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刘昚虚 〔唐代〕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注释
孟六:指孟浩然。刘眘虚与孟浩然是诗友,曾相互酬唱。
相如: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汉武帝)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后之矣。’
遗草:指遗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开头两句直抒思友之情。“南望襄阳路”一句,从自己一方下笔,由“望”字而连及友我两地。襄阳是望不见的,去襄阳之路却分明可见。道路悠长情亦长,诗人伫望南去襄阳之路,正见出朋友之间友谊深笃。朋友天各一方,往往会产生悲伤怅惘的情绪,为什么下一句却说“思君情转亲”呢?伤感是会有的,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亲切的思念代替了惆怅之情,这是一层意思。此外,作者南望襄阳,自然会想起另一位已经去世的友人孟浩然,其心情之哀痛是不言而喻的,幸友人江滔尚居襄阳一带,作者由悲悼孟浩然转而想到江氏,或可使自己得到暂时的安慰,这是又一层意思。不过,这后一层意思作者没有明写,只由“情转亲”中带出。所以,这两句虽是直抒情怀,却内藏曲折。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紧承上文而来。偏知,料想的意思。汉水流经襄阳。广阔的汉水流过亡友孟浩然的故里,则自己悼念亡友的感情不也正像那浩瀚奔腾的江水吗?王维《忆孟》诗有“故人今不见,日夕汉江流”之句,与此诗意相近。这两句诗,以“偏知”、“应与”这样揣度的语气来写,更显得空灵动宕,情幽兴远。它进一步补充了上两句诗中没有直接写的一层意思,而又为下面两句正面写孟浩然作了铺垫。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一句叙其生前,一句述其身后。孟浩然才名著当世,性格率直,一生未入仕途。《新唐书·文艺列传》说他“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则说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情,故常贫。名不系于选部,聚不盈担石,虽屡空不给,自若也。”这些记载正为这两句诗作了注脚。这里,作者写孟浩然生前救患济贫以立义下一“贪”字,述其身后家境萧条着一“更”字加以强调,表现了作者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赞美,及对故友一生流落不遇的深长慨叹,和对其家庭现状的深切关怀,概括力极强。
最后两句“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即求遗文之意。作者将孟浩然比作司马相如,希望友人江滔搜集其手稿,藉以使亡友清德遗泽昭然于后世。这是对文学贤能之士的仰慕,也反映出作者与两位友人之间深挚的情谊,与开头两句前后相应。
全诗句句叙事,字字含情。虽没有一句着意刻画,字里行间却含藏有人物的神态、形象,景物等,如“南望襄阳路”可令人想见作者伫望思友的神情,“贪为善”的形容与“相如有遗草”的比喻,能使人很自然地想起诗人孟浩然的人品和诗才;“偏知汉水广”,又会让我们眼前出现一条浑瀚南流的汉江的画面。这些叙述中的摹写,与作者淳厚的感情相结合,就使这首诗的意蕴更加丰富,产生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刘昚虚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您可能感兴趣...
  • 积雪为小山

    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2
  •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1
  •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