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宋代〕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従横满醉人。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新增筑造的园亭新栽了很多的草木,伤心风雨频频吹打,使很多花儿凋零。
竹子好像是想要迎接初夏的到来,芍药花好像还在相送晚春归去。
傍晚时分出城,路上还有路人相伴同行,带着酒壶,坐在草地上尽情地喝酒,不知喝了多少轮。
从园里回来的时候,心中的欢喜谁又能理解知晓,路上到处都喝酒喝醉而归家的人。
注释
频频:屡次,连续不断。
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醉人:喝醉酒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增筑园亭草木新”写陈氏最近新筑了一处园亭,心情振奋,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次句交代天气状况,“损花风雨怨频频”,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令人愁怨不堪。诗人们看见满地残花,一定在心里怜惜,更叹息美好总是短暂。
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这就是颔联“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在主人的陪同下,在小园中惬意地闲逛,只见翠竹重生、芍药璀璨。筼筜,是生长在水边的高大竹子。作者用“迎初暑”三字,描绘出春末夏初之时,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而芍药却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依然摇曳多姿地盛开,好像在殷勤地挽留着春姑娘。“犹堪”二字,传达出一份不舍之意。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过去的路上更是“归轩有喜”,可见其乐观、洒脱。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在被贬的境遇中,诗人并未过分在意人生的挫折,而是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1
  • 上刘长安书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346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701
  • 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 ...

    892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97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8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1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3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9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10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