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山僧琮公相访之时,我正忙于官府的案犊公文。
出仕看上去似意致不同,俗事缠身,但山僧的闲悠清净与我的官宦生涯,其实两者皆可悟禅。
不论是春季的末时的官府宴会,或是清静的夜晚宿于高雅的书斋。
佛家之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怎么会有得意忘言之事?
注释
1.琮公:即诗正文中的山僧,身份不详。
2.吏案:官方案卷,即官府的案犊公文之类。
3.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居山林。殊致:意致不同。
4.喧:指自己的官宦生涯。静:指山僧的清静生活。两皆禅:两者皆可悟禅。皆,《全唐诗》校:“一作依。”
5.华池:本指仙池,此借指官府生活。
6.高斋:高雅的书斋。
7.此道:指佛家之道。无得:无所得。佛教指悟诸法皆空之理,心中无所执著。
8.忘筌:即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之意。
山僧琮公相访之时,我正忙于官府的案犊公文。
出仕看上去似意致不同,俗事缠身,但山僧的闲悠清净与我的官宦生涯,其实两者皆可悟禅。
不论是春季的末时的官府宴会,或是清静的夜晚宿于高雅的书斋。
佛家之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怎么会有得意忘言之事?
注释
1.琮公:即诗正文中的山僧,身份不详。
2.吏案:官方案卷,即官府的案犊公文之类。
3.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居山林。殊致:意致不同。
4.喧:指自己的官宦生涯。静:指山僧的清静生活。两皆禅:两者皆可悟禅。皆,《全唐诗》校:“一作依。”
5.华池:本指仙池,此借指官府生活。
6.高斋:高雅的书斋。
7.此道:指佛家之道。无得:无所得。佛教指悟诸法皆空之理,心中无所执著。
8.忘筌:即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首联“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写琮公来官邸看望自己,而自己正忙于公务,吏案盈前。开篇即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是欲扬反抑。
所以接下来的两句就加以解释:“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看似山僧的生活是非常闲悠清净,与禅相近,而诗人却是公务繁忙,俗事缠身,于道有隔了。但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所以若心悟实相,则头头处处,无非般若妙禅。若执着闲悠清净,则已相隔万重山了。诗人深得个中三昧,故云“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到此地步,当是一切自在,则颈联“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皆是禅心流露,道妙无穷。白居易《中隐》诗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中的感情正是可以沟通的。诗人的生活内容则在此二句作了明确的交代,此处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禅宗话头有联系。据《五灯会元》卷三:“源律禅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韦应物的诗可以说为这种“平常心”作了形象的注脚。
尾联“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则更是横扫虚空,直指归处。人常以得鱼忘筌来表示不可执着于得道的方便法门,以指为月。但此处诗人更进一层表明此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自然也就谈不上忘筌不忘筌的。筌非道外物,不能以之得道;若有筌可忘,则道不及筌也,那道也就不是道了。所以不执指为月,是一层,此一不执,即“忘筌”,则不可再次粘缚,也当尽去之。只这个“尽去”也是多余。
全诗综合来说,在诗人看来,出处对人生来说是喧静,而从禅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均是通禅的途径;禅的境界是无得。它完全不同于庄子的忘筌,而是终无挂碍。从上面两点看这显然是禅门的立场。韦应物在此不仅与琮公取得一致,自己的困惑也在陈述中圆融了。
所以接下来的两句就加以解释:“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看似山僧的生活是非常闲悠清净,与禅相近,而诗人却是公务繁忙,俗事缠身,于道有隔了。但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所以若心悟实相,则头头处处,无非般若妙禅。若执着闲悠清净,则已相隔万重山了。诗人深得个中三昧,故云“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到此地步,当是一切自在,则颈联“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皆是禅心流露,道妙无穷。白居易《中隐》诗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中的感情正是可以沟通的。诗人的生活内容则在此二句作了明确的交代,此处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禅宗话头有联系。据《五灯会元》卷三:“源律禅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韦应物的诗可以说为这种“平常心”作了形象的注脚。
尾联“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则更是横扫虚空,直指归处。人常以得鱼忘筌来表示不可执着于得道的方便法门,以指为月。但此处诗人更进一层表明此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自然也就谈不上忘筌不忘筌的。筌非道外物,不能以之得道;若有筌可忘,则道不及筌也,那道也就不是道了。所以不执指为月,是一层,此一不执,即“忘筌”,则不可再次粘缚,也当尽去之。只这个“尽去”也是多余。
全诗综合来说,在诗人看来,出处对人生来说是喧静,而从禅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均是通禅的途径;禅的境界是无得。它完全不同于庄子的忘筌,而是终无挂碍。从上面两点看这显然是禅门的立场。韦应物在此不仅与琮公取得一致,自己的困惑也在陈述中圆融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赠琮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山僧相访之时,主人正公务繁忙;颔联寓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颈联写诗人的生活内容,亦是其禅心的流露;尾联表明作者观点:即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全诗结构一波三折,而又平淡自然,寓意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 1
-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 5
-
寄冯著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储。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幸无职事牵,且览案上书。亲友各驰骛,谁当访敝庐。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 0
-
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
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
- 1
-
赠冯著
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方来属追往,十载事不同。岁晏乃云至,微褐还未充。惨凄游子情,风雪自关东。华觞发欢颜,嘉藻播清风。始此盈抱恨,旷然一夕中。善蕴岂轻售,怀才希国工。谁当念素士,零落岁华空。...
- 0
-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岧峣青莲界,萧条孤兴发。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
- 0
-
西涧即事示卢陟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 1
-
赠旧识
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
- 2
-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 2
-
清明日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 0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