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章节列表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第二计 围魏救赵
- 第三计 借刀杀人
- 第四计 以逸待劳
- 第五计 趁火打劫
- 第六计 声东击西
- 第七计 无中生有
- 第八计 暗度陈仓
-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第十计 笑里藏刀
-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您可能感兴趣...
-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
- (880)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
- (7)
-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 (6)
-
吴子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 (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