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逍遥堂会宿二首

苏辙 〔宋代〕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逍遥堂后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半夜里远方送来萧萧的风雨声。
误以为实现了对床共听夜雨的盟约而高兴,暂时忘怀了眼前不过是漂泊在彭城。
秋天官舍里夜凉似水,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烂醉如泥。
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
注释
“夜雨”句:此句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余杭:此指杭州。
胶西:今山东胶县,宋代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此指密州。
淮阳:即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济南:即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
澶:澶州,今河南濮阳。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千寻:原本作“千章”,据别本改。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树木高大。
中宵:夜晚。
对床:两人对床而卧。
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东阁:一作“官阁”。
客去:一作“别后”。客,作者自指。山公醉似泥:化用山简事,《晋书·山简传》载,山简为襄阳太守时,“每出嬉游,多之(习家)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公,指苏轼。
北窗:一作“纸窗”。
凄凄:寒冷貌。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逍遥堂在徐州(今属江苏),即诗中所说的彭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这两首诗作于当年七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第一首是触景伤情,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前两句所写之景虽是徐州逍遥堂之景,却与十七年前他们在京师怀远驿所见之景酷似。苏轼《感旧诗》叙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急速貌),始有感慨离合之意。”苏辙所说的共读韦苏州(韦应物)诗,“相约早退”,即在此时。《感旧诗》中又说:“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尝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这次逍遥堂的风雨声引起苏辙兄弟的“追感前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而已。秋风秋雨,一般给人以“凄然”之感,但这次给他们的却是“喜”,因为他们在“不见者七年”之后,总算“会宿逍遥堂”了。但这种“喜”又是“误喜”,是空欢喜,因为他们原来是“相约早退”,去过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而此时二人皆在做官,行动并不自由。虽对床夜语,仿佛“旧约”真的实现了;但不久就要“孤帆水驿”,再次离别:“贱仕迫程期,迁延防谴怒。”(《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汶上》)“不知”二字也用得妙,既是因“误喜”而暂忘“漂泊”,更是诗人对“误喜”的自嘲。暂时漂泊彭城,其实是没有什么可喜的。
  第二首是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首句“凉如水”既是写秋凉,也暗示了他离去后苏轼将很感孤独、清冷。次句化用“山公”山简事。山简官至尚书左仆射。他镇襄阳时,优游闲适,但是嗜好喝酒,一喝就喝到醉。(见《晋书·山简传》)苏轼常以山简自况,如“谁记山公醉夕阳”(《新葺小园》),苏辙这里也以山简比苏轼,说他离去后,兄长定很苦闷,只好以酒浇愁。第三句进一步补写苏轼的醉态,最后仍以凄风苦雨作结。全诗所写的秋凉如水,烂醉似泥,困卧不起,风雨凄凄,既造成了清冷的气氛,又突出了苏轼的苦闷,比第一首具有更浓厚的感伤色彩。
  张耒评苏轼苏辙两人的诗风:“长公(苏轼)波涛万顷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赠李德载》)苏轼诗如大海怒涛,汹涌澎湃;苏辙诗如高山茂林,幽深峭峻。这两首诗也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清幽冷峻,有一唱三叹之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0
  • 上刘长安书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341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689
  • 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 ...

    891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67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7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0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1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4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9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