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李朝威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唐朝陇西 ( 今甘肃东南部 ) 人, 小说家,与李复言、李公佐合称『陇西三李』。
大约公元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在世。正史无传记, 其他文献中也不见载行状, 故具体生卒时间及字、号、别称不详; 家世及生平事迹不可考。然其所作传奇小说《柳毅传》,久传不朽,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 [3]  后人只有借助这两篇佳作, 才得以窥知其思想境界及突出的文学成就。常言道:文如其人。故特以文评代传 , 以彰示其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作品特点
李朝威所作《柳毅传》
中国小说的发展,上溯先秦两汉的神话、寓言, 再经魏晋六朝的搜神志怪, 到唐朝又有传奇兴起。唐传奇多为文人有意创作, 开始比较深入地描写丰富的社会生活, 这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趋于成熟的标志。而李朝威所作《柳毅传》, 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
一天,李朝威到郊区专访了退休京官薛嘏,薛嘏给他详细讲述了其表兄柳毅为龙女传书所发生的传奇故事。回家后,他反复斟酌,修改撰写成《柳毅传》,成为唐代以来传奇里最有成就的篇章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说的是洞庭龙君的女儿,远嫁给泾川龙君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得以被救回龙宫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但柳毅传书是仗义执言,本无私念,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死去。后与一渔家女成婚,貌似龙女,后发现此女就是托书的龙女。此后,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该传奇以柳毅的经历为主线,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逐步运用细腻的气氛描写, 和大量凸现个性特点的对话 , 塑造出四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洞庭君是一个有情有义, 涵养深厚, 宽容慈祥的仁德者; 钱塘君是嫉恶如仇, 勇猛异常, 既莽撞冒失又率直可爱的豪侠; 龙女是温婉善良, 执着于爱情的淑女 ; 柳毅是唯道是从, 同情不幸, 正直无私, 威武不屈的侠义书生。
创作手法高超
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一篇文言传奇, 仅用短短五千字, 竟然成功地塑造出一组性格鲜明, 形象丰满的艺术典型 , 其创作手法的高超, 无疑值得后人称赞和学习。《柳毅传》与唐以前小说不同, 不再是粗陈梗概, 而是一篇布局严谨, 情节跌宕、曲折,笔触比较细腻,写作目的十分明确,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小说。
小说以落第书生柳毅奇遇龙女为发端,以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变人报恩与柳毅结为夫妻为整个故事的骨架,其间,通过穿插一系列曲折动人的具体情节,步步引人入胜。柳毅路过泾阳,戏剧性地偶遇放牧『雨工(雷霆)』的龙女;龙女托他信,报告自己的遭遇。临行前,柳毅戏言:『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龙女慨允:『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似乎不经意间为两人后来的结合埋下伏线。柳毅如托进入龙宫,报告洞庭者:龙女在泾川因为劝阻丈夫的轻薄放荡,正在遭受糊涂公婆的虐待。钱塘君闻讯,立即破柱冲天去营救侄女。龙女被救回洞庭,清汤君为感谢柳毅千里传书借酒说媒,遭到柳毅义正辞严的拒绝。柳毅回家, 先后续娶三妻, 后娶的卢氏已经生了孩子, 使人觉得柳毅洞庭传书已成往事,从此人龙相隔两界, 与龙女再也不会有瓜葛。岂料, 卢氏原来正是龙女, 柳毅得到的不仅是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而且因此得以长生不老、同入仙境。
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
这样, 小说采用奇异的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 艺术地揭示人生, 反映社会, 描绘理想,从中也表达了李朝威的思想。作者着意塑造的侠义书生柳毅完全是出于对邪恶的义愤, 是为了解除弱者所受的冤屈 , 并没有什么私念。正是柳毅的见义勇为和正直无私, 才引起龙女执着的倾慕和追求。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小说不同, 他俩的幸福结合, 体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 《柳毅传》也才传颂至今。
《柳毅传》还笼罩着一片圣洁的宗教情怀, 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和佛教的恩怨报应和道教的神仙丹药、长生不老等, 融会、浸润于字里行间。作者通过整个故事树立了这样一个思想观念人之为人要以道义为重, 诚心恪守道义者, 终将得到无边的福报。
弘扬道德信义
主人公柳毅在与龙女的对话中先后发出的内心独白五月『义夫也』, 『以义行为之士丘, 『素以操贞为志尚』 ,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道德追求。小说的末尾 , 作者还借用史家作论赞序跋的笔法直抒主意, 写道『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 必以灵著, 别斯见矣。人 , 裸也, 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 钱塘迅疾磊落, 宜有承焉。 暇咏而不载, 独可邻其境。愚义之 , 为斯文。』可见 , 弘扬道德信义 , 才是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
柳毅和龙女终成眷属以后, 作者却并未回虽然止笔, 而是继续设计了一个情节柳 毅表弟薛暇在贬诵途中与他相遇, 柳毅向他赠了仙药, 四十多年后也同样成仙。乍一看来, 这一情节使小说有些拖沓。但是, 透过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 就会发现这点枝莹, 是必要的尾声。
有缘进入了仙境
柳毅一生虽有应举落第之愁, 有两度丧妻之苦, 然而由于明心见性, 诚心践行道义, 终于有缘进入了仙境, 他继而以『觉悟主的身份向正在经受贬捕之苦的薛暇赠送仙药, 借得这位表弟之口将自己成仙的事迹传告于人世, 以达到启发、超度众生的心愿。如果说柳毅和龙女的爱情经历是一条明线, 那么, 宣示如何通过恪守道义来加深人类亲情、消减人间苦难 , 则是贯穿这篇作品的一条隐线。这种出世思想难免具有消极性; 但是,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影响
李朝威的这些思想和主张, 通过《柳毅传》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末孙按的《灵应传》、元代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明代黄说仲的《龙策记》、清代李渔的《屋中楼》等传奇、杂剧, 以及近现代戏曲中的一些作品, 都沿用这一题材, 从这篇传奇脱胎演变而来; 自本传奇问世以来至今, 历代编集、赏析、研究古代传奇文学者, 无不对它十分青睐。足见其魅力之深广, 影响之久远。可以说,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对后来的影响遍及文学的各个领域。
陇西文化广场“龙女牧羊”石膏塑像,取意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