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送刘帅归蜀

危稹 〔宋代〕
后溪先生也。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一万条河水都朝东流入大海,只有那古老的弱水向西流于洛地。先生此次归返西蜀故里,却是要终老于那遥远的名山峨眉。
万水千山遮住我的望眼,今后我再也不能见到您。但愿人间有千尺高的楼阁,登上高楼,眼前就映现出青翠的峨眉山和您的英姿。
注释
①刘帅:题下原注云:“后溪先生也。”按,后溪为刘光祖别号。光祖,字德修。筒州阳安(今四川I简阳)人,约与危稹同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进士及第,后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侈撰,有《鹤林集》。刘帅或指此人。
②弱水:古水名。《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于洛”。《书·禹贡》。“弱水既西”。唐孔颖达疏:“郑云: ‘众水皆东,此水独西。’西,向西流。这里是以弱水西流隐喻友人西归。
③先生:指刘帅(光祖)。峨眉:山名,在今四川乐山县境。刘光祖的故乡在峨眉山北部。
④那得:怎得,那能得有。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为作者送别好友刘光祖归蜀时所作。告老还乡的友人登舟远去,诗人伫立江边,想到这次分别并非暂别,以后很难再重逢,心潮澎湃,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是一首新颖别致、想像奇特、不落俗套的送别诗。此诗和一般送别诗内容相同:叙依依难舍之情,诉别后相思之苦。立意并不新鲜,但在表达这种情意时,诗人却自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
诗的起句就不凡:“万水朝东弱水西”。诗人开头不写送别却在水的流向上做文章,送别时竞然想起“弱水”,这让人不解,读到下句“先生归去老峨眉”,才知端绪,原来诗人是以弱水西流隐喻友人西归。联系两个“水”字,读者又可以推想,友人一定是由水路归蜀。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想,诗人是在江边送别这位好友;友人登舟而去,诗人久久伫立江头,对着那滚滚东流的万顷波涛,望着那缓缓西去的一片帆影。这一东一西的对比,使他不禁联想起那与“万水”流向相反的弱水。这一句起得突兀,同时又颇切题,有笼盖全篇之势。
诗的三、四两句想象尤为奇特。此二句由上句“先生归去老峨眉”生发,是在前两句写实的基础上情感自然喷发。友人此行,并非暂别,而是告老还乡;归老之地又是那遥远的峨眉山,因此别后难再重逢,这就更增相思之苦。但是,万水千山遮望眼,再也望到那遥远的峨眉山。这时,诗人也许是急中生“智”,也许是受王粲《登楼赋》的启发,他突然想到了楼——“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他以为如果登上千尺高楼,就可以望到数千里外的峨眉山,望到他的友人。此言想像奇特,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首送别小诗,别出心裁,以奇想取胜,体现了宋诗善于翻出新意的特色。这些奇想,乍看无端,寻思有绪;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想之中,使人感到既新颖独特,又合情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
危稹
危稹(1158~1234),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字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著有《巽斋集》。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