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题壁画马歌

杜甫 〔唐代〕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韦君向我告别说要到别处去,他知道我怜爱他,称赞他的画无人能比。
就随手拈起秃笔挥扫画幅骅骝图,两匹骐驎宝马立刻出现在东壁。
一匹在吃草,一匹在长嘶,看来就要在千里霜雪上放蹄奔驰。
在这危难时刻哪里能真的得到它们,它们能和人同生,也能和人共死。
注释
⑴韦侯:指韦偃。京兆人,唐代画家,善画马。别我:向我告别。有所适:要到某一地方去。适,往。
⑵怜:喜爱。画无敌:指韦画之精妙,世无匹敌。
⑶戏拈:随意取出。扫:挥笔立成。骅骝:一作“华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意即赤色的好马。《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
⑷欻见:欻忽,如火光之一闪,言迅速。骐驎: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这里是喻良马。
⑸龁草:吃草。龁,咬,嚼。嘶:啼叫。
⑹坐看:眼看,马上。霜蹄:《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此指奔跑着的骏马。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乾元二年(759)腊月,杜甫到达成都。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于第二年(上元元年,760)暮春,在成都的郊外浣花溪建成草堂,结束流浪颠簸的生活,暂得安居。韦偃是唐代的画马名家,大概在安史之乱后,他也流落到了成都,与杜甫结识并成了好朋友。上元元年秋天,韦偃有事要离开成都,临走时专程到杜甫的草堂去辞别,他知道杜甫喜欢他的画,在壁上画了一幅马图。杜甫以满腔的激情,特意作了这首《题壁画马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唐代人喜欢在墙壁上题诗、作画。这首诗就是为壁上的韦偃画马图而题写的。前两句写诗人与韦偃的友情,从而交待出创作这画的由来。韦偃此时要离别杜甫往别处去,而他知道杜甫很喜爱自己的画。于是,登门告别者(画家)在主人(诗人)的居室墙壁上作画。诗人赏识画家,画家知之,可见两人为知己知心。“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况两人相逢又相知,友谊更深,惜别之情更重。深情雅兴,令人欣羡。诚然,画家作画的事,在这开头两句诗里并未提到,但“知我怜君画无敌”一句,便使作画之举成为情理中事,呼之欲出了。诗的起笔之妙,妙在于此。
三、四句写作画当时的情景。韦偃熟悉马、善画马,所以为杜甫画的也是千里马。诗写得很细,第三句主要通过画家作画时动作、神态,赞扬其“画无敌”。说“戏拈”,是形容韦偃拿笔轻松,毫不费力,画艺纯熟。说“扫”骅骝,是指韦偃运笔自如,挥洒痛快而有力。第四句以顷刻画出,神速成画,画马传神赞扬其“画无敌”。“数见”形容作画之迅速,忽然之间画好了。“扫骅骝”而“骐驎出”,良马名称灵活变化,与突出其神骏不凡是一致的。一个“出”字用得绝妙,似说画出墙上又似说马出壁上,以假为真,真假莫辨,益见韦偃“画无敌”。以作画过程和结果,高度赞扬了韦偃艺术造诣之高,具体表现了“画无敌”,诗笔遒劲有力,可与韦之画笔相比。诗画相谐,可见两人相知之深。
五、六句承“骐鳞出东壁”而写画面上的马。第五句,一匹马正低头吃草,一匹马仰首嘶叫,姿态各异,丰富了画面。韦偃深得以少总多之法,常画两个不同形态的马(如《双骑图》)、松(《双松图》)借以表现各种形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人物,“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千变万态”。韦偃给杜甫临行留画,时间仓促,无暇设计更多姿态,但取两匹,一俯一仰,一龁一嘶,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绘声绘形之妙,确是无敌之画。第六句写马由形入神,说画中骏马的霜蹄。这既是画中之马,也是诗人心中之马,总之都是诗人观画所得,就画面说起。
七、八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慨:现在正是国家时局危难之际,哪里能够真正得到这样的良马,与人共生同死呢!在《房兵曹胡马诗》中,诗人说“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正与此诗一样,都是借咏马寄托了渴望得到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之情。从忧时忧国中可见杜甫爱国思想深沉而强烈,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已渗透到他日常生活之中,他无时无刻无事不想到国家时局,观马图也不忘忧国、报国,难能可贵,确是杜甫爱国情怀的本色。题画诗的议论,得之画中又发之画外,不拘于画面,而是从画上生发开去,由画中跳出画外,更深一层地发感叹,这是杜甫题画诗议论的一个特点。画能令诗人生此遐想,也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虽然采用了整齐的七言八句的形式,但就律诗的用韵、属对规律看,它不是七律,而是一首七古。全诗一气呵成,承接自然紧凑,融叙事、抒情于一体。三、四句中的“骅骝”“骐驎”,指的是同一事物——千里马,或认为这显得犯重,颇涉语病。这种现象固然无须称赞,但这两句所写各有侧重:一就画家作画而言;一从观画者——诗人自己一面着笔。表现内容决定词语的选用,这也就不足为病。何况,还是一首古体诗,本来就没有过多苛细的要求和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您可能感兴趣...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3
  •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42
  •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64
  •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467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83
  •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902
  •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95
  •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

    656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57
  •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76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