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部 > 小说家类 > 博物志

卷五

作者:张华 [魏晋]

方士

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 【 周日用曰:曹虽好奇而心道异,如何招引方术之人乎?如囚左元放而兼见杀者,若非变化,奚至灭身?故有道者不合亲之矣。既要试术,则可乎?】

魏王所集方士名:

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符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却俭字孟节、卢江左慈字符放。

右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甘始老而少容,曹子建密问其所行,始言本师姓韩字世雄,尝与师于南海作金,投数万斤于海。又取鲤鱼一双,鲤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与药者已熟而食。言此药去此逾远万里,已不可行,不能得也。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与养性法,即可仿用。大略云:“体欲常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详别篇。武帝行之有效。

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二百岁人。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然尝试却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左慈修房中之术,善可以终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王使却孟节主领诸人。

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裸而不衣,处火不燋,入水不冻。杜恕为太守,亲所呼见,皆有实事。 【 周日用曰:焦孝然边河居一庵,大雪,庵倒,人已为死,而视之,蒸气于雪,略无变色。时或析薪惠人而已,故《魏书》云:“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颍川陈元方、韩元长,时之通才者。所以并信有仙者,其父时所传闻。河南密县有成公,其人出行,不知所至,复来还,语其家云:“我得仙。”因与家人辞诀而去,其步渐高,良久乃没而不见。至今密县传其仙去。二君以信有仙,盖由此也。 【 周日用曰:岂惟二子乎?】

桓谭《新论》说方士有董仲君,罪系狱,佯死,臭自陷出,既而复生。

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 【 周日用曰:草既杀人,仍无益寿者也,若杀人无验,则益寿不可信矣。】

服食

左元放荒年法:择大豆粗细调匀,必生熟按之,令有光,烟气彻豆心内。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顿服讫。其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水,慎不可暖饮。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复思食。

鲛法服三升为剂,亦当随入先食多少增损之。盛丰欲还者煮葵子及脂苏,服肉羹渐渐饮之,须豆下乃可食。豆未尽而以实物肠塞,则杀人矣。此未试,或可以然。 【 周日用曰:一说腊涂黏饼,炙饼令热,即涂之,以意量多少即食之,如常渴即饮冷水,熙热茶耳。】

《孔子家语》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传》曰:“虽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焉。”

西域有蒲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

辨方士

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亦云得道轻举。 【 周日用曰:《汉书》云:淮南自刑,应不然乎?得道轻举,非虚事也。至今维阳境内,马迹犹存。且日与成公同处,皆上品真人耳。既谈道德,肯图叛逆之事?况恒行阴旨,好书艺,不善弋猎,《淮南内书》言神仙黄白之术,去反事远矣。夫古今书传多黜仙道者,虑帝王公侯废万机,而慕其道,故隐而不书,唯老聃不可掩而云,三百岁后,西游流沙,不知所云。庾书云蜀有女道士谢自然,白日上升,此外历代史籍未尝言也。】

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 周日用曰:史云夫人被大风拔树,扬沙揭石,亦不云尸解柩空。】

文帝《典论》云:议郎李覃学却俭谷食茯苓,饮水中不寒,泄痢殆至殒命。军祭酒弘农董芬学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寺人严峻就左慈学补导之术,阉竖真无事于斯,而逐声若此。

又云: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咸而奇之。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 【 周日用曰:神仙之道,学之匪一朝一夕而可得。黄白者也,仍须有分,升腾者应须有骨,安可偶然而得效也。】

刘根不觉饥渴。或谓能忍盈虚,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垆火炙之不热;当严冬之时,裸之而不寒。恒山君以为性耐寒暑。恒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前者已述焉。

司马迁云:无尧以天下让许由事。扬雄亦云:夸大者为之。扬雄又云:无仙道。桓谭亦同。

上一章:卷四
下一章:卷六
您可能感兴趣...
  •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615)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

    (638)
  •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

    (824)
  •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

    (925)
  • 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

    (1011)
  • 水浒传

    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

    (968)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

    (834)
  •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1000)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

    (705)
  •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

    (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