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杨彪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南)人。杨震曾孙。东汉末年名臣。
杨彪少承家学。初举孝廉,灵帝熹平年间累迁至京兆尹。光和中,揭发黄门令王甫使门生辜榷官财物,甫以此伏诛。后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显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及李傕、郭汜之乱,竭诚卫护献帝。
建安初,不为曹操所容,几为所杀。曹丕代汉后,任为光禄大夫,待以宾客之礼。黄初六年(225年),卒于家。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杨彪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还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为当时的名门大族。
最初被举为孝廉,州里推举其为茂才,公府征辟,都不应命。
揭发王甫
在熹平年间,杨彪因博学多闻而被公车征为议郎,任内与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后来迁任侍中,转为京兆尹。
光和二年(179年),杨彪得到了黄门令王甫之前唆使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的证据,并把此事告知司隶校尉阳球。阳球早就对王甫恨之入骨,于是迅速把此事上奏灵帝,并逮捕诛杀了王甫及其党羽。大家都因此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后被征为侍中,相继任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
不屈董卓
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去世,杨彪世袭父亲临晋侯的爵位。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接替董卓为司空。同年十二月,接替黄琬任司徒。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杨彪与太尉黄琬据理力争,因而被罢免。不久,与黄琬一同被拜为光禄大夫(一说二人得知伍琼、周毖被杀后很害怕,到董卓那里谢罪。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而感到后悔,于是上表推举二人任光禄大夫 )。十多天后,迁任大鸿胪。随从献帝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因病罢免。后又任京兆尹、光禄勋,再迁任光禄大夫。 
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接替淳于嘉任司空、录尚书事,后因地震免。又被拜为太常。
兴平元年(194年)七月,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
斥责李郭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数千包围皇宫,想要劫持献帝前往李傕大营。杨彪对李暹说:“自古帝王没有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于是杨彪随献帝出行。不久,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 
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杨彪说道:“群臣共斗,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
东归护主
同年,杨彪跟随献帝东归。十月初五庚寅,车驾到达华阴,宁辑将军段煨携带物资迎驾,因与后将军杨定有过结,迎接时不敢下马,只在马上作揖。侍中种辑和杨定关系好,便诬陷段煨谋反。献帝问:“段煨前来迎驾,为何说他想反呢?”种辑答道:“段煨迎驾不到边界,拜礼不肯下马,脸色有变,必有异心!”杨彪与司徒赵温、侍中刘艾、尚书梁绍等人说:“段煨没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担保!车驾可进入他的营中。”杨定又与董承污蔑道:“郭汜已经来到段煨军营了。”献帝问:“何以知之?”左灵和文祯抢答:“是弘农郡的督邮知晓的!”故而胁迫督邮对献帝说:“今天郭汜率七百骑兵进入了段煨营帐。”献帝这才相信,下令车队停在路边休息。 
后来,李傕、郭汜追击车驾,大破汉军于弘农曹阳。当时护驾的李乐恐慌,想让献帝乘船直接前往孟津。献帝说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忧虑暴虎冯河之事,这样做岂是安居之道呢?”杨彪说:“臣是弘农本地人,从此地向东有三十六个险滩,不能让陛下乘船冒险。”刘艾附议:“太尉所虑极是,臣以前担任过陕县令,也知道险滩的危险。以前这里有船夫,乘船仍有危险,何况现在我们连船夫都没有。”董承等人赞同,于是决定渡过黄河向北到河东郡,并令李乐准备船只。
船只准备完毕后,杨彪跟随献帝等数十人一同渡河,成功抵达河东安邑。
献帝回到雒阳后,以杨彪代理尚书令。 
宦海沉浮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杨彪随献帝定都许县。当时百官举行大宴,兖州牧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惧怕之下离开宴会。九月,杨彪与司空张喜一同被罢免。
当时袁术在淮南称僭号,曹操因此诬陷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将其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匆匆面见曹操,为杨彪辩解,曹操仍然强辩道:“这是陛下的意思。”孔融则回答:“如果让成王杀邵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弼汉朝,举荐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乐。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肃敬待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 而负责拷问的许县令满宠也对曹操说道:“拷问杨彪没有找到罪证。如果要处决他,要找到证据才能执行。此人有名于海内,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请主公想清楚。”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释出杨彪。杨彪到许县后,保存了不少《东观汉记》的注记。
建安四年(198年),杨彪被再拜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罢免。次年,杨彪的爵位被剥夺。杨彪见汉室将衰,于是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 
寿终正寝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即王位,想让杨彪出任魏王国的太尉(范晔《后汉书》则称此事在曹丕称帝后),先让使者告诉杨彪。杨彪说:“我杨彪昔日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遇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如果再为魏国之臣,于义毫无关系,对国家选举也没什么可光荣的。”因而坚决推辞,曹丕遵从他的意志。
魏黄初二年(221年)十月,魏帝曹丕拜杨彪为光禄大夫。在初一的朝会时,位次三公,待以宾客之礼。又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 。
数年后,有鹈鹕聚集于灵芝池中,下诏公卿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司空王朗举荐杨彪,曹丕因此置官吏士兵来护卫杨彪。
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老牛舐犊
杨彪之子杨修因恃才放旷,再加上政治立场原因,为曹操所杀。一次,曹操在见到杨彪时问道:“您为什么如此消瘦?”杨彪回答道:“我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到老了还要有老牛舐犊的感情。”曹操因此改变脸色向他道歉。后以“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孔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满宠:此人有名海内。 
曹丕:公故汉宰臣,乃祖以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 
傅玄: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踵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
袁宏: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范晔: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裴松之: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佑,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
洪迈: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胡三省:杨彪有愧于龚胜多矣。 
郝经:①杨氏世济忠贞,累叶公辅,大臣钜室,朝廷倚赖,不幸主防时屯,颠沛流离,间关险阻,防涉勤劳,可谓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闲居卫国,犹以元老自处,一旦几为操所杀,而竟杀其子,折辱之余腼面偷生,褫汉三公而受丕伪爵,贤大夫也,欠汉家一死耳。②钜臣宗儒,四杨八荀。黄髪两翁,终以失身。 
朱明镐:按管幼安忠于汉世,终不臣魏。宁为汉处士,不为魏司徒。区区此心,前有龚胜,后有陶潜,当时有杨彪耳。 
王夫之:袁隗、杨彪以德望世臣,且无以自靖。 
赵翼:按彪虽辞太尉,仍授光禄大夫,亦未免有玷。 
爱新觉罗·弘历:杨彪以汉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义自持,则何不骂贼而死乎?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
沈钦韩:彪之苦节幽贞,始终如一,在魏代欲饰美谈以掩篡迹耳。
汤鹏:自汉已降,弟靡波流,以至于魏晋六朝,所谓名材硕德非无一二之存,所谓媚世乱德则更仆悉数而不能终焉。尔乃杨彪就秩于曹氏,王导钓誉于江左,崔光取容于拓拔,谢朏屑屑于齐、梁,何其耻也! 
后人评价杨彪: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