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释闷

杜甫 〔唐代〕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四海之内十年兵戈不息,于今连吐蕃都敢来侵占西京。
这次皇上外出,既不像黄帝在襄城之野迷失道路,又不像晋明帝乘马扬鞭暗地里察看敌营。
天子也该厌倦了奔走,衮衮诸公理当考虑怎样才能导致太平。
君不见到处有豺狼当道行人断绝,夜晚烽火通明尸骨纵横。
只恐怕勒索百姓的做法得不到改变,却听说程元振这嬖孽只削官放归竟能全生。
看来还是嘉陵江边我这老头对当前政事的预料错了,两眼昏花不知战乱风尘要到何时才清。
注释
⑴释闷:犹排闷,即所谓的“排闷强裁诗”。闷,此指不满于君臣倒行逆施的政治苦闷。
⑵十年: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起至杜甫作此诗,恰为十年。
⑶犬戎:古代西戎种族名,此指吐蕃。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今属河南)。
⑷“失道”句:《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失道,即迷失道路。唐代宗出奔陕州,是为了避吐蕃之乱,不同于黄帝之访道,故曰“非关”。
⑸“扬鞭”句:《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晋书·王敦传》:帝至芜湖,察敦营垒于湖。朱注:地志:晋太康中,分丹阳置于湖县,即今当涂县地。又芜湖有王敦城,即诗中所云湖城。忽是,好像是。
⑹“豺狼”二句:言吐蕃入寇和国内战乱不休造成的巨大损失。烽火,战火。
⑺“天子”二句:讽刺唐代宗君臣不修朝政。天子,指唐代宗。群公,指当权大臣。
⑻“但恐”二句:指出天子奔走,升平不至的原因在于朝廷不施行新政,减轻剥削,对专权祸国的小人也不能严厉制裁。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谓繁重的剥削。改辙,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辙,车行时轮子经过的痕迹,此借指旧作风。嬖(bì)孽,受宠之佞臣,此指宦官程元振。
⑼江边老翁:杜甫自谓。江,指嘉陵江,阆州在嘉陵江畔。错料事: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
⑽风尘清:指战乱结束。风尘,指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患不休。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可分三段。起四句叙事,为第一段,写天宝乱后,长安二次陷落,唐代宗奔陕避难事,概括力很强,语含议论,为全诗总纲,写出诗人之所以“闷”而难释的根源,评论中肯,流露岀满腔思治的迫切心情。“出襄野”“过湖城”两句用《庄子·徐无鬼》和《晋书·明帝纪》典故,语含讽意,在于指出这次代宗离开首都并不是有什么出于自己主动的正经事,而是由于兵临城下,不得不逃走。杜甫此处用典十分巧妙,两句用的都是反衬手法。“失道”字既切七圣迷途,又暗刺唐代宗的失道寡助。晋明帝微服出行,是为了侦察敌情,与唐代宗仓促出逃不同。唐代宗奔陕,有似于晋明帝之微服出行;但晋明帝尚有准备,有目的,唐代宗则只为逃难,事出仓促。此将两者对比,暗含讽意。但王嗣奭说这两句诗“留意忠厚”(《杜臆》卷五),浦起龙也说“回护得体”(《读杜心解》卷五),都未免有点腐气。
中间四句夹叙夹议,为第二段,以形象的语言写出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用幽默的语气推想天子的心理,拿讽刺的语调提醒群公尽职尽责。“豺狼塞路”“烽火照夜”二句承上“四海十年”,写世乱已甚,民不聊生,为下文张本。“天子亦应”“群公固合”二语是冷句,婉而多讽,针对朝廷,虽然感情恳至,切合诗人的身份;但诗人能将致乱之由推给天子唐代宗和当朝大臣,恳切地告诫他们要以天下生灵为重,吸取历史教训,认真考虑国家的太平问题,则是很有识见而有魄力的。
最后一段四句,抒情意味更浓。诗人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主张,正言致“升平”之道。杜甫认为减轻剥削、避免诛求、使民生息与诛锄奸小、任用贤臣、扶持正气是致太平的两件大事。所以,他在这便为民不聊生、君仍护恶而担心,迫切希望朝廷能改弦易辙,革新振兴起来。但是,现实并不如人所的那样。诛求本应当到改辙的时候了,却偏不改,当时官府诛求的符使仍不绝于途,小民仍不堪其命。嬖孽本不应当全生,皇帝宽容,却能全生,被一放了之。国事既然这样出人意料之外,诗人不免要发出难见世事太平(“不见风尘清”)的慨叹了。这里说“错料事”,说明杜甫对唐代宗原先是抱有希望的。他相信唐代宗会然省悟,能够改弦易撤的;而想不到唐代宗竟执迷不悟,毫无革新政治的魄力,就不免使诗人更加失望了。“错料事”是反话,不言朝廷处事乖谬,反言自己料事有错,正所以深责之也。
总之,这首抒情诗,叙事实,发议论,抒感慨,无不准确中肯,情深意切,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怀,而且在艺术上,语意含蓄,属对工切,亦有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三峡,朝中关于长安被吐蕃骚扰的消息不断传来,便非常愤闷,未免感到前途茫茫,举棋不定,一时想起前不久长安陷落复收的情形,目睹国家残破衰败的现象,既气愤又感慨,闷不可解,便写下这首七言排律《释闷》。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臆》云:“此为代宗不诛程元振而作。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皆起于程元振。所望一时君臣,翻然悔悟。当柳伉疏入,但削官放归,此诗所以有嬖孽全生之叹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释闷》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写痛定思痛,心忧弊政难改,预料国无宁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怀,表现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卓越的政治器识。头四句概括叙述安史之乱后,长安再次陷落,唐代宗奔陕避难事;中四句写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并推想天子的心理,提醒当权大臣尽职尽责;末四句,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主张。全诗论事切中,感情深至,语意含蓄,属对工切,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您可能感兴趣...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0
  •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39
  •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64
  •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464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72
  •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899
  •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88
  •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

    656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53
  •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76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