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吕大防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元祐元年(1086年),升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时,以元祐党争,知随州,贬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今惠州市)安置,至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卒,时年七十一岁,南宋初年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工书法,传世墨迹有《示问帖》。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其先祖为汲郡人(现河南卫辉市),因祖父吕通葬于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遂家定居蓝田。吕大忠共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都被《宋史》立有传记。
  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在吕氏兄弟中,吕大防的官当的最大(1049年举进士第),宋哲宗元佑年间曾任宰相。他虽不是张载的门人,但《宋元学案》记载其人与张载同调,张载辞官回横渠讲学后,吕大防曾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复其官职,后张载被诏为太常礼院,因与礼官不合,辞官行至临潼,病逝馆舍。
  吕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位在经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的学者。
  进士及第
  吕大防进士及第,调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行近境,得到二泉,打算疏导而使之进入永寿县,因地势高低不平,众人怀疑没有成功的道理。吕大防采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来使之水平,不到十天,果然疏导为渠,百姓依赖,号称“吕公泉”。 
  吕大防迁任著作佐郎、知青城县。以前,祭田粟米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三倍之利,百姓虽然不满,但不敢上诉。吕大防开始均定放出纳进以平均其值,此事转传给宋仁宗,诏令立定法禁,命一路全输送租给官府,用概器给还。青城县外控汶川,与西夏相接。吕大防占据要地设置巡逻,秘密设防,禁止上山砍柴采摘,以严障碍屏蔽。韩绛镇守蜀州,称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入朝暂代盐铁判官。
  屡次上奏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皇帝位,吕大防改任太常博士。御史空缺,内廷出示大防与范纯仁的姓名,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里行。
  吕大防首先说:“纪纲赏罚,不适合天下希望的有五:进用大臣但权不归皇帝;大臣疲倦年老但不能按时引退;外国傲慢但不挑选将帅;提出建议的臣子对朝政阙失有所裨益但执政大臣压制他;疆场左右大臣,有败事却被奖赏,推荐官员却获罪的。”又说:“富弼有脚病请求解除重要的行政职务,十几次上奏章却不被接纳;张..年近八十,智慧已经耗尽,哀请退休却不同意;吴奎有三年守丧期,又以其子召他回朝,又再次派使臣召他;程戡因年老不能守边辞谢,担心死在边塞上,请求罢免回家,也不答应。陛下想要尽君臣的本分,使病者得以休息,守丧者得以终丧,老者得以尽其余年,那么进退尽礼,也何必过分为虚饰,使得他们四人的诚心,不得自达呢?”  
  同年,京师发大水,吕大防说“:雨水之患,至于进入宫城房舍,杀人害物,这是因阴阳不和而发生的灾害。”立即陈述八件事,叫作:皇帝的威严没有树立,臣权太盛,邪议冒犯正义,私恩妨害公正,辽、夏联合谋划,盗贼横行,群情失职,刑罚有失公平。
  恰逢执政大臣讨论濮王称考,吕大防上言:“先帝起用陛下为皇子,住在宫中,凭几之命,已发而未尽的言论就在耳边,皇天后土,实在知其所托。假使先帝不死,陛下还是皇子,那么安懿称伯,在义理上没有疑问。难道能够生前作为儿子,死后而背叛吗?大概人君即皇帝位的初始,应有至公大义压服天下,以结交人心。现在大臣想要加王以非正统称号,使陛下顾恋私恩而违背公义,这不是结交天下人心的办法。”奏章几十次上呈,出知休宁县。
  宦海沉浮
  宋神宗即位后,吕大防任淄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知泗州,为河北转运副使。召为直舍人院。韩绛为陕西宣抚使,命他为判官,又兼河东宣抚判官,被任命为知制诰。
  熙宁四年(1071年),知延州。吕大防开始打算在黄河外荒堆砦筑城,众人认为不可防守,吕大防就留戍兵修建堡垒屏障,有不听从的斩首示众。恰逢环庆兵乱,韩绛因之被贬官,吕大防也落职知制诰,以太常博士的身份知临江军。几个月后,移知华州。华岳崩裂,泥石从山下倾注渭河,被害的人很多。吕大防上奏分条陈述,援引经典质以史实,以验当时之事。其大略说:“‘畏惧天的威严,于时保之。’这是先王所以兴盛的原因‘;我生不有命在天’,这是后来王者所以败坏的原因。《书》说‘:惟有先纠正国王,才能端正此事。’希望仰承天威,俯身斟酌时事的变化,替社稷至为计议。”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秦州知州。
  元丰初年(1078年),吕大防移任永兴军。宋神宗因彗星出现求言,大防陈述三说九宜:曰治本、曰缓末、曰纳言。养民、教士、重谷,这三者是治本之宜;治边、治兵,这二者是缓末之宜;广开受言之路,宽大侵官的惩罚,宽恕诽谤的罪行,宽容不同的、相同的意见,这四者是纳言之宜。累计数千言。当时对西夏用兵,调度百出,有不方便的大防往往向朝廷报告,务在宽民。等到兵事解除,华州民力比其他路富饶,军需供应也不缺乏。进官直学士。居位数年,任成都府知府。
  宋哲宗即皇帝位,召大防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有僧人欺骗百姓骗取资财,因而诉讼到朝廷。验证得到实情,命令拘系成立狱案,就在僧人住所施以杖刑,其他怀藏奸心的人都逃走。
  善于外交
  吕大防曾相伴契丹使者。契丹使者狡黠,说话很多涉及到朝廷,大防秘密揭发他的隐秘事,诘问契丹使者说:“北朝考试进士《至心独运赋》,不知此题出自什么书?”使者仓猝惊诧不能对答,从此不敢再口出傲慢之词,
  吕大防迁任吏部尚书。西夏使者来,诏令访询以待遇之计,而且说:“过去所得边地,虽然建立城堡,终虑孤绝难保。放弃它则削弱国家,守住它又有后悔,该当如何做呢?”吕大防说“:西夏本来无能为力,但多次派使者而不宣布诚心真意的原因,大概是料到我方急于议和而已。现在使者到达朝廷,应令押伴官员,扣住他不让祝贺登皇帝位,以观其意,这足以推测事情的真假了。刚收复的疆土,议论的人多说可以放弃,这种考虑不成熟。至于守御的办法,惟以选择将帅为先。太祖任用姚内斌、董遵诲防守环、庆州,西夏人不敢入侵。过去以二州的力量,御敌而有余;现在以九州之广大,供奉边地而不足。由此说来,在于得人而已。”
  元祐元年(1086年),被授予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西边停止打仗,青唐羌认为中国怯懦,派大将鬼章青宜结进犯边境。大防命洮州众将乘机致讨,活捉了鬼章青宜结。
  官居宰辅
  元祐三年(1088年),吕公著年老致仕,宣仁皇太后想要把他留在京城开封。亲手写信密访至于四五次,越级提拔吕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修撰《神宗实录》。吕大防见宋哲宗年纪日大,每天以进学为急务,请敕令讲读官取宋仁宗迩英殿御书解释呈上,放在宋哲宗座位的右边。又摘录乾兴以来足以作为劝戒的四十一事,分为上下两篇,标题叫《仁祖圣学》,使宋哲宗有欣慕不满足的想法。
  宋哲宗御驾迩英殿,召来执政大臣、讲读官读《宝训》,读到“汉武帝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宋仁宗说:“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这没什么必要。”
  丁度说:“我事奉陛下二十年,每奉诏命,还没有不涉及到忧劳勤政的,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吕大防因而推广祖宗家法以进呈,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二十年中外无事。这是由于祖宗所立的家法最好,我请求举其大概。自古以来皇帝事奉母后,不定时朝见,如汉武帝五天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事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大长公主使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献恭辞,仁宗以侄儿的身份事姑母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这是事奉长辈之法。前代后妃所居之处多不整肃,宫人有时与朝廷大臣相见,唐代宫人入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这是治理内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常常导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预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这是崇尚节俭之法。前代皇帝虽在禁宫,但出入都坐轿。我祖宗都步行从内庭出御后殿。难道是缺乏人力吗?只是也想涉历广庭,稍稍冒寒冷暑热,这是勤身之法。前代皇帝,在禁宫中帽子衣服苟且简略。祖宗以来,闲居必定符合礼节。私下听说陛下昨天郊礼完毕后,备礼谢太皇太后,这是崇尚礼节之法。前代多严于用刑,大者杀戮,小者流窜远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轻,臣下有罪,只是免职贬官,这是宽厚仁政之法。至于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玩味研习,不使用玉器,不贵珍奇异味,这都是祖宗家法,之所以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宋哲宗很赞同。
  吕大防朴实厚道憨直,不树朋党,与范纯仁同时为相,同心协力,来辅佐王室。在朝正直,进用贬退百官,不以私心干预,不讨好转嫁怨恨,以希求声誉,一共八年,始终如一。 
  受诬被贬
  后来,吕大防恳请避相位,宣仁太后说:“皇帝正是壮年,您不可以就离开,稍等一年半载,我也就该到太后所应居的东朝去了。”没有实行而太后去世。大防为山陵使,又命他以观文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的身份知颍昌府。不久改任永兴军,使方便他的乡社。入朝辞谢,哲宗对他慰劳很优厚,说:“你暂归故乡,将马上召用。”不久,左正言上官均论大防败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击他,被削去学士,任随州知州,贬为秘书监,分掌南京,居住郢州。言官又以他主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蔑诋毁,迁居安州。 
  吕大忠从渭州入朝应对,宋哲宗询问吕大防是否平安,并且说:“执政大臣想要把他迁移到岭南,朕独令居住安陆,替朕传话问候他。大防朴实正直被人所叛卖,三二年后可以再相见。”大忠把哲宗的话泄露给章惇,章惇恐惧,惩治更加卖力。
  绍圣四年(1097年),于是贬为舒州团练副使,指定在循州居住。大防到达虔州信丰而生病,告诉他的儿子吕景山说:“我不再向南了!我死后你回去,吕氏还有传人。”于是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大忠请求把大防归葬,得到允许。
  宋徽宗即位后,恢复大防的官职。宋高宗绍兴初年,又恢复大学士,赠太师、宣国公,谥号“正愍”。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孙良器(生卒年不详),宇贡甫,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仕履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引王寅语:“贡甫诗,才清思畅,早年游吴兴即有名缙绅间。”有《九野稿》,未见传本。
  • 守端(1025-1072),北宋江西袁州杨岐山普明禅院僧。字白云,号新圆通,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幼习儒业,稔悉翰墨,成年后始从茶陵郁禅师披剃,得法于南禅临济宗杨岐派祖师方会。游庐山时,经圆通寺主居讷禅师推荐,往任江州承天寺住持。后复回庐山圆通寺,隐此甚久,故得“新圆能”之别号。还曾居浙江余杭法华山龙门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等处。他在佛学上颇有造诣,在佛教界名望极高,善于讲经,门徒如云。
  •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而死,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谢谔(1121~1194),南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国。学者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师事郭雍,为文仿欧阳修、曾巩。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摄乐安县尉、知分宜县、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称所当节者为宴饮、妄费,所当近者为执政大臣、旧学名儒、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艮斋集》、《圣学渊源》等。
  • 清顺,北宋中叶浙江杭州西湖北山垂云庵僧。字怡然。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与苏轼同时,大约公元1050年前后在世。他是宋代著名的诗僧,诗风古朴凝炼,颇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诗文负一时重名。王安石极爱其诗,苏轼晚年也与之唱和。原有集,不传。诗作大致散见于《诗人玉屑》、《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宋诗纪事》等著作中。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代表作品有《达夫游记》《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王琮,生卒年不详,字宗玉,一作“中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括苍(今浙江丽水,《宋诗纪要》即以为括苍人)人。曾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两浙江东漕副使,直龙图阁等。宋高宗绍兴间,避地括苍。有《雅林小稿》。
  •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子三十四代孙。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建德败,太宗诛之。诗十二首。
  • 吴兆骞(1631—1684),清代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三年,后经纳兰明珠活动,得以纳资赎归。早年诗清丽雅秀,谪戍后写塞外风情景物,境界一新,风格苍老沉雄。著作有《秋笳集》《西曹杂诗》。
  •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栎园,学者又称之曰“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官御史;明亡后南奔归福王。清兵下江南,周亮工降清,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后被劾入狱,旋得释放,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拟判绞刑,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工古文词,为诗崇杜甫,论诗主性情、反格调。诗构思巧妙,有新意。有《赖古堂集》、《书影》等著作。
  •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
  • 护国,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贯均不详,可能是江南人,大约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前后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云游,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诗,诗风淡雅清隽,当时即享盛名。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秦国公。天辅七年五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府衙赴任。天会元年,为南京留守张觉杀於滦河之滨,年五十五,予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 赵延寿(? —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 (?-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公元301年(永宁元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天下纷乱,张协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307-313)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 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