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介绍
贾思勰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贾思勰在思想上把天当作自然物,主张认识、利用并改造它,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他把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联系起来,强调顺应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初步认识到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是为政首”,只有发展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道。他主张采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兴修水利进行灌溉。贾思勰治学态度严谨。《齐民要术》中引用大量古代的农书、杂著,参酌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亲自进行观察、试验。全面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也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贾思勰在思想上把天当作自然物,主张认识、利用并改造它,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他把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联系起来,强调顺应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初步认识到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是为政首”,只有发展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道。他主张采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兴修水利进行灌溉。贾思勰治学态度严谨。《齐民要术》中引用大量古代的农书、杂著,参酌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亲自进行观察、试验。全面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也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生平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全书凡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卷首有“序”和“杂说”各一篇。“序”是全书的总纲,“杂说”则被认为是后人所作。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史料记载,贾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全书凡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卷首有“序”和“杂说”各一篇。“序”是全书的总纲,“杂说”则被认为是后人所作。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史料记载,贾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成就
突出贡献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
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
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
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 3 雌 1 雄,鸭 5 雌 1 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
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
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与“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
“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
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
农学思想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
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
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
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
《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创新思维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
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
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
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 3 雌 1 雄,鸭 5 雌 1 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
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
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与“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
“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
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
农学思想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
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
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
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
《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创新思维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齐民要求
著作简介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
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
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著书特点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贾思勰在达方面是较为注意的,“种谷第三”引述《氾胜之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对当代农业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敏感和及时总结归纳,是贾思勰获得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给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如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书中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在“种谷第三”所录粟97个品种中:有11个转自前人记载,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并指出北魏当时粟的品种命名法“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还有根据味美味恶、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这些记叙,贾思勰当时只是“聊复载之云耳”。而现今却对他所归纳的作物品种名称和命名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
贾思勰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得益于注重调查和实地体验。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广泛的种植业技术,也有养畜业的丰富经验,对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产品加工酿造和民众的吃食,叙述得也相当详尽。他的足迹并未局限于家乡附近,而是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广泛的地区。他引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指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来得可靠。“养羊第五十七”记述了他自己家养羊的经验教训;“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讲的作醋方法,是“已尝经试”的。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原则,几乎成为其后我国古代农学家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今,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深远之作,与作者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但也很强调遵从事物发展规律。“种谷第三”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就是这方面的不朽名句。
历史意义
该书自出版后,受历朝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
第一,《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
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仍然在普遍应用。
《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仍然沿用。
《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
《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
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
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
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意义。
《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
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
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
“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 “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l5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将《齐民要术》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从事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的技术工作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古老的配方与技法,因而食品史学家对《齐民要术》也颇为珍视。
书本悬疑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
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
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著书特点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贾思勰在达方面是较为注意的,“种谷第三”引述《氾胜之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对当代农业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敏感和及时总结归纳,是贾思勰获得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给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如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书中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在“种谷第三”所录粟97个品种中:有11个转自前人记载,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并指出北魏当时粟的品种命名法“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还有根据味美味恶、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这些记叙,贾思勰当时只是“聊复载之云耳”。而现今却对他所归纳的作物品种名称和命名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
贾思勰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得益于注重调查和实地体验。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广泛的种植业技术,也有养畜业的丰富经验,对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产品加工酿造和民众的吃食,叙述得也相当详尽。他的足迹并未局限于家乡附近,而是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广泛的地区。他引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指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来得可靠。“养羊第五十七”记述了他自己家养羊的经验教训;“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讲的作醋方法,是“已尝经试”的。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原则,几乎成为其后我国古代农学家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今,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深远之作,与作者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但也很强调遵从事物发展规律。“种谷第三”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就是这方面的不朽名句。
历史意义
该书自出版后,受历朝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
第一,《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
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仍然在普遍应用。
《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仍然沿用。
《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
《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
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
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
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意义。
《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
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
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
“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 “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l5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将《齐民要术》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从事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的技术工作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古老的配方与技法,因而食品史学家对《齐民要术》也颇为珍视。
书本悬疑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纪念馆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北侧,下临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 贾思勰纪念馆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树和农作物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更显古朴典雅。
该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在纪念馆门斗南侧的横梁上悬挂木质横式馆牌,黑底铜字,上书六个端整秀雅的魏碑字:“贾思勰纪念馆”。迎门处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贾思勰石雕像:贾思勰白发飘然,手捻胡须,右手握书,凝神静思。馆的一层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贾思勰生平和其对农业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层为现代农业技术与成就展览。
贾思勰纪念馆一层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贾思勰及同宗兄弟贾思同、贾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贾思勰当年生活环境的复原图。第二部分利用微缩手法再现古代酿酒作坊制酒场景、贾思勰深入民间和田间地头了解耕作和种植技术的场景、古人生产生活的部分场景等,通过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绍、绘图说明、实物展示、照片、沙盘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国内外现存《齐民要术》版本的实物、复制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历史典籍和国内外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情况。贾思勰纪念馆汇集了当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之精要,整个展厅空间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纪念邮票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四枚,第2枚就是贾思勰。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北侧,下临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 贾思勰纪念馆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树和农作物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更显古朴典雅。
该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在纪念馆门斗南侧的横梁上悬挂木质横式馆牌,黑底铜字,上书六个端整秀雅的魏碑字:“贾思勰纪念馆”。迎门处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贾思勰石雕像:贾思勰白发飘然,手捻胡须,右手握书,凝神静思。馆的一层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贾思勰生平和其对农业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层为现代农业技术与成就展览。
贾思勰纪念馆一层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贾思勰及同宗兄弟贾思同、贾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贾思勰当年生活环境的复原图。第二部分利用微缩手法再现古代酿酒作坊制酒场景、贾思勰深入民间和田间地头了解耕作和种植技术的场景、古人生产生活的部分场景等,通过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绍、绘图说明、实物展示、照片、沙盘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国内外现存《齐民要术》版本的实物、复制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历史典籍和国内外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情况。贾思勰纪念馆汇集了当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之精要,整个展厅空间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纪念邮票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四枚,第2枚就是贾思勰。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