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部 > 儒家类 > 中论

法象第二

作者:徐干 [魏晋]
夫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为冕服采章以旌之,为佩玉鸣璜以声之,欲其尊也,欲其庄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君子者,无尺土之封,而万民尊之;无刑罚之威,而万民畏之;无羽籥之乐,而万民乐之,无爵禄之赏而万民怀之。其所以致之者一也。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诗云:敬尔威仪,惟民之则。若夫堕其威仪,恍其瞻视,忽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则慢之者至矣。小人皆慢也,而致怨乎人,患巳之卑,而不知其所以然,哀哉!故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胡可简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蔽,鬼神不得见其隙也。诗云:肃肃兔罝,施于中林。处独之谓也。
又有颠沛而不可乱者,则成王、季路其人也。昔者成王将崩,体被冕服,然后发顾命之辞。季路遭乱,结缨而后死白刃之难。夫以□□之困,白刃之难,犹不忘敬,况于游宴乎?故诗曰: 其深矣,方之舟之; 其浅矣,泳之游之。言必济也。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故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巳而物自正者,盖此之谓也。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意而行于天下者乎!唐尧之帝,允恭克让而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奄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区夏。易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言下观而化也。祸败之由也。则有媟慢以为阶,可无慎乎!昔宋敏碎首于棋局,陈灵被祸于戏言。阎邴造逆于相诟。子公生弑于尝鼋。是故君子居身也谦,在敌也让,临下也庄,奉上也敬。四者备而怨咎不作,福禄从之。诗云:靖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汝。故君子之交人也,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诈,学而不虚行,易亲而难媚,多怨而寡非。故无绝交,无畔朋。书曰:慎始而敬,终以不困。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离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终始乎?
夫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道不偏废,相须而行。是故能尽敬以从礼者,谓之成人。过则生乱,乱则灾及其身。昔晋惠公以慢端而无嗣,文公以肃命而。兴国,郤犨以傲享征亡,冀缺以敬妻受服,子圉以大明昭乱,䓕罢以既醉保禄,良霄以鹑奔丧家,子展以草 昌族。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见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视不离乎结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俯仰可宗,揖让可贵,述作有方,动静有常,帅礼不荒,故为万夫之望也。
上一章:治学第一
下一章:修本第三
您可能感兴趣...
  •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

    (785)
  •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

    (7)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

    (17)
  • 中说

    《中说》是隋王通的语录体哲学著作,亦称《文中子》。唐王凝汇编,王福畴重编。宋阮逸有 《文中子说注》。今有《 四部丛刊》 本和《续古逸丛书》 本。本书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解决自身矛盾、实行王道政治、建立长治久安新社会的思想。具体到为政上,提出了关于仁政的一系列原则和主......

    (8)
  • 中论

    《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为下卷。又《群书治要》辑有《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