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捣衣诗
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
小鬟宜粟瑱,圆腰运织成。
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石燥砧逾响,桐虚杵绝鸣。
鸣石出华阴,虚桐采凤林。
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击节无劳鼓,调声不用琴。
并结连枝缕,双穿长命针。
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同心竹叶椀,双去双来满。
裙裾不奈长,衫袖偏宜短。
龙文镂剪刀,凤翼缠篸管。
风流响和韵,哀怨声凄断。
新声绕夜风,娇转满空中。
应闻长乐殿,判彻昭阳宫。
花鬟醉眼缬,龙子细文红。
湿折通夕露,吹衣一夜风。
玉阶风转急,长城雪应闇。
新绶始欲缝,细锦行须纂。
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
新月动金波,秋云泛滥过。
谁怜征戍客,今夜在交河。
栩阳离别赋,临江愁思歌。
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
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共捣,犹如舂米。以下各句均从这一动作引发联想:首先围绕着捣衣女子的装饰、砧石、舂杵,化用大量典故,写女子月下捣衣的美丽场景。“小鬟”用汉明帝马皇后的故事。马后美发,梳四起大髻,还有余发绕髻三匝。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瑱”指耳珰。“圆腰”可能是一种包裹于腹上的巾帕。这两句写女子浓发小鬟,眉黛耳际稍事妆饰,且以织成的巾帕束腰,以便于舂杵。捣衣女子俏丽、便捷的风姿便依稀可见。“秋砧”以下六句从砧与杵相撞的关系落笔,将单调的捣衣声写得既有情趣又富于变化。寒砧调出急促的节奏,乱下的舂杵幻变出一片“新声”。古人称民间流行的哀怨曲调为“新声”,因而这里以“急节”、“新声”为喻,便令人觉得那杵与砧相撞所奏出的恰是女子心中的哀歌。秋石干燥,铜杵清虚,两下相击,声音亦愈加响亮。这里说砧石用出于华阴县的鸣石所作成,虚桐采自凤栖的树木,均出自神话传说。据说鸣石似玉而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凤林谓黄帝园林中多鸣凤。“石燥”四句暗用乐府民歌排比复叠的句法,既着意描绘砧和杵的珍贵,又渲染出砧声的清越嘹亮。《搜神记》说:有一个叫何文的人傍晚入北堂,见梁上有一高冠朱帻之人呼“细腰”,细腰答应,何文便问细腰是谁。细腰说:自己是杵,在灶下,梁上衣冠者是金,在西壁下。何文掘金烧杵,由是大富。《水经注》说: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有路名女郎道,下有庙及捣衣石,据说是张鲁之女。此二句取“细腰杵”和“女郎砧”对偶,是为了点出捣衣女郎的腰肢纤细、风姿娇弱。“击节”二句是总结,赞美杵击砧之声谐于音节,胜似鼓琴。这一大段从不同角度化入砧与杵的的有关典故,无论放开兜转,都句句不离砧声。匹对句子均用砧与杵对偶,却能在重叠之间见出繁复的变换,从而将捣衣一事写得极富诗意,构成了一个繁弦促管般的境界。
以下推开一步,由捣衣联想到制衣所用的针线、剪刀等物件,在细腻的描摹状物中写出哀婉缠绵的离愁别怨。“连枝缕”与“长命针”典出《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时,七月七日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在竹下下围棋,输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并结”四句谓女子捣衣时,见衣中缕犹并结,针尚双穿,这成双成对的针针线线,不由得使倡楼女子与匆匆行客,皆观之而惊起离恨别怨,再进而引起当初男女二人双双同心酒酌竹叶椀(椀即碗)的美好回忆。“同心”与“双去双来”又可比拟二人对面春杵的动作,这就又自然地将针线所勾起的别怨与眼前捣衣的情景串联起来。“裙裾”四句,写女子裁衣时费劲思量,剪刀上刻镂龙形,篸管上饰以凤纹,均以龙凤相戏暗喻男女相合之情。篸,通簪字,但又从竹,篸管疑指箫笛一类竹制管状乐器。这里借指剪刀与篸管上下对仗,引出“风流”八句,描摹箫管之声与砧声相和,风流哀怨,新声凄婉,在秋风中萦绕,在夜空中缥缈,也传到了长乐宫和昭阳殿。长乐宫有长信殿,为班婕妤所居。失宠之人闻此,愈增加愁怨。昭阳殿的汉成帝为赵飞燕女弟赵合德所筑的。这里以“长乐”、“昭阳”对举,既是以失宠之人和得宠之人的不同心境相互对照,又与开篇长门宫相呼应。判,断然、肯定之意,亦是悬测之词。缬,眼花时看出来的星星点点。龙子,即蜥蜴,以器养之,喂以真珠,通体变红,重七斤,以万杵捣碎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如与人通则落,所以又名守宫。“花鬟”二句写梳着花鬟的女子已捣衣捣得眼冒金星,娇喘吁吁,而捣碎的龙子亦呈现出细细的红纹。“龙子”一语暗透出宫体女子独居守贞的苦闷,又与舂杵之事有着关连,因此这几句虽然任凭思路飘游回转,却始终不离眼前的捣衣情景。这一节大量运用双关语,使联想、比喻、象征和典故融合在一起,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扑朔迷离。双关本是南朝乐府民歌习用的手法,但一般限于谐音双关。而在这首诗里,“双去双来满”,既写双双斟酒的情景,又双关二人共执一杵的动作;“风流响和韵”四句,分不清是写管乐之声还是寒砧之声;“花鬟醉眼缬”,似是写捣衣女子奋力舂杵时的模样,又仿佛是写宫人泪眼如醉的情态。这就大大发展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双关手法,在意象上也产生了双关。
“湿折”六句又从女子制衣的动作中,化入相思之情。通宵捣衣,被夕露沾湿的衣料又在风中吹了一夜。那玉阶前愈吹愈急,捣衣女不由得想起边塞上已应是雪暗长城,所以需赶快裁锦缝衣,寄给征夫。这里不仅借两地相关的风雪表现两地相牵的思念,而且由长城征夫又自然引出《广陵散》和《渔阳掺》的对仗,从而使砧声和琴声、鼓声又联系起来了:句意真是层层转折,而又互相牵连。《广陵散》为嵇康临终前所奏之曲,《渔阳掺》为祢衡所击鼓曲之名,此处下四句中两地同望新月、同叹秋云的思妇和征客。末四句为全篇总结。《汉书.艺文志》有“别栩阳赋五篇”及“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四篇”。诗人说听此砧声,宛如这两种离别之曲,令人悲从中来,红颜摧损。实际上是说一篇捣衣之声,亦可翻为一篇离别之赋,或一曲悲思之歌。这恰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这首诗以秋夜砧声作为主旋律,将捣衣和制衣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物件加以极度美化,穿插其间,把自宫廷到民间的思妇旷女之怨,表现得既拖沓铺陈,又缠绵浓丽。这种大量使用排偶、双关,把典故、暗喻和象征融为一炉的手法,及其所产生的情调,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
-
小园赋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座;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赤墀青锁,西汉王根之宅。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
- 7
-
燕歌行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鴈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疎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疎。原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难独守。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春分燕来能几日。二月蚕眠不复久。洛阳游丝百 ...
- 3
-
镜赋
天河渐没,日轮将起。燕噪吴王,乌惊御史。玉花簟上,金莲帐里。始折屏风,新开户扇。朝光晃眼,早风吹面。临桁下而牵衫,就箱边而著钏 ...
- 752
-
至仁山铭
峰横鹤岭,水学龙津。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 ...
- 540
-
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 2
-
乌夜啼
桂树悬知远。风竿讵肯低。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
- 3
-
王昭君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 7
-
出自蓟北门行
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鸣。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将军朝挑战。都护夜巡营。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
- 3
-
舞媚娘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 4
-
怨歌行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 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