到中共江苏省委工作,先后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农委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和军委书记等职,积极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工农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何孟雄一生,命运诡谲、迭宕:因抵制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而两度遭到批判和打击,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在被捕后,他没有投降求生、背叛自己的信仰,而是立场坚定,宁死不屈,体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气节。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小组会上谈到何孟雄两次挺身而出反对“左”倾路线时,称赞其勇气非常不容易。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何孟雄等二十几个党的重要干部,他们为党和人民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同群众有很好的联系,并且接着不久就被敌人逮捕,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慷慨就义……所有这些同志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故居
故居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何家组,始建于晚清时期,系江南民宅,当地俗称“何家大屋”。
2011年,故居内珍藏革命文物10多件,陈列布设展版5(张)块,详细介绍了何孟雄的英勇革命事迹。自2001年8月,何孟雄故居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一直广受外界关注。2006年,在炎陵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投资7万元对何孟雄故居进行了重新修缮。2009年6月,它被定为炎陵县党团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5月,它被授予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湖南工业大学在此挂牌成立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何孟雄(1898~1931年),湖南酃县人。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代理主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汉口市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27年8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农委秘书、军委书记。参与领导江苏各地的农民斗争。1930年夏因反对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调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沪中区委书记。他坚持正确立场,三次上书中共中央批判“左倾”错误。一生五次遭囚禁,坚贞不屈。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中山旅社被捕。1931年2月7日牺牲于龙华。
  • 郭麟(1823~1893),字子嘉,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书法家,潍县(今潍城区)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他幼承家学,酷爱金石文字,栖居乡间,悉心考古,精研六书。数十年搜罗金石不辍,鉴赏能力为陈介祺所推服。性情傲僻,不随俗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份外之财毫厘不取。虽贫困,而不移其志,著有《灵芬馆诗初集》四卷。
  • 孙良器(生卒年不详),宇贡甫,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仕履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引王寅语:“贡甫诗,才清思畅,早年游吴兴即有名缙绅间。”有《九野稿》,未见传本。
  • 守端(1025-1072),北宋江西袁州杨岐山普明禅院僧。字白云,号新圆通,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幼习儒业,稔悉翰墨,成年后始从茶陵郁禅师披剃,得法于南禅临济宗杨岐派祖师方会。游庐山时,经圆通寺主居讷禅师推荐,往任江州承天寺住持。后复回庐山圆通寺,隐此甚久,故得“新圆能”之别号。还曾居浙江余杭法华山龙门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等处。他在佛学上颇有造诣,在佛教界名望极高,善于讲经,门徒如云。
  •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而死,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谢谔(1121~1194),南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国。学者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师事郭雍,为文仿欧阳修、曾巩。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摄乐安县尉、知分宜县、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称所当节者为宴饮、妄费,所当近者为执政大臣、旧学名儒、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艮斋集》、《圣学渊源》等。
  • 清顺,北宋中叶浙江杭州西湖北山垂云庵僧。字怡然。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与苏轼同时,大约公元1050年前后在世。他是宋代著名的诗僧,诗风古朴凝炼,颇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诗文负一时重名。王安石极爱其诗,苏轼晚年也与之唱和。原有集,不传。诗作大致散见于《诗人玉屑》、《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宋诗纪事》等著作中。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代表作品有《达夫游记》《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王琮,生卒年不详,字宗玉,一作“中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括苍(今浙江丽水,《宋诗纪要》即以为括苍人)人。曾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两浙江东漕副使,直龙图阁等。宋高宗绍兴间,避地括苍。有《雅林小稿》。
  •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子三十四代孙。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建德败,太宗诛之。诗十二首。
  • 吴兆骞(1631—1684),清代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三年,后经纳兰明珠活动,得以纳资赎归。早年诗清丽雅秀,谪戍后写塞外风情景物,境界一新,风格苍老沉雄。著作有《秋笳集》《西曹杂诗》。
  •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栎园,学者又称之曰“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官御史;明亡后南奔归福王。清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后被劾入狱,旋得释放,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拟判绞刑,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工古文词,为诗崇杜甫,论诗主性情、反格调。诗构思巧妙,有新意。有《赖古堂集》、《书影》等著作。
  •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
  •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秦国公。天辅七年五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府衙赴任。天会元年,为南京留守张觉杀於滦河之滨,年五十五,予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 赵延寿(? —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