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李端 〔唐代〕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注释:
①宝刹:佛土的尊称,又为佛寺的美称。
②璇题:精美装饰的缘头。此处指佛寺。
③无心: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是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宗境录》卷八十三云:“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炎热的夏天,诗人与好友为了避日觅凉,直奔佛寺而来。“追”、“寻”、“望”三字形象的体现了人们畏暑趋凉的神情。到了慈恩寺后,两人在临池的草地树荫下,舒适地趟着乘凉。“鸳侣”是突出二人情谊深厚。虎溪一喻,体现出慈恩寺是一个高僧辈出,佛法昌盛的著名圣地。颈联为诗人看到的寺景。人迹少到之处,绿树在微风吹拂中,显得格外悠闲。夕阳斜下,倦鸟投林,很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这也间接的表现了诗人恬淡适意的心境。尾联将诗引入佛法。“无心法”指使心离开妄念的方法。诗人便以如莲花那样不离淤泥,不染淤泥回答了什么是“无心法”。就是说要不离世间,不染世间。
展开阅读全文 ∨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
您可能感兴趣...
  •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56
  •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

    昨宵梦到亡何乡,忽见一人山之阳。高冠长剑立石堂,鬓眉飒爽瞳子方。胡麻作饭琼作浆,素书一帙在柏床。啖我还丹拍我背,令我延年在人代。乃书数字与我持,小儿归去须读之。觉来知是虚无事,山中雪平云覆地。东岭啼猿三四声,卷帘一望心堪碎。蓬莱有梯不可蹑,向海回头泪盈睫。且闻童子是苍蝇,谁谓庄生异蝴蝶。学仙去来辞故人,长安道路多风尘。...

    1
  • 瘦马行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路人识是名马儿,畴昔三军不得骑。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0
  • 与郑锡游春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映花莺上下,过水蝶飞扬。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1
  • 雨雪曲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1
  • 卧病别郑锡

    病来喜无事,多卧竹林间。此日一相见,明朝还掩关。幽人爱芳草,志士惜颓颜。岁晏不我弃,期君在故山。...

    1
  •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2
  • 代弃妇答贾客

    玉垒城边争走马,铜鞮市里共乘舟。鸣环动珮恩无尽,掩袖低巾泪不流。畴昔将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对君羞。忍怀贱妾平生曲,独上襄阳旧酒楼。...

    0
  • 过宋州

    睢阳陷虏日,外绝救兵来。世乱忠臣死,时清明主哀。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

    3
  •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