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部 > 小说家类 > 博物志

卷一

作者:张华 [魏晋]

地理略自魏氏目已前夏禹治四方而制之

《河图括地象》曰: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城也。

中国之城,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西至陇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尧舜土万里,时七千里。亦无常,随德劣优也。

尧别九州,舜为十二。

秦前有蓝田之镇,后有胡苑之塞,左崤函,右陇蜀,西通流沙,险阻之国也。

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

周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面少室,北有太岳,三河之分,雷风所起,四险之国也。

魏,前枕黄河,背漳水,瞻王屋,望梁山,有蓝田之宝,浮池之渊。

赵,东临九州,西瞻恒岳,有沃瀑之流。飞壶、井陉之险,至于颍阳、涿鹿之野。

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君都,东至于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

齐,南有长城、巨防、阳关之险;北有河、济,足以为固;越海而东,通于九夷;西界岱岳、配林之险,阪固之国也。

鲁,前有淮水,后有岱岳、蒙、羽之向,洙、泗之流。大野广土,曲阜尼丘。

宋,北有泗水,南迄睢濄,有孟诸之泽、砀山之塞也。

楚,后背方城,前及衡岳,左则彭蠡,右则九疑,有江汉之流,实险阻之国也。

南越之国,与楚为邻。五岭已前至于南海,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

吴,左洞庭,右彭蠡,后滨长江,南至豫章,水戒险阻之国也。

东越通海,处南北尾闾之间。三江流入南海,通东治,山高海深,险绝之国也。

卫,南跨于河,北得洪水,南过汉上,左通鲁泽,右指黎山。

赞曰:

地理广大,四海八方。遐远别域,略以难详。

侯王设险,守固保疆。远遮川塞,近备城堭。

司察奸非,禁御不良。勿恃危阨,恣其淫荒。

无德则败,有德则昌。安屋犹惧,乃可不亡。

进用忠直,社稷永康。教民以孝,舜化以彰。

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而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

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考灵耀》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七戎六蛮,九夷八狄,经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

五岳:华、岱、恒、衡、嵩。

按北太行山而北去,不知山所限极处。亦如东海不知所穷尽也。

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含火。

汉北广远,中国人鲜有至北海者。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北伐单于,至瀚海而还,有北海明矣。 【 周日用曰:余闻北海,言苏武牧羊之所去,年德甚迩,柢一池,号北海。苏武牧羊,常在于是耳。此地见有苏武湖,非北溟之海。】

汉使张骞渡西海,至大秦。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东海广漫,未闻有渡者。

南海短狄,未及西南夷以穷断。今渡南海至交趾者,不绝也。

《史记?封禅书》云:威宣、燕昭遣人乘舟入海,有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神人所集。欲采仙药,盖言先有至之者。其鸟兽皆白,金银为宫阙,悉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四渎河出昆仑墟,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涪尾,沔出月台,沃出太山。水有五色,有浊有清。汝南有黄水,华山有黑水、泞水。渊或生明珠而岸不枯,山泽通气,以兴雷云,气触石,肤寸而合,不崇朝以雨。

江河水赤,名曰泣血。道路涉骸,于河以处也。

山水总论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赏封内名山者,通灵助化,位相亚也。故地动臣叛,名山崩,王道讫,川竭神去,国随已亡。海投九仞之鱼,流水涸,国之大诫也。泽浮舟,川水溢,臣盛君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人握命,君子陵迟,白黑不别,大乱之征也。

《援神契》曰:五岳之神圣,四渎之精仁,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太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

五方人民

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

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

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其人大口多傲。

北方太阴,土平广深,其人广面缩颈。

中央四析,风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有山者采,有水者渔。山气多男,泽气多女。平衍气仁,高凌气犯,丛林气躄,故择其所居。居在高中之平,下中之高, 则产好人。

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虫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由于饮泉之不流者。今荆南诸山郡东多此疾尰。由践土之无卤者,今江外诸山县偏多此病也。 【 卢氏曰:不然也。在山南人有之,北人及吴楚无此病,盖南出黑水,水土然也。如是不流泉井界,尤无此病也。】

物产

地性含水土山泉者,引地气也。山有沙者生金,有谷者生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中芝为人形,下芝为六畜。土山多云,铁山多石。五土所宜,黄白宜种禾,黑坟宜麦黍,苍赤宜菽芋,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陵出黑丹,阜出土怪。江出大贝,海出明珠,仁主寿昌,民延寿命,天下太平。

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神龙灵龟行于穴中矣。

神宫在高石沼中,有神人,多麒麟,其芝神草有英泉,饮之,服三百岁乃觉,不死。去琅玡四万五千里。三珠树生赤水之上。

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泉,饮之不老。多大蛇,为人害,不得居也。

上一章:
下一章:卷二
您可能感兴趣...
  •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615)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

    (638)
  •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

    (824)
  •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

    (925)
  • 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

    (1011)
  • 水浒传

    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

    (968)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

    (834)
  •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1000)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

    (705)
  •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

    (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