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崔铣
崔铣(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父崔升,曾任延安府知府、四川右参政。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仕途生涯
生涯可谓一波三折,先后有三次被贬谪,但其处事泰然的心境支撑着他站起来,坚持到最后。
公元1505年,崔铣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参加《孝皇实录》的编写。虽然崔铣官职不高,但他却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一手遮天,大权在握,但凡不顺他意者统统遭受打压,动辄贬官为民,甚至囚禁流放。朝中大臣见之视若猛虎,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见之伏谒跪拜,独崔铣见刘瑾长揖而已。刘瑾为此大怒不止,欲加罪于他。可是崔铣做事谨慎,待人友善,始终没有让刘瑾抓住把柄。有人提醒崔铣,不要再和刘瑾横眉冷对,以免遭到莫须有的罪名。崔铣却说:“铣安义命久矣!”四年之后,《孝皇实录》编写完毕。刘瑾假传圣命:“史臣未练政体,各升俸一级,调部属州县。”明升暗降,把他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崔铣到南京上任后,很快就遇到了一桩大案。南京属地苏、松等府粮长管理米库,每年都要将收缴上来的新米留下,换进去一些已经霉坏的陈米,从中牟取暴利。为了防止事情败露,粮长用重金买通了上下官吏。崔铣发现此事后,立即颁令严查。当地官员纷纷为其说情,就连吏部尚书也亲自写信劝说崔铣放弃惩治粮长,崔铣不为所动,回信告诉这位自己的最高上司:“某为官一日,与朝廷干一日事,岂以显晦相拘?”崔铣毫不客气地把粮长免掉了,南京城的权贵官宦也不得不赞叹道:“崔子可谓善治奸人矣!”仅在南京待了一年,崔铣就被召回翰林院史馆,复官编修。此时,刘瑾也因谋反被诛。六年之后,崔铣充经筵讲官。当时,武宗皇帝沉溺于酒色游戏之中,不理政事。他宠信的一个武官也是整日狩猎饮宴,到处自我炫耀。武宗却将国家重事托付于他,群臣虽然着急却不敢谏言。唯有崔铣上书武宗皇帝,要他毋生骄怠,毋徇私爱,毋乱旧章。并谏之以救民、理财、强兵、举荐之策,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结果却惹得武宗皇帝很不高兴,权宦奸臣也趁机向皇帝挑拨是非。崔铣见此情景,借口养疾求归,武宗皇帝欣然接受。崔铣回到故里后,悉心读书,杜门绝交,不入官府,以课农种竹、训子授徒为乐。在此期间他修订了《彰德府志》并保留至今。
明世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纷纷举荐崔铣,嘉靖皇帝一纸诏命,崔铣收拾行装赴京上任。回到朝廷后,崔铣先是参与编撰《武皇实录》,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痛惩粗饮之弊,倡道教,正文体,使英敏者日进,庸钝者自励,期满者忘归,闻风者而来,深得国子生的爱戴。有人赞其是“振骨之遗才”,有“治世之相度”。可惜崔铣注定不会如此安逸。公元1524年,崔铣因“大礼”之争触怒了嘉靖皇帝,又一次被罢免。
“大礼”之争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明孝宗弘治皇帝临终前传位给武宗正德皇帝,正德传位给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世宗嘉靖皇帝。按辈分说,弘治帝是嘉靖帝的伯父。正统观念嘉靖帝是为弘治承嗣的,应称弘治为皇考,称其生父为皇叔。但是嘉靖帝却要称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叔。这样就违背了封建礼教,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这场争论从公元152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3年,甚至朝中219位大臣聚集于左顺门前常跪不起,劝阻嘉靖皇帝。嘉靖为此勃然大怒,下旨拘囚马理等134人入狱,其中又有17人丧命。一时间满朝文武谈“礼”色变。 崔铣禀性正直,刚正廉洁。他趁上书灾情时指责嘉靖皇帝:“进讲之日少,放免者多,接士夫之时什一,对内人者什之九。”告诫皇帝“无轻正统,无拂群情,无恃威可作,无谓己可继”,劝他按正统办事。这道奏章上书之后,崔铣随即又写了请辞书,要求辞官归乡。嘉靖帝一气之下批“崔铣准他辞”几个字,接到圣旨后,崔铣即日辞陵交印。临走时,送行者达千人之多。正德四杰之一边贡曾写下“卢龙山畔菊花明,一片归帆五两轻”的诗句称赞崔铣一身高洁,两袖清风。
公元1539年,崔铣被任命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他第三次出仕,而距他上次为官也已十六年了。晚年出仕并非崔铣所愿,因为他早已习惯了淡泊的生活。上任后崔铣就处理了一件麻烦事情。当时有人为了讨取嘉靖皇帝的欢心,说南京有一条朱家巷,系圣祖出身之地,应大建园寝,设置护卫。嘉靖帝将此事交付于崔铣,让他去考察。崔铣到当地后,经过认真查证分析,发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正直的崔铣没有迎合皇帝的欢心,如实禀报,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这种胆量和气魄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重要著作
公元1517年,崔铣首次被罢免,回到家乡安阳,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由于他知识丰富,才学广博,彰德府郡守陈策委托其编修《彰德府志》。崔铣修志态度严谨,实事求是。由于安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安阳都要深受其害,所以大部分史料已经残缺不全。崔铣努力搜集资料,在参照宋《相台志》和元《相台续志》的基础上,查阅大量史籍,保证了《彰德府志》的真实可信性。《彰德府志》全书共八卷九志。崔铣在《序》言中说:“夫志者,郡史也,备物垂轨。不轨不物,眩观惑乡,虽文,奚用哉?故《地理》稽实而黜附会,《建置》遵制而明则,《田赋》以恤隐,《祠祀》以正典,《官师》均列而信教,《人物》、《选举》上行而下秩,《宫室》刺奢,《杂志》辅化。崇正义而黜异端,捐浮冗而简确,然后府事稍可诵览。斯窃取诸君子之志焉。”此言此语,表现了崔铣一丝不苟的修志观。《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书“颇为严谨”,实乃允当之论。《彰德府志》流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安阳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洹词》是崔铣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洹词》12卷不分体裁,按照年份编次。《洹词》主要内容是崔铣的为政和学术思想,称颂忠直,褒扬廉朴。这部作品整体上反映了崔铣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政治上他表现出唯物求实,积极向上的为政思想。但是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反对农民起义,宣扬封建迷信活动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王忠肃公翱之事》即选自《洹词》。
崔铣晚年在安阳县城西部修建了一座书斋,命名为“后渠书屋”。他在此耕读调养,弹琴书画,过着自由自在,洒脱无虑的清逸生活。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崔铣来者不拒。他热情招待八方来客,悉心讲授,但财礼一律不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口碑极佳。崔铣性格豪爽,爱饮酒,常与来访者对饮。在后渠书屋中,崔铣以“六然训”自勉: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被后人赞叹。如今的“六然训”被医学界称为老年养生学,劝导人们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有利于缓解工作和生活上的精神压力。临别之际,崔学海告诉记者:“后渠书屋所在地如今已经是一所小学了,在遗址上也没有任何当年的痕迹了。”书屋虽已随着年华逝去,但崔铣的治学之道却不应该丢失。学生们坐在课堂里,想起几百年前的大儒风范,又怎能不勤思好学呢?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仲子陵,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擅长做赋,代表诗作《秦镜》。
  • 王毂,唐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终尚书郎。未第时为《玉树曲》,大播于时。
  • 东晋临淮堂邑人,字茂高。王浚子。少以文笔著称。初为琅邪王司马睿侍郎。杜韬起事,上疏主张出兵镇压。入东晋,拜驸马都尉,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 吴存楷,字端父,号缦云,钱塘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当涂知县。有《砚寿堂诗钞》。
  •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471—1547)明浙江兰溪人,字元素。读书学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时隐于白云源,自号一壶生。嘉靖初徙居金华,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
  • (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 (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 (?—1402)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1457—1505)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栗夫,号半江。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通究律例,讼至立解。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掌学政。官至广东按察使。为文雄浑秀整,行草亦清润。有《半江集》。
  • 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绝意仕进。因诗宗大历,王世贞常誉之,应旸不往,时论益以为高。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应旸传。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戴察,唐,诗人。字彦衷,苏州人。德宗贞元初屡获乡荐,以家贫未赴举。贞元四年(788)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投诉于刺史韦应物。其后行迹无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 程端礼(1271年—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人。元朝学者、官员。
  • 陆友仁(1290~1338)元书法家、藏书家。字友仁,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
  •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 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 刘树堂,字景韩,保山人。官至浙江巡抚。有《师竹轩诗集》。
  •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