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部 > 杂家类 > 百家姓

公孙

作者:佚名 [宋代]

历史来源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家族名人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公孙戌--战国时齐国人。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人。名辩思想家,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著有《公孙龙子》。公孙弘--字季。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牧豕为业。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商君列传》、《汉书》说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余,故后人以他为延揽贤士的典范。

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上一章:申屠
下一章:仲孙
章节列表
您可能感兴趣...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

    (3)
  •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

    (5)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又名《增广笑林广记》《增广笑林广记全集》,不分卷,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笑林广记》是集中国古代民间传统笑话之大成者,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全书分12部,所收笑话或直刺现实,或隐讽世情,有的格调高雅,妙趣横生,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机敏和幽默,表现了他们对世间邪恶习气作......

    (13)
  • 百家姓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大蒙学读物。《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赵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