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甿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
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
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
鞭笞榜掠惨不止,老幼家家血相视。
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
一呼万应齐挥拳,胥隶奔散如飞烟。
可怜县令窜何处?眼望高城不敢前。
城中大官临广堂,颇知县令出赈荒。
门外甿声忽鼎沸,急传温语无张皇。
城中酒浓馎饦好,人人给钱买醉饱。
醉饱争趋县令衙,撤扉毁阁如风扫。
县令深宵匍匐归,奴颜囚首销凶威。
诘朝甿去城中定,大官咨嗟顾县令。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村民一年之中不入城,入城怕遇见县令出行。
遇见县令还算可以,就怕见县令当堂逞威风。
只闻县令当堂就失了魂,更怕哄闹闯进村找事。
各种刑具和仪仗,如狼似虎吓死人。
各种刑罚用不尽,家家老幼血满身。
上下疏通无生路,不如闯入城中冒死拼。
一呼万应人人挥起拳,官吏们逃跑一溜烟。
不知道县令逃何处,眼望着高城不敢再向前。
城中的大官到大堂,谎称县令外出去赈荒。
大堂外一片喊声急,传出大官的好话叫莫慌张。
说是城中的酒饭好,人人给钱都能吃饱。
酒足饭饱再去闯县衙,县衙被毁有如狂风扫。
县令深夜里爬回衙中,像一个囚犯没了威风。
明晨村民已去城中安定,大官面对着知县叹声声。
注释
1.甿(méng):乡下农民,一作“氓”。
2.终岁:整年。
3.怕逢县令行:怕遇到县令出巡。
4.犹自可:还算过得去。
5.当衙:在衙门里坐堂时。据:手按在把手上。
6.但闻:仅仅是听说。
7.喧轰:喧闹。
8.锒铛杻械:拴囚犯的铁锁和木枷等刑具。青盖:青罗伞盖,县令出行时的仪仗。
9.狼顾狐嗥:像狼一样凶狠的衙役们借助官威骚扰百姓。怖杀人:吓死人。
10.鞭笞(chī)榜掠:四种刑罚,形容乡民受尽了各种刑罚。
11.血相视:互相看时,满身都流着鲜血。
12.官私计尽:官方上告,私下托人,种种方面都用尽了力。生路无:没有一点生存的希望。
13.城中死:到城里去拼一死。
14.胥隶:县衙里办事的小官和衙役,即“胥吏”。
15.可怜县令:最狼狈的是县令。窜何处:逃到哪里去。
16.高城:高大的城墙。
17.城中大官:指府一级的高官。临广堂:坐在宽敞的大堂之上。
18.颇知:心里本来就知道。出赈荒:县令出巡时的借口,实乃外出敛财。
19.鼎沸:好像鼎中水沸了一样。
20.急传:立刻传话。温语:温和的语调。张皇:慌张。
21.餺饦(bó tuō):馄饨。
22.给钱:供给饭钱。买醉饱:换来一顿酒足饭饱。
23.争趋:争先恐后地奔向县衙。
24.撤扉毁阁:打开县衙的大门,毁坏了官阁。扉,外门。
25.深宵:半夜。匍匐归:爬着回来。
26.奴颜囚首:像奴隶和囚徒一样。销:没有了。
27.诘朝(jié zhāo):第二天早晨。甿去:乡民离开。
28.咨嗟:叹息声。顾:面对县令无可奈何。
村民一年之中不入城,入城怕遇见县令出行。
遇见县令还算可以,就怕见县令当堂逞威风。
只闻县令当堂就失了魂,更怕哄闹闯进村找事。
各种刑具和仪仗,如狼似虎吓死人。
各种刑罚用不尽,家家老幼血满身。
上下疏通无生路,不如闯入城中冒死拼。
一呼万应人人挥起拳,官吏们逃跑一溜烟。
不知道县令逃何处,眼望着高城不敢再向前。
城中的大官到大堂,谎称县令外出去赈荒。
大堂外一片喊声急,传出大官的好话叫莫慌张。
说是城中的酒饭好,人人给钱都能吃饱。
酒足饭饱再去闯县衙,县衙被毁有如狂风扫。
县令深夜里爬回衙中,像一个囚犯没了威风。
明晨村民已去城中安定,大官面对着知县叹声声。
注释
1.甿(méng):乡下农民,一作“氓”。
2.终岁:整年。
3.怕逢县令行:怕遇到县令出巡。
4.犹自可:还算过得去。
5.当衙:在衙门里坐堂时。据:手按在把手上。
6.但闻:仅仅是听说。
7.喧轰:喧闹。
8.锒铛杻械:拴囚犯的铁锁和木枷等刑具。青盖:青罗伞盖,县令出行时的仪仗。
9.狼顾狐嗥:像狼一样凶狠的衙役们借助官威骚扰百姓。怖杀人:吓死人。
10.鞭笞(chī)榜掠:四种刑罚,形容乡民受尽了各种刑罚。
11.血相视:互相看时,满身都流着鲜血。
12.官私计尽:官方上告,私下托人,种种方面都用尽了力。生路无:没有一点生存的希望。
13.城中死:到城里去拼一死。
14.胥隶:县衙里办事的小官和衙役,即“胥吏”。
15.可怜县令:最狼狈的是县令。窜何处:逃到哪里去。
16.高城:高大的城墙。
17.城中大官:指府一级的高官。临广堂:坐在宽敞的大堂之上。
18.颇知:心里本来就知道。出赈荒:县令出巡时的借口,实乃外出敛财。
19.鼎沸:好像鼎中水沸了一样。
20.急传:立刻传话。温语:温和的语调。张皇:慌张。
21.餺饦(bó tuō):馄饨。
22.给钱:供给饭钱。买醉饱:换来一顿酒足饭饱。
23.争趋:争先恐后地奔向县衙。
24.撤扉毁阁:打开县衙的大门,毁坏了官阁。扉,外门。
25.深宵:半夜。匍匐归:爬着回来。
26.奴颜囚首:像奴隶和囚徒一样。销:没有了。
27.诘朝(jié zhāo):第二天早晨。甿去:乡民离开。
28.咨嗟:叹息声。顾:面对县令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诗开头以顶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的农民群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面饮,终岁不入城,怕见官,特别是怕见县令高坐公堂、耀武扬威的凶相。这一层写得很概括,但很重要,写出了农民安分和老实的程度。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二句承上启下,由县令高坐公堂过渡到县令下乡扰民。“惊魂”一词写出了 农民胆小怕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喧轰”则写出县令下乡前呼后拥、气焰嚣张的情景。县令下乡,桥前是青伞引路,桥后是差役护卫,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或铁链镣铐拘人,或鞭杖竹板打人,或恶相凶声吓人,虽鸡狗不得安宁。这一层着力刻画了县令的威风、差役的凶恶,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当农民们“计尽生路无”的时候,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坐而待毙,一是铤而走险。经过一番斟酌之后,农民们选择揭竿而起。他们振臂一呼,响者云从,胥隶奔散,县令亦不知窜往何处。“一”、“万”、“齐”三字排列,颇有意义:“一”表明分散的农民,在忍无可忍之际,自然会涌现出领袖人物来;“万”则表明在农民中潜藏着的无明怒火,一触即发;“齐”则表明群情激愤,万众一心。三字层层深入,步步推开,写出了农民暴动,其势如黄河决堤,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住,结果是县令的体面扫地以尽,胥隶的威风灰飞烟灾,全都夹着尾巴逃跑了。这里,“散”和“窜”两个字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县令这只小型的纸老虎,不堪一戳。而“城中大官”听到“门外甿声忽鼎沸”,自知无力压抑,便采取了柔怀政策,“急传温语”,安慰农民:“给钱买醉饱”,收买农民,但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大官的安慰、收买而散去,醉饱之后,反而“争趋县令衙”,捣毁了县衙门。其中,“争趋”一词,写出了农民的复仇心切和行动迅速,同时也表明农民力量大得如入无人之境;“如风扫”则表明“撤扉毁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锐不可挡。这一层生动传神,既写出了农民的凛凛威风,又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弱本质,大快人心,大长农民志气。
结尾一层写“氓去城中定”的情景。“去”字表明农民来也自由,去也随便,“终岁不入城”、“怕逢县令行”的农民此时完全成了世界的主宰者。而县令、大官则或“深夜匍匐归”,“凶威”销声敛迹,“奴颜囚首”;或“咨嗟顾县令”,不知所云。这一结尾,勾画出县令、大官的狼狈相,极其精彩。全诗结构谨严,情节生动,语言通俗,不仅写出了农民暴动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农民暴动的原因——官逼民反。艺术上,此诗对对比手法的运用颇为成功。一是农民自身对比。“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的农民,一旦“沸腾”起来,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挥拳斗县令,敢于捣毁县衙门,从而表明农民中蕴藏着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二是县令自身对比。“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而在暴动的农民面前,却抱头鼠窜,“眼望高城不敢前”,直至农民散去,乃敢“深宵匍匐归”。三是农民与县令对比。先是农民怕逢县令,而后是县令怕见农民,对比之下,谁的力量大,不判自明。这三组对比,贯穿于整个农民暴动的过程中,客观上揭示了一条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转化,一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人民一起来,便倒台了。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二句承上启下,由县令高坐公堂过渡到县令下乡扰民。“惊魂”一词写出了 农民胆小怕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喧轰”则写出县令下乡前呼后拥、气焰嚣张的情景。县令下乡,桥前是青伞引路,桥后是差役护卫,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或铁链镣铐拘人,或鞭杖竹板打人,或恶相凶声吓人,虽鸡狗不得安宁。这一层着力刻画了县令的威风、差役的凶恶,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当农民们“计尽生路无”的时候,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坐而待毙,一是铤而走险。经过一番斟酌之后,农民们选择揭竿而起。他们振臂一呼,响者云从,胥隶奔散,县令亦不知窜往何处。“一”、“万”、“齐”三字排列,颇有意义:“一”表明分散的农民,在忍无可忍之际,自然会涌现出领袖人物来;“万”则表明在农民中潜藏着的无明怒火,一触即发;“齐”则表明群情激愤,万众一心。三字层层深入,步步推开,写出了农民暴动,其势如黄河决堤,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住,结果是县令的体面扫地以尽,胥隶的威风灰飞烟灾,全都夹着尾巴逃跑了。这里,“散”和“窜”两个字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县令这只小型的纸老虎,不堪一戳。而“城中大官”听到“门外甿声忽鼎沸”,自知无力压抑,便采取了柔怀政策,“急传温语”,安慰农民:“给钱买醉饱”,收买农民,但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大官的安慰、收买而散去,醉饱之后,反而“争趋县令衙”,捣毁了县衙门。其中,“争趋”一词,写出了农民的复仇心切和行动迅速,同时也表明农民力量大得如入无人之境;“如风扫”则表明“撤扉毁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锐不可挡。这一层生动传神,既写出了农民的凛凛威风,又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弱本质,大快人心,大长农民志气。
结尾一层写“氓去城中定”的情景。“去”字表明农民来也自由,去也随便,“终岁不入城”、“怕逢县令行”的农民此时完全成了世界的主宰者。而县令、大官则或“深夜匍匐归”,“凶威”销声敛迹,“奴颜囚首”;或“咨嗟顾县令”,不知所云。这一结尾,勾画出县令、大官的狼狈相,极其精彩。全诗结构谨严,情节生动,语言通俗,不仅写出了农民暴动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农民暴动的原因——官逼民反。艺术上,此诗对对比手法的运用颇为成功。一是农民自身对比。“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的农民,一旦“沸腾”起来,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挥拳斗县令,敢于捣毁县衙门,从而表明农民中蕴藏着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二是县令自身对比。“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而在暴动的农民面前,却抱头鼠窜,“眼望高城不敢前”,直至农民散去,乃敢“深宵匍匐归”。三是农民与县令对比。先是农民怕逢县令,而后是县令怕见农民,对比之下,谁的力量大,不判自明。这三组对比,贯穿于整个农民暴动的过程中,客观上揭示了一条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转化,一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人民一起来,便倒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秋暮吟望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 70
-
晓过灵石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 3
-
萤火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 2
-
村舍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催峰笋做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 987
-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难安,身外鸿毛掷一官。独抱焦桐俯流水,哀音还为董庭兰。...
- 40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