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间民变首领,后来投降宋朝。此事成为后来章回小说《水浒传》主角。宋江在小说中是梁山泊义军之首,为天罡地煞排名第一位的天魁星。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为人重义,名扬江湖,受各地草莽的仰慕。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享乐天子和昏君。可以说,他天资甚高,吟诗咏赋,能书会画,对玩乐尤为嗜好,声、色、书、画、奇花异石、飞禽走兽,乃至蹴鞠等等,无所不好。凡能投其所好的人,不论是朝中大臣、宫廷宦官,还是市井泼赖,都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其中最受其重用的是蔡京、朱勔、童贯等六人,时称“六贼”。北宋统治者们花天酒地,而广大农民却饥寒交迫,面对着蔡京一伙搜括挥霍民膏的行径,百姓怨声载道,不禁发出“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呼声,于是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其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梁山泊宋江农民起义,声势较大,影响甚广。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北宋朝廷起初并未十分重视。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命令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宋廷统治者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人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英雄威武之人,所以,宋廷的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在与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攻城陷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如蹈无人之境。
就在宋江起义军转战黄淮平原各地之时,宣和二年(1120年)冬,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也率义军连破处州、秀州,攻势凌厉,使北宋王朝十分恐慌。
整日只知朝歌夜舞、醉生梦死的宋徽宗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讨对策,平日里巧舌如簧、只知拍马溜须的权臣们,个个没了往日的气焰,面对宋徽宗的责问,只会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就在宋徽宗一筹莫展,大骂自己身边无贤臣、忠臣时,一个名叫侯蒙的人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方腊以赎之过,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看罢奏折,宋徽宗对建议十分赞同,连声赞叹:“(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
宋徽宗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六十八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死,招降计划未能实现。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义军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大军镇压。起义军进入沂州,沂州知州蒋园严阵以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为蒋园所败。1121年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遇到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受到阻击,战败退走。二月,宋江起义军进入淮阳军(今江苏邳州南),北宋政府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在起义军转战各地的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变;同时宋江作战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打出了威风,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勇有谋。所以,当侯蒙死后,宋徽宗立即下诏给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令其设法招降宋江等人。
张叔夜到达海州时,起义军正准备攻城。宋江等人仔细分析了海州的特点和城防情况,决定从海上突破,他们攻至海滨,夺取了大型船只10余艘。然而,张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诏旨后,进行了周密策划。他首先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同时,张叔夜又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情况,当他获悉起义军从海上突破这一动向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当时机成熟后,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北宋朝廷起初并未十分重视。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命令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宋廷统治者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人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英雄威武之人,所以,宋廷的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在与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攻城陷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如蹈无人之境。
就在宋江起义军转战黄淮平原各地之时,宣和二年(1120年)冬,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也率义军连破处州、秀州,攻势凌厉,使北宋王朝十分恐慌。
整日只知朝歌夜舞、醉生梦死的宋徽宗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讨对策,平日里巧舌如簧、只知拍马溜须的权臣们,个个没了往日的气焰,面对宋徽宗的责问,只会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就在宋徽宗一筹莫展,大骂自己身边无贤臣、忠臣时,一个名叫侯蒙的人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方腊以赎之过,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看罢奏折,宋徽宗对建议十分赞同,连声赞叹:“(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
宋徽宗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六十八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死,招降计划未能实现。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义军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大军镇压。起义军进入沂州,沂州知州蒋园严阵以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为蒋园所败。1121年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遇到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受到阻击,战败退走。二月,宋江起义军进入淮阳军(今江苏邳州南),北宋政府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在起义军转战各地的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变;同时宋江作战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打出了威风,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勇有谋。所以,当侯蒙死后,宋徽宗立即下诏给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令其设法招降宋江等人。
张叔夜到达海州时,起义军正准备攻城。宋江等人仔细分析了海州的特点和城防情况,决定从海上突破,他们攻至海滨,夺取了大型船只10余艘。然而,张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诏旨后,进行了周密策划。他首先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同时,张叔夜又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情况,当他获悉起义军从海上突破这一动向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当时机成熟后,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记载
《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
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蒲宗孟传》“梁山泊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脚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不可胜计”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一八:“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
李若水《忠愍集·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谔。”
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
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蒲宗孟传》“梁山泊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脚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不可胜计”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一八:“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
李若水《忠愍集·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谔。”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相关争议
起义的宋江与征讨方腊的宋江是否同一人?
宋江是否出征方腊起义军,史学界有争论,多数史学家认为,宋江出征方腊可能性较大。据《三朝北盟会编》等书记载,宋江被招安以后是随童贯征讨方腊的,宋江当时的身份是裨将,和他一同征战的将领有刘延庆、刘光世等人。但是据《宋史》记载,宋江并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战败而降,而且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的实力不可能被派去征讨方腊的百万大军。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此时方腊节节败退,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四月方腊被俘,并不需要宋江去讨伐方腊。史料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提议招安宋江,让他征讨方腊一事,但是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宋江。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提出了“两个宋江”论,他表示“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讨伐方腊的宋朝大将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宋江的结局据《宋史》记载,宋江战败后向宋军投降,但在海州城一直流传有宋江被张叔夜杀害葬于白虎山中的传说。
宋江是否出征方腊起义军,史学界有争论,多数史学家认为,宋江出征方腊可能性较大。据《三朝北盟会编》等书记载,宋江被招安以后是随童贯征讨方腊的,宋江当时的身份是裨将,和他一同征战的将领有刘延庆、刘光世等人。但是据《宋史》记载,宋江并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战败而降,而且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的实力不可能被派去征讨方腊的百万大军。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此时方腊节节败退,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四月方腊被俘,并不需要宋江去讨伐方腊。史料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提议招安宋江,让他征讨方腊一事,但是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宋江。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提出了“两个宋江”论,他表示“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讨伐方腊的宋朝大将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宋江的结局据《宋史》记载,宋江战败后向宋军投降,但在海州城一直流传有宋江被张叔夜杀害葬于白虎山中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赵延寿
张协
刘献廷
虞骞
任昉
谢瞻
赵功可
陆可教
吴莱
刘弗陵
张打油
道璨
陈烈
朱鹤龄
陈季
袁正真
张简
邢昉
马祖常
詹时雨
大食惟寅
范康
厉声教
陈高
沈钦圻
朱一是
唐圭璋
习近平
陈郁
赵淇
严识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