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吴应箕因兄弟五人排行第四,故字次尾。
幼小聪明好学,师从舅父、源头李人李首川(贡士,授海州训导,善课)。李首川见其才气过人,日后必成大器,以女许配之。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吴应箕赴南都直隶句容应童子试,未中而归。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上江分设提学,应池州府试补博士弟子生员。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至金陵赴南都试,未入考场而归。以后又七试南都不第。直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49岁时才以乡试副榜贡入京。
明崇祯三年(1630年)秋,吴应箕五应南都试不第,大会复社之士张溥等,并与同乡刘诚在南京创立“国门广业社”。与有“明季四公子”之称的方以智、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成为好友。
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因久旱无收,百姓挖食观音土的惨景,悲愤而作《食土行》。其大量诗作如《无鸡行》《有客》《耕田苦》等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对明末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明崇祯八年(1635年),曾因制造“明末六君子”惨案臭名昭著遭削职的阮大铖避居南京,后在南京组织“群社”,与复社相抗衡。
明崇祯十一年,吴应箕与顾杲、陈定生三人共同商议并亲自执笔撰写《留都防乱公揭》,经140余名士署名,公开发表。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公揭发表后,阮大铖“潜迹南门之牛首,至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陈定生《防乱公揭本末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南逃至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阮大铖因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举荐,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阮大铖以为《留都防乱公揭》为周镳(南都礼部郎中)所倡,先下周镳和雷縯祚入狱,造《蝗蝻录》,捕杀复社人士,吴应箕冒险入狱探望,险遭阮大铖急遣的骑兵抓捕,躲避回乡。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吴应箕被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授以池州推官监纪军事。同月,原明佥都御史金声在绩溪起兵抗清,吴应箕在贵池举兵响应,以计连复建德、东流等县,声势大振。九月金声兵败被俘,十月十七日应箕因寡不敌众,在压气培(今石台县牯牛降)被清兵擒获,行至池州城外石灰冲(鸡罩山)被杀,流下绝命诗一句:“半世文章百世人”。
幼小聪明好学,师从舅父、源头李人李首川(贡士,授海州训导,善课)。李首川见其才气过人,日后必成大器,以女许配之。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吴应箕赴南都直隶句容应童子试,未中而归。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上江分设提学,应池州府试补博士弟子生员。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至金陵赴南都试,未入考场而归。以后又七试南都不第。直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49岁时才以乡试副榜贡入京。
明崇祯三年(1630年)秋,吴应箕五应南都试不第,大会复社之士张溥等,并与同乡刘诚在南京创立“国门广业社”。与有“明季四公子”之称的方以智、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成为好友。
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因久旱无收,百姓挖食观音土的惨景,悲愤而作《食土行》。其大量诗作如《无鸡行》《有客》《耕田苦》等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对明末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明崇祯八年(1635年),曾因制造“明末六君子”惨案臭名昭著遭削职的阮大铖避居南京,后在南京组织“群社”,与复社相抗衡。
明崇祯十一年,吴应箕与顾杲、陈定生三人共同商议并亲自执笔撰写《留都防乱公揭》,经140余名士署名,公开发表。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公揭发表后,阮大铖“潜迹南门之牛首,至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陈定生《防乱公揭本末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南逃至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阮大铖因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举荐,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阮大铖以为《留都防乱公揭》为周镳(南都礼部郎中)所倡,先下周镳和雷縯祚入狱,造《蝗蝻录》,捕杀复社人士,吴应箕冒险入狱探望,险遭阮大铖急遣的骑兵抓捕,躲避回乡。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吴应箕被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授以池州推官监纪军事。同月,原明佥都御史金声在绩溪起兵抗清,吴应箕在贵池举兵响应,以计连复建德、东流等县,声势大振。九月金声兵败被俘,十月十七日应箕因寡不敌众,在压气培(今石台县牯牛降)被清兵擒获,行至池州城外石灰冲(鸡罩山)被杀,流下绝命诗一句:“半世文章百世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吴应箕殉难后,当地群众纷纷披麻带孝到其就义处吊唁,后人将鸡罩山改名为麻衣湾,并竖立“吴次尾先生殉难处”石碑,将池州城西大街改名为“楼山街”,将其遗产立为“楼山助学基金会”,并在池州城东的白牙山下建造“吴公祠”。
《明史》称他:“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事迹编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谥忠节,又谥文列先生,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
《明史》称他:“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事迹编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谥忠节,又谥文列先生,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龚鼎孳
应璩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