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述志诗

洪秀全 〔清代〕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注释:
①乾坤: 《周易》中两卦名,这里指代天地。杀伐权:生杀予夺之权。解民悬: 解民倒悬,解除人民像被倒着悬挂一样的痛苦。
②汉程偏: 汉,河汉,即银河。汉程,银河的河道。古代有“王者有道,则河 (银河) 直如绳” 的迷信说法,“汉程偏”喻指清王朝无道。
③三千浪: 极言波涛汹涌的气势似有三千重。易象飞龙: 《周易》乾卦九五爻辞: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旧时封建迷信以为是 “圣人”登皇位的征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洪秀全的 《述志诗》作于清道光十七年 (1837),首见于洪仁玕口述、韩山文笔录,1854年在香港出版的 《太平天国起义记》,又见于洪仁玕1864年就义前写的 《洪仁玕自述》。
这首诗开门见山,表达了作者将要发动武装起义的革命志向,只有武装夺取政权,“手握乾坤杀伐权”,才能斩邪留正,解除广大人民的倒悬之苦。“斩邪”,就是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留正”,就是发扬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
龙是奋发有为的象征,在封建时代,又是帝王的象征。洪秀全把自己比作腾飞的龙。龙飞上天空以后,能够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在这里,用的是互文法。互文是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但因音节和字数的限制,不得不分开,分开时还不得不省去一个。我们鉴赏时则要把两个词合起来领会和玩味。“眼通西北江山外”,也应包括东南; “声振东南日月边”,也应包括西北。也就是说,眼通和声振的,都是整个天下,眼光是多么远大,气势是何等磅礴! 龙在天空伸爪,辽阔云路,仍嫌狭小; 龙在天空翻腾,河道偏斜,毫不在乎。说明他的志向是驰骋天下,对腐朽无道的清王朝是无畏无惧的。
开创一代风气的思想家和诗人龚自珍在 《己亥杂诗》中说: “九州生气恃风雷。” 当时的中国正酝酿着人民革命的风雷。洪秀全在 《述志诗》 中呼唤风雷的到来,他预言起义的风雷会鼓起三千重的革命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周易》乾卦九五爻辞说: “飞龙在天”,到时候,清王朝一定会被推翻,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 “圣人”,就会顺应易象,建立新王朝,登上皇位,掌握政权了。
这首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抒发了作者决心领导人民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建立新政权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强信心。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形象生动、意气风发,而又比喻贴切、对仗工稳,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
您可能感兴趣...
  • 述志诗

    其一:飞鸟遗迹,蝉蜕亡壳。腾蛇弃鳞,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帏,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 ...

    831
  • 诫曾玉璟

    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上九重天。...

    12
  • 定乾坤诗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41
  • 吟剑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