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脱脱
脱脱(传统蒙文:ᠲᠣᠭᠲᠠᠭᠠ,清代改译“托克托”,蒙语意为“定” ,1314年-1356年1月10日),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次年改任中书右丞相。为应对危局,更改钞法,发行“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暂时将其镇压。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遭朝中政敌弹劾,被革职流放于亦集乃路、云南等地。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下饮鸩自尽,终年四十二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元史》称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 。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出身贵族
脱脱(又被称为托克托、脱脱帖木儿)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出生在蒙古蔑儿乞部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里。伯父是元末权臣伯颜;父亲马札儿台,自元仁宗以来即居要职。
脱脱自幼养于伯颜家中。史称其“生而岐嶷,异于常儿”。稍长之后,就学于浦江名儒吴直方。吴直方是脱脱的启蒙教师,后来成为脱脱的心腹幕僚。
少年时代的脱脱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但经吴直方的谆谆善诱,他接受了许多儒家文化,虽然不习惯于终日坐读诗书的生活,其进步依然是很明显的。脱脱善书画,书法刚毅有力,酷似颜真卿;画竹颇得妙趣。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用儒家标准做人,他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仕途升迁
致和元年(1328年),十五岁的脱脱担任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的怯怜口怯薛官。同年,泰定帝病死,两都之战爆发,最终出藩江陵的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在权臣燕铁木儿的拥立下即位,即元文宗。文宗登基后,脱脱袭授“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渐被擢用。
天历二年(1329年),脱脱入朝觐见文宗,受其“后必可大用”的期许。随后转任内宰司丞,仍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同年五月,被任命为府正司丞。至顺二年(1331年),授虎符、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脱脱的伯父伯颜是元武宗的旧臣。泰定帝病卒后,他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燕铁木儿死,伯颜拥立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伯颜独揽大权,脱脱亦随之飞黄腾达。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被任命为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职。五月,调任中政使。六月,再调为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元年(1335年),前右丞相燕铁木儿子唐其势不满伯颜秉权,意图发动兵变,反被伯颜执杀。而在挫败唐其势余党塔里、塔剌海等的战斗中,脱脱挑选锐卒作战,立有战功。事后先被授为太禧宗禋院使,后拜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至元四年(1338年),脱脱晋升为御史大夫,“仍提调前职”
在担任御史大夫期间,脱脱大振纲纪,使中外肃然。一次,他扈从妥懽帖睦尔从上都回到大都,途经鸡鸣山浑河时,妥懽帖睦尔准备在保安州狩猎,但乘马却蹶倒。脱脱乘机劝谏说:“古来的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每日与大臣、宿儒讲求治国之道,至于飞鹰走狗这些爱好,不是帝王应该做的。”妥懽帖睦尔采纳他的谏言,并授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绍熙宣抚使。
助帝夺权
伯颜清除政敌后,“独秉国钧,专权自恣”,恶名远扬。伯颜视脱脱为亲信,企图让他入宫中宿卫,监视妥懽帖睦尔的起居。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于是一场以家族内部斗争为形式、关系到政权易人和政策变化的政变正在酝酿着。
开始,脱脱与马札儿台进行商议,说道:“伯父的骄纵已经非常严重,万一天子震怒,那么我们举族都要被夷灭了。何不在还没有失败之前定计诛灭他?”马札儿台虽然也感到事态严重,但不敢贸然付诸行动。脱脱于是问计于吴直方,吴直方说:“《左传》里说:‘大义灭亲。’大夫只知道有朝廷而已,家本就不应该考虑。”脱脱问:“如果谋事不成,怎么办?”吴直方曰:“事不成,是天意,一死而已,有什么好可惜的。就算死也不失为忠义之士啊。”脱脱听后,终于下了铲除伯颜的决心。他情绪激昂地说:“我的心意已决。”
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关键是取得妥懽帖睦尔的支持和赞同。妥懽帖睦尔虽然年轻,但并不甘心做傀儡,脱脱测知伯颜擅权,“帝患之”;伯颜矫旨擅杀郯王彻彻秃,贬走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帝益忿之”;伯颜胡作非为,“帝积不能平”。特别是至元四年(1338年)脱脱获知伯颜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文宗皇后)企图另立燕帖古思(文宗之子)而废妥懽帖睦尔,把此事告诉了吴直方,吴直方教他“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预为之防”。因而,脱脱与妥懽帖睦尔之间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但是在宫廷复杂的环境里,在伯颜的淫威下,妥懽帖睦尔未敢轻易表态,私下派心腹世杰班、阿鲁对脱脱反复试测后才释去疑心,表示支持脱脱采取行动。
至元五年(1339年),脱脱曾两次准备下手,均因准备不足而未下手。这一年,脱脱与伯颜的矛盾实际已经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满其地位低下,假传圣旨矫杀行省长官,命原河南廉访使段辅居省中权事,自命为河南都元帅。五天后事泄被杀。这件事因牵连廉访使段辅,伯颜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作为御史大夫的脱脱与吴直方商议,吴直方说:“这是祖宗的法度,绝对不能废去,何不先将此事告诉陛下。”脱脱听从其言,入宫将此事原委告知妥懽帖睦尔,使御史台臣的上章被驳回。伯颜知道这一建议出自脱脱,大为震怒,对妥懽帖睦尔说:“脱脱虽是臣的侄子,但心向汉人,一定要加以治罪。”再加上脱脱增兵宫门的事,使伯颜对脱脱愈益增疑。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约妥懽帖睦尔去柳林打猎,妥懽帖睦尔托疾不去。伯颜遂邀太子燕帖古思同往。脱脱密告妥懽帖睦尔道:“伯父久有异志,现在率诸卫军马出行,必定不利于社稷。”脱脱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士兵及宿卫士控制京师,先收京城门钥,由亲信列布城门下。当夜,妥懽帖睦尔在玉德殿诏令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见;中夜二鼓,又命太子怯薛月可察儿率三十骑抵柳林太子营,连夜将燕贴古思接回京师;即起草诏书,命中书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奉诏前往柳林,斥责伯颜“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将其贬为河南行省右丞相。
天明,大都城门紧闭,脱脱倨坐城门上等候。伯颜遣人来城下问故,脱脱传圣旨道:“诸道随从伯颜的人一并无罪,可以即刻解散,各自归还本卫,朝廷所问罪的只有伯颜一人而已。”伯颜要求入京向妥懽帖睦尔辞行,他不许。其所领诸军见伯颜失势,纷纷散去。伯颜无可奈何,南下而去。三月,妥懽帖睦尔命徙伯颜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安置,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脱脱与伯颜的斗争虽然是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自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以来,蒙古贵族内部围绕着继续推行“汉法”还是抵制“汉法”的斗争一直很尖锐。伯颜擅权以来,排斥汉人,废除科举,采取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是元代后期一场罕见的抵制“汉法”运动。脱脱虽为伯颜之侄,从维护元朝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他不满伯颜的“变乱祖宗成宪”,因而发动了一场在妥懽帖睦尔支持下的政变,驱逐了伯颜。有些士人称此举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
伯颜被逐后,妥懽帖睦尔命脱脱之父马札儿台为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为知枢密院事,脱脱弟也先帖木儿为御史大夫。马札儿台上台后,于通州置榻坊,开酒馆、糟坊,日至万石,又贩运长芦、淮南盐、热衷于经商敛财。脱脱让参政佛嘉问向妥懽帖睦尔上奏章弹劾,迫使马札儿台辞职,“养疾私第”,仍为太师。是年十一月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
主持更化
脱脱上台后,即大刀阔斧地废除伯颜“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称“脱脱更化”。当时,妥懽帖睦尔图治之意甚切,对脱脱十分信任,把国家大事交给脱脱处理。在吴直方等人的辅佐下,脱脱的新政取得了“天下翕然,比后至元之治于前至元”的效果(具体内容参见“主要影响-政治”目录)。
脱脱在执政期间还以都总裁身份召集各儒臣,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三史于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完成《辽史》,脱脱命掾史仪礼鼓吹导从,自史馆进至宣文阁,甚为隆重。同年十一月《金史》成,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成。三史总共只用了两年半时间,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础外,主要是因为脱脱这位都总裁官用人得当,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时,脱脱已辞去相位,故以中书右丞相阿鲁图、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为“领三史事”。
脱脱第一次执政,推行更化政策凡三年又七个月,除因论证不足强行开大都金口河,造成沙泥壅塞、民舍被毁、丁夫死伤、劳而无功外,其他措举大体得当,朝政为之一新,汉儒们“知无不言”,妥懽帖睦尔用功读书,注意节俭,颇有“励精图治之意”。脱脱治国有方,“中外翕然称为贤相”。
坚辞相位
至正四年(1344年)闰月,脱脱兼领宣政院事。五月,因病势加重,占卜者也说“年月不利”,脱脱遂连上十七次奏章,坚决请辞相位,妥懽帖睦尔只得允准,随后,妥懽帖睦尔下诏封脱脱为郑王,以安丰作为食邑,并大加赏赐。但脱脱推脱了所有的赏赐。妥懽帖睦尔最后赐他松江的田地,特别设置了稻田提领所,让脱脱负责管理。
至正七年(1347年)六月,马札儿台遭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弹劾,被流徙到甘肃。脱脱力请同行,一路亲力亲为,照料父亲,遂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就养。十一月,马札儿台病死,妥懽帖睦尔感念脱脱的功勋,于是召他回京。次年(1348年),妥懽帖睦尔命脱脱为太傅,“提调宫傅”,负责东宫事务。
开河变钞
·第二次拜相
脱脱辞相后,阿鲁图、别儿怯不花、朵儿只先后任右丞相。这段时间有五年多,妥懽帖睦尔虽仍有励精图治之志,也曾推出一些新政,但从整体来说,元朝政治腐败已不可挽救。加之天灾频仍,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妥懽帖睦尔于至正九年(1349年)闰七月第二次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赐“上尊、名马、袭衣、玉带”等物。当时皇太子在端本堂就学,脱脱奉诏“领端本堂事”,同时提调阿速、钦察二卫、内史府、宣政院、太医院等处事。
脱脱复相后,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下决心治理这疮痍满目的社会。当时摆在脱脱面前的有几大棘手的难题:
第一、河患引起的严重财政危机。
脱脱辞相后仅一个月,即至正四年(1344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六月,又北决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曹州(今山东菏泽)、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东平路(治今山东东平)等所属沿河州县均遭水患。元廷对之束手无策,以致水势不断北浸,到至正八年(1348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诸地;继而“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大有掐断元王朝经济命脉之势。运河中断将危及大都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水浸河间、山东两盐运司所属盐场,将会使元廷财政收入急遽减少。本来已经空虚的国库面临着新的危机。
第二、河患加剧了社会动荡不安。
自从河患发生以来,河泛区的饥民和流民纷纷起来反抗,有的劫夺商旅,有的打击官府,所在有司无可奈何。全国各地不断爆发起义;至正四年(1344年)七月,山东私盐贩郭火你赤起义,活动于鲁、晋、豫一带;至正六年(1346年)六月,福建汀州连城县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湖南爆发吴天保领导的瑶民起义;至正七年(1347年)十月,全国发生起义达二百余起;八年春,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盐贩方国珍起兵反元;同年三月,辽东锁火奴和辽阳兀颜鲁欢分别自称“大金子孙”,起兵反元;至正九年(1349年),冀宁(今山西太原)平遥等县有曹七七起义;十年,江西铅山、真州(今江苏仪征)、泰州(今属江苏)均有农民起义。
第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脱脱去相后,以右丞相别儿怯不花为首的一派与脱脱父子有旧怨,别儿怯不花、左丞相太平、御史大夫韩嘉纳、右丞秃满迭儿等十人,结为兄弟,曾弹劾马札儿台,使之远徙甘州。康里人哈麻与弟雪雪,因其母为宁宗的乳母,兄弟俩充宿卫士,为妥懽帖睦尔所宠幸。脱脱为相时,哈麻官任同知枢密院事,对脱脱百般趋附。脱脱去相后,遭到别儿怯不花等攻击,哈麻在妥懽帖睦尔处竭力为之辩护。至正九年(1349年),太平、韩嘉纳支持御史斡勒海寿列哈麻罪行劾奏,妥懽帖睦尔不得已夺哈麻、雪雪官职,而太平、韩嘉纳、斡勒海寿等均被贬官。未几,脱脱复为右丞相,为报答哈麻辩护之功,对太平等人进一步打击报复。脱脱重新召用哈麻,从此埋下了杀身之祸。
至于官贪吏污、纪纲废弛、赋役不均等,已是积重难返的社会现象,脱脱复相后根本顾不上去治理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财政危机和治理黄河。
·变更钞法
解决财政危机最快的办法是变更钞法。因为从至元(1264年—1294年)后期以来,纸币发行猛增,不断贬值,以后历代大量印钞,到至正年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伪钞横行,钞法已经败坏不堪。
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左司都事武琪建议变钞,吏部尚书偰哲笃支持变钞,并提出了以纸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而钱为子的方案。脱脱会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集贤、翰林两院官,进一步商议。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吕思诚反对最坚决,但遭到了压制,脱脱终于下决心实行变钞。妥懽帖睦尔批准了中书省的变钞方案。变钞的具体办法是:一,印造“至正交钞”(实际上是用旧日的中统交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故又称“至正中统交钞”),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二贯,而至正交钞的价值比至元宝钞提高了一倍,两钞则并行通用。二,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使钱钞通行,并以钱来实钞法。
至正十一年(1351年),新钞与通宝同时发行,结果很快就出现了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每锭五十贯),易斗粟不可得”,“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变钞的最后结果是完全失败。
·任用贾鲁治河
在实行变钞的同时,脱脱决心治理黄河。
早在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时,元廷于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命贾鲁为行都水监使,专治河患。贾鲁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提出两个对策:(1)修筑北堤,“以制横溃”,节省用度;(2)疏、塞两策并举,“挽河东行”,将其导入故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第二年(1349年)脱脱复相后,专门召开治河讨论会,贾鲁以都漕运使身份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张,并进一步强调“必疏南河,塞北河,修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脱脱当机立断,取其后策,并不顾工部尚书成遵等人的抗争,坚定地说:“事情有难为之处,如同疾病有难治之症,自古以来,河患便是难治之疾,现在我一定要去除这个大患!”脱脱明知“此疾难治”,也明知要冒巨大风险,还是坚决地“欲去其疾”;他深知越是不治,越是难治,越难治,饥民、流民问题越严重。脱脱是把治河当作制止“盗贼滋蔓”的重要手段来加以认识的。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妥懽帖睦尔正式批准治河,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地戍军十八翼二万人供役。四月开工,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十一月,木土工毕,诸埽堵堤建成。整个工程共计一百九十日。贾鲁按照“疏塞并举、先疏后塞”的方案,成功地完成了治河工程。
河工成后,妥懽帖睦尔嘉赏脱脱的功劳,允许他世袭“答剌罕”称号,并命儒臣欧阳玄创作《河平碑》以记载其修河之功;同时赐淮安路作为脱脱的食邑,辖境内的地方官员都由他自行任免。
镇压起义
在贾鲁治河之时,白莲教主韩山童等抓住时机,凿好独眼石人一个,预先埋于黄陵岗,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在颍州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元末农民战争爆发。
颍上起义爆发后,韩山童虽遭官府捕杀牺牲,刘福通则在占领颍州成功后,迅速进据河南各地。随后,彭莹玉兵起淮西,邳县李二等占领徐州,铁工邹普胜、布贩徐寿辉等起兵蕲州(今湖北蕲春南),王权(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南阳,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定远人郭子兴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北、南、西三片地方的红中军几乎同时而起,来势之猛为元廷所料不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脱脱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当初廷臣议论治河时,有人认为中原必乱,脱脱把不同意见者压制下去后,岂料中原果然大乱。于是急忙遣兵镇压,结果事与愿违,起义烈火越扑越旺。所以在议政时,脱脱总是讳言这伤透脑筋的事。一日,妥懽帖睦尔把脱脱召去,怒责道:“你曾说天下太平无事,如今红(巾)军遍及天下,丞相拿什么策略来对待?”脱脱汗流浃背,一时竟无言以对。
脱脱的对策主要有二:一是加紧对汉人、南人的防范。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僚必须回避。一日,脱脱奏事内廷,事关兵权,回头看到中书左丞韩元善、中书参政韩镛随后而来,脱脱立刻命守门人拦阻不得入,随后将二人外放。于是上奏妥懽帖睦尔说:“现今河南的汉人造反,应该贴榜以示天下,下令一律剿捕。各蒙古、色目人因故被贬谪在外的,全部召回京师,不得令其贻误。”有一次,中书省吏员抱文牍,题为“谋反事”,送到脱脱处,脱脱视其牍,改题为“河南汉人谋反事”。这两件事说明,在关系到蒙古贵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脱脱仍然要借助民族压迫政策来维护其统治的。二是采取血腥镇压方式。颍州起义爆发后,脱脱曾派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结果大败而归;不久又派其弟也先帖木儿等率十余万军进兵河南,结果在沙河不战而溃。脱脱还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如沈丘(今安徽临泉)的察罕帖木儿和罗山的李思齐来镇压红巾军。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当芝麻李等占领徐州后,尽有徐州附近州县,徐州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处,因此红巾军切断了通过漕运对大都的物资供应。九月,脱脱破徐州,进行了大屠杀,芝麻李被杀。脱脱班师回朝,妥懽帖睦尔加拜他为太师,并在徐州为其建生祠,立《徐州平寇碑》,以著功绩。
徐州红巾军被镇压后,元军联合各地地主武装对北、南、西各部红巾军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使各路红巾军被迫转入低潮。
功败垂成
在一派至正中兴、天下太平的假相下,元朝以妥懽帖睦尔为首的统治集团进一步腐化堕落,政治更加黑暗。
脱脱复相后,对哈麻兄弟深为感激,提升哈麻为中书右丞。但脱脱对左司郎中汝中柏十分倚重,引起哈麻不快,脱脱改哈麻为宣政院使,且位居第三,于是哈麻对脱脱怀恨在心。哈麻为取悦于奇皇后和皇子爱猷识理达腊,找脱脱商议授皇太子册宝礼事,脱脱加以推托。哈麻善于媚上,偷偷引进西天僧教妥懽帖睦尔运气术,哈麻的妹婿、集贤大学士秃鲁帖木儿亦荐西天僧伽磷真来教“演揲儿”法(汉语“大喜乐”),使之修成房中之术,诱导妥懽帖睦尔淫乐。秃鲁帖木儿与老的沙等十人结为“倚纳”,引进公卿贵族家的命妇和街坊良家妇女到宫中,供妥懽帖睦尔和倚纳们玩乐,君臣全然不顾羞耻,男女赤身裸体作乐。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脱脱对哈麻一伙益加痛恨。这时,脱脱利用战争停息之时,对农业生产抓得颇为有力。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三月,脱脱用左丞乌古孙良桢、右丞悟良哈台建议,屯田京师地区,以二人兼大司农卿,自领大司农事,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东至迁民镇,广募江南农夫佃种官地屯田。当年便大获丰收,“岁入二十万石”。这一举措,使得大都在海运不通的情况下仍能自给粮食。
正当红巾军暂时失败之时,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盐贩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初起兵,攻破泰州、高邮。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六月,张士诚破扬州,南北运河再次梗塞。九月,妥懽帖睦尔优诏再命脱脱出师,南征高邮。其诏书甚至称“朕与丞相共理天下者也,天下多故,朕轸其忧,相任其劳”,语句颇为恳切。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各军马,董督总兵、领兵等大小官将,号称百万,连“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双方战于高邮城外,张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庚申外史》称此时“远近凛然,国势(元朝)渐张”。
脱脱出师之前,命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以辅助其弟也先帖木儿代理朝政。汝中柏认定哈麻必为后患,劝脱脱除之。脱脱犹豫不决,命与也先帖木儿商议。也先帖木儿向来无能,又认为哈麻曾有功于己,不从。哈麻获悉后,将脱脱拖延皇太子册宝礼等事,挑拨奇皇后、皇太子与脱脱兄弟关系。脱脱出师后,妥懽帖睦尔命哈麻为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大权在握,即唆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奏劾脱脱兄弟,奏章称:“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也先帖木儿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习益著。”妥懽帖睦尔轻信谗言,又害怕脱脱成为伯颜第二,先罢也先帖木儿职,又下诏削脱脱兵权。
诏书到达军中之时,参议龚伯遂对脱脱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丞相出师时,曾经接到密旨,如今奉密旨一意进讨就可以了。诏书先不要打开,打开,则大势去了。”脱脱说:“天子下诏给我,我却不听,是在同整个天下对抗,君臣之义何在?”于是决定交出兵权,由河南行省左丞相泰不花等代为总兵。临走前,他安抚了那些激愤不已的将士,并将自己的盔甲和战马赠送给身边的将领,让他们各率所部,听从月阔察儿、雪雪等人的命令。客省副使哈剌答说:“丞相此去,我们这些人一定将死于他人之手,今日宁可死于丞相之前。”言毕,拔刀刎颈而死。脱脱命人将哈剌答安葬,然后起身前往淮安。
妥懽帖睦尔临阵易将,高邮城下百万元军乱作一团,“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巾)军”。高邮战役元军不战自溃,是元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各路农民起义军转被动为主动,重新掀起规模更大的武装起义高潮。
被贬冤死
脱脱先被安置于淮安路,不久即命移置亦集乃路(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但哈麻还不放心,他一定要置脱脱于死地。于是,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他又指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人上奏妥懽帖睦尔,说对脱脱兄弟的处分太轻,请求严加惩处。妥懽帖睦尔遂下诏将脱脱流放到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治今云南腾冲西),将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流放到四川碉门,脱脱的长子哈剌章安置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次子三宝奴安置于兰州,所有家产全部没收。脱脱在抵达大理腾冲时,拒绝了知府高惠嫁女保全的提议。等到九月后,朝廷又下令将脱脱移置阿轻乞。高惠衔恨此前脱脱不娶其女之事,于是派人将脱脱押送到贬所,并出动铁甲军严加看管。
至正十五年十二月八日(1356年1月10日),哈麻听说脱脱安全抵达云南的消息,于是矫诏派使者命他饮鸩自尽。脱脱时年仅四十二岁。讣讯传到朝廷后,中书派尚舍卿七十六到云南收殓脱脱的尸体。
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重要转折点。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经监察御史张冲等上章诉冤,妥懽帖睦尔为脱脱平反昭雪,下诏恢复他的官爵,并归还其家产。哈剌章、三宝奴被召回朝中,授予要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监察御史圣奴、也先、撒都失里等又上书为脱脱申冤,认为“临敌易将,我国家兵机不振从此始,钱粮之耗从此始,盗贼纵横从此始,生民之涂炭从此始”,如果脱脱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乱哉”;请求追赐脱脱一字王爵、谥号以及加赠功臣之号。朝臣都赞成此议。但因元朝已处于崩溃边缘,故而“未及报而国亡”。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脱脱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为政举措
更化政策
脱脱主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更化”政策,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恢复科举取士制。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后仅一个多月,即至元六年(1340)十二月,正式宣布恢复科举。这一举措对于笼络汉族士大夫,引导人们走读书入仕的道路,对于消除由于伯颜推行排儒政策而带来的民族隔阂心理,具有一定的作用。接着,脱脱大兴国子监,招收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三千多人。
第二,置宣文阁,开经筵,遴选儒臣以选讲。文宗天历二年(1329)曾创建奎章阁,一时精英荟萃,文采焕然。文宗死后,伯颜弄权,奎章阁无人顾问,文士四散,一片凋零凄凉景象。脱脱执政后,立即改奎章阁为宣文阁,改艺文监为崇文监,由康里巎巎总领阁事。宣文阁主要任务是宫廷教育。宣文阁设立后,在经筵教育、修撰三史、翻译古籍、编撰史书等方面起到不少积极作用。脱脱非常注意对皇帝进行传统的经史教育,决定开经筵,遴选儒臣欧阳玄、李好文、黄溍、许有壬四人为皇帝五月一进讲,读四书五经。脱脱对妥懽帖睦尔说:“陛下临御以来,天下无事,宜留心圣学。颇闻左右多阻挠者,设使经历不足观,世祖岂以是教裕皇(即孛儿只斤·真金)哉?”于是从秘书监取真金所授书进献,妥懽帖睦尔大悦。在这段时间内,妥懽帖睦尔常在宣文阁用心读书,了解历史上的前言往行,写大字,操琴弹古调,“欣欣然有向慕之志”。由于皇帝重视儒学,曲阜衍圣公升秩二品,朝廷又下诏译《贞观政要》为蒙文,让蒙古贵族子弟认真阅读。
第三,恢复太庙四时祭。伯颜专权以来,礼仪制度多有破坏,一切按规矩办事。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妥懽帖睦尔享于太庙,按礼仪向其弟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灵位下拜。
第四,调整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伯颜执政时,为了自己的私利,迫害、打击异己,造成蒙古贵族内部不和。后来脱脱正式为郯王昭雪,召还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让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功臣博尔术四世孙阿鲁图正广平王之位。这些措施对于维护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起了一定作用。
第五,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减轻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伯颜曾下令汉人南人不得有寸铁,禁百姓畜马,脱脱下令罢禁。元代财赋倚重盐赋,广大灶户苦不堪言,故脱脱减盐额,河间盐场自至正二年(1342年)始免余盐三万引,两浙盐场自至正三年(1343年)起免十万引,福建盐场也自此年起免三万引。此外,还时而下令减免赋税、负逋,如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蠲民租五分。
第六,整顿吏治。元末官贪吏污,吏治败坏。脱脱上台后对地方官提出了新的要求,创立六条标准,“先是以五事备取守令,至是取守令以常年仓得法,凑成六事”。又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备者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备者平迁,六事俱不备者降一等。”
京师屯田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三月,脱脱用左丞乌古孙良桢、右丞悟良哈台建议,屯田京师地区,以二人兼大司农卿,自领大司农事,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原管各处屯田,皆引水利,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召募农夫诸费,给钞500万锭,以供其用。当年收成甚佳。又于江浙、淮东等处立分司农司,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1000名为农师,教民播种,所募农夫,每名给钞10锭。这一举措,使得大都在海运不通的情况下仍能自给粮食。
监修三史
中国历来有修前朝历史的传统,元朝建立以后,宋辽金三朝的历史一直没有正式编写过。由于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颜专权时辞归的儒臣这时纷纷应召入国史馆。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担任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康里人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经过挑选淘汰确定了一批修史官,他们之中除汉人外,还有畏兀儿、哈刺鲁、唐兀(党项)、钦察等族的史学家。此举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脱脱虽然没有秉笔修史,但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都总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学田钱粮为修史费用,解决了经费困难问题;辽、金、宋三朝谁为“正统”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影响修史开展,脱脱主张三史分别撰写,各为正统,一律平等对待,“议者遂息”。这种作法反映出史学思想的进步,和各族人民对元朝统—的珍重和维护。后来,这三部史书被列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
此外,脱脱主修的《宋史·艺文志》8卷,主要根据宋朝的《国史·艺文志》,删掉重复,补充未备之书,共著录宋代藏书9818部,119972卷。为记载宋代藏书情况及宋代著述的史志总目,但分类混乱,著录误差较多,在史志目录中“最称芜杂”。不过该志仍是研究宋代藏书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此子后必可大用。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人中有脱脱,马中有天马,皆一时杰出者也。
脱脱死后多年,元朝大臣圣鲁、也先、撒都失里等在追忆他的功劳时说:前者奸邪构害大臣,临敌易将,致我国家将士由此沮挫,盗贼由此猖獗,生民由此涂炭。设使脱脱不黜,军令不变,群贼早已荡平,何至有今日之乱……。 
明初政治家宋濂《元史》:脱脱仪状雄伟,颀然出于千百人中,而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惟其惑于群小,急复私仇,君子讥焉。
明代大臣何乔新:顺帝在位,所命为相者率皆贪庸检悍之徒,彼善于此者,惟脱脱耳。观其秉大义以黜伯颜,辞相位而荐阿鲁图。始出师而彭城之盗平,再出师而高邮之贼窘。其所建立,非碌碌者。当是时,群雄并起,外则疆土日蹙,内则府藏日虚。幸而材器可倚者,犹有脱脱焉。使顺帝推诚而委任之,虽不能救其必亡之祸,亦庶乎少延岁月,未遽亡也。顾乃信谗而杀之,是何异病者气息奄奄而又戮巫咸、逐扁鹊以自速其死哉?或曰:脱脱可谓大臣欤?曰:可谓能臣矣,大臣则未也。古之所谓大臣者,亲正直、远谗邪,不赏私劳,不报私怨,夫然故足以尊主而庇民。脱脱则不然,太平之正直则忌而逐之,汝中柏之谗邪则惑而信之,哈麻以营护之力而引居政府,别儿怯以中伤之怨而斥居外藩。是岂大臣至公无我之道哉?虽其死不以罪,君子哀之,然迹其所为,亦有以来谗贼之口也。
明代文学家张溥:①脱脱旋罢旋起,任用稍久,出入将相,中外称贤,功著东南,身歼大理,诸葛、武穆感慨同归。然汝中柏谗夫之尤,倾信不疑,憾太平而私雠致讥,晚隙哈麻而家门及祸,比之匪人,伤何甚也!唐李德裕相武宗,制三镇,史称其文章严马、政事萧曹,乃痛言朋党而德怨未忘,遂至力战锥刀,沦身瘴海。惜脱脱善读史而未之知鉴也。②脱脱有道大臣,东南之乱,躬冒矢石,破李二,败士诚,贼势大蹙,功在旦暮。哈麻修怨,嗾袁赛因劾之,削官安置。龚伯遂劝其一意进讨,勿开诏书,脱脱不可,束身归命,乱遂不救。……李牧死而赵亡,其死以谗……脱脱之罹谮人,其李牧乎!
清末至民国学者柯劭忞《新元史》:①脱脱仪度雄伟,器宇闳深,不矜不伐,轻财好士,功在社稷,而始终不失臣节,有古大臣之风。惟信用汝中柏等,为佥人口实,君子惜之。②元季盗贼纵横,将相大臣出总师千,辄望风奔溃。其忠于许国,而有戡乱之才者,脱脱一人而已,乃为奸人构陷,无辜而死,国亦亡焉。岂元之亡于盗贼,天实为之,非人力所能匡救者欤!然元统以后,宰相互相倾轧,成为风气,虽以脱脱之贤,亦不免于任爱憎、售恩怨,此其所以败也。
德国历史学者傅海波、英国历史学者崔瑞德等《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脱脱)脱颖而出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
中国学者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元时期》: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用封建史家的标准来衡量,脱脱不失为善于治国的忠臣,但从历史发展的总体看,他虽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但终究不能挽救垂死没落的封建王朝,他的主要政治活动是徒劳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孙良器(生卒年不详),宇贡甫,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仕履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引王寅语:“贡甫诗,才清思畅,早年游吴兴即有名缙绅间。”有《九野稿》,未见传本。
  • 守端(1025-1072),北宋江西袁州杨岐山普明禅院僧。字白云,号新圆通,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幼习儒业,稔悉翰墨,成年后始从茶陵郁禅师披剃,得法于南禅临济宗杨岐派祖师方会。游庐山时,经圆通寺主居讷禅师推荐,往任江州承天寺住持。后复回庐山圆通寺,隐此甚久,故得“新圆能”之别号。还曾居浙江余杭法华山龙门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等处。他在佛学上颇有造诣,在佛教界名望极高,善于讲经,门徒如云。
  •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而死,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谢谔(1121~1194),南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国。学者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师事郭雍,为文仿欧阳修、曾巩。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摄乐安县尉、知分宜县、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称所当节者为宴饮、妄费,所当近者为执政大臣、旧学名儒、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艮斋集》、《圣学渊源》等。
  • 清顺,北宋中叶浙江杭州西湖北山垂云庵僧。字怡然。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与苏轼同时,大约公元1050年前后在世。他是宋代著名的诗僧,诗风古朴凝炼,颇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诗文负一时重名。王安石极爱其诗,苏轼晚年也与之唱和。原有集,不传。诗作大致散见于《诗人玉屑》、《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宋诗纪事》等著作中。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代表作品有《达夫游记》《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王琮,生卒年不详,字宗玉,一作“中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括苍(今浙江丽水,《宋诗纪要》即以为括苍人)人。曾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两浙江东漕副使,直龙图阁等。宋高宗绍兴间,避地括苍。有《雅林小稿》。
  •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子三十四代孙。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建德败,太宗诛之。诗十二首。
  • 吴兆骞(1631—1684),清代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三年,后经纳兰明珠活动,得以纳资赎归。早年诗清丽雅秀,谪戍后写塞外风情景物,境界一新,风格苍老沉雄。著作有《秋笳集》《西曹杂诗》。
  •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栎园,学者又称之曰“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官御史;明亡后南奔归福王。清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后被劾入狱,旋得释放,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拟判绞刑,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工古文词,为诗崇杜甫,论诗主性情、反格调。诗构思巧妙,有新意。有《赖古堂集》、《书影》等著作。
  •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
  •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秦国公。天辅七年五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府衙赴任。天会元年,为南京留守张觉杀於滦河之滨,年五十五,予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 赵延寿(? —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 (?-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公元301年(永宁元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天下纷乱,张协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307-313)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 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