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
犹言雨色斜拂座,乍似水凉来入襟。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不异沧洲叟。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使人误以为真到了水边之地,眼前忽然出现一片长得茂盛的青草。
真是一片春天江中小洲的情景,我禁不住要撩起衣裳去采摘芳草。
风飒飒地吹来,可这里的草却不动,我这才明白,原来是用丹青绘出的一幅图画。
这图上的丹青变化,奇妙不可捉摸,虚空的景象变得好似实际存在,迷乱了人们的心意。
刚怀疑小雨斜洒在座位上,又好像水中的凉气袭人衣襟。
正说这水边之地靠近湘江口,谁知您已将这些景色卷起来拿在手中。
当披着粗布衣打开图观赏时,人就像在水边一样,自由自在真不异于隐居在江上的老人。
注释
⑴王右丞维:盛唐诗人王维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又是唐代与吴道子齐名的大画家。王维《沧洲图》今已不存,据诗意,当是以洞庭水云之乡为描绘背景的。沧洲:水隈之地,通常用以指隐士的幽居。《南史·袁粲传》:“尝作五言诗,言‘访迹虽中宇,循寄乃沧洲’,盖其志也。”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皆以沧洲指远离尘俗的山水胜处。
⑵误是真:把画误以为真。
⑶“萋萋”句:言眼前忽然出现一片萋萋的春草。萋萋,草盛貌,形容下文的“芳芷”。盈视,满目。
⑷“便有”句:伸足上文,意谓画中景物的逼真,使人神往,恍如置身春渚之中。渚(zhǔ),水中小洲。
⑸褰裳(qiān cháng):拎起衣裳。《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掇(duō):拾取。芷:即白芷,水生香草。因芳芷生于水中,故须褰裳拾取。白芷盛产于南方洞庭湖一带,《楚辞》中经常提到,这里说“芳芷”,与下文的“三湘口”义相生。
⑹飒然:风声。
⑺悟:明白。丹青:绘画所用的颜料,这里作为图画的代称。下句的“丹青”,指绘画艺术。
⑻翻空作有:把没有的变成有的。移人心:使人心移,即使人产生错觉。
⑼犹言:和下句的“乍似”为互文,都是疑似的意思。
⑽三湘口:指洞庭湖地带。湘水分为三湘(沅湘、潇湘、蒸湘),流入洞庭湖,故称。
⑾拥褐:形容闲适的情态,不受冠带拘束。褐,贱者之衣。
⑿翛(xiāo)然:自由自在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沧洲叟:指画中徜徉山水间的高人隐士。
使人误以为真到了水边之地,眼前忽然出现一片长得茂盛的青草。
真是一片春天江中小洲的情景,我禁不住要撩起衣裳去采摘芳草。
风飒飒地吹来,可这里的草却不动,我这才明白,原来是用丹青绘出的一幅图画。
这图上的丹青变化,奇妙不可捉摸,虚空的景象变得好似实际存在,迷乱了人们的心意。
刚怀疑小雨斜洒在座位上,又好像水中的凉气袭人衣襟。
正说这水边之地靠近湘江口,谁知您已将这些景色卷起来拿在手中。
当披着粗布衣打开图观赏时,人就像在水边一样,自由自在真不异于隐居在江上的老人。
注释
⑴王右丞维:盛唐诗人王维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又是唐代与吴道子齐名的大画家。王维《沧洲图》今已不存,据诗意,当是以洞庭水云之乡为描绘背景的。沧洲:水隈之地,通常用以指隐士的幽居。《南史·袁粲传》:“尝作五言诗,言‘访迹虽中宇,循寄乃沧洲’,盖其志也。”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皆以沧洲指远离尘俗的山水胜处。
⑵误是真:把画误以为真。
⑶“萋萋”句:言眼前忽然出现一片萋萋的春草。萋萋,草盛貌,形容下文的“芳芷”。盈视,满目。
⑷“便有”句:伸足上文,意谓画中景物的逼真,使人神往,恍如置身春渚之中。渚(zhǔ),水中小洲。
⑸褰裳(qiān cháng):拎起衣裳。《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掇(duō):拾取。芷:即白芷,水生香草。因芳芷生于水中,故须褰裳拾取。白芷盛产于南方洞庭湖一带,《楚辞》中经常提到,这里说“芳芷”,与下文的“三湘口”义相生。
⑹飒然:风声。
⑺悟:明白。丹青:绘画所用的颜料,这里作为图画的代称。下句的“丹青”,指绘画艺术。
⑻翻空作有:把没有的变成有的。移人心:使人心移,即使人产生错觉。
⑼犹言:和下句的“乍似”为互文,都是疑似的意思。
⑽三湘口:指洞庭湖地带。湘水分为三湘(沅湘、潇湘、蒸湘),流入洞庭湖,故称。
⑾拥褐:形容闲适的情态,不受冠带拘束。褐,贱者之衣。
⑿翛(xiāo)然:自由自在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沧洲叟:指画中徜徉山水间的高人隐士。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明人董其昌认为王维是所谓“南宗画”的开山祖师。但其真迹今已不传,所存王维的有关画论也多不可靠。所以此诗是研究王维画风的可贵资料。全诗通过二重错觉,由浅入深地为王维画传神。
起笔先写第一层错觉:“沧洲”点题中的“沧洲图”,“误是真”是一诗纲领,全诗在误误真真中渐入佳境。诗人对画之际,唯见萋萋茂茂草色满目,以至忘了只是在看画,而竟萌生了春渚远足之兴,甚至不禁挽起了衣裳,要想到水滨去摘取那芬芳的芷草。这时一阵清风飒然吹过,看看青草在风中竟纹丝不动,这才“始悟丹青得如此”,原来这是一幅逼真的《沧洲图》。前六句中五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写错觉,最后一句反跌点明原来是画,从而突出了画的逼真之感。
“始悟丹青得如此”既收束上文,又顺势引出下文,盛赞王维的画变化无穷,不可端倪,翻空作有,足以使人神驰心醉,从而又引起第二层的错觉。虽然这时已悟得这是一幅画了,但继续与画悟对之际,还是感到蒙蒙雨丝从画面中飞出,斜拂到座中来,使人感到凉飕飕的水珠沾湿了衣襟。这时诗人不禁感叹:听说沧洲远在千百里外的洞庭边、湘江口,谁知竟一朝卷舒于画家的笔底,以至于自己对画之间,竟产生了与画中的沧洲叟一起拥褐临水,沧江垂钓之感。“披图拥褐临水时”一句尤可玩味。诗人看的是“图”,却说“临水”,分不清到底是图画,还是山水;是画中的老人拥褐,还是诗人自己。这一切都恍恍忽忽,误误真真,不可究,也不必究。反正诗人的心神与这《沧洲图》已经合而为一了,真是“不知庄周之为蝴蝶,蝴蝶之为庄周也”。
全诗的结构在误与真、疑与悟的两次反复中一步深入一步地表现王维画之神髓与感悟力。一方面是越来越清楚这是一幅画了,而另一方面正相反,越来越感到其“移人心”的魅力。褰裳欲掇芳草,还是说此画能够以假乱真;雨脚斜飞,出幅洒人,便更见这画的精神流溢;至拥褐临水,就更达到了物我同一,翛然忘机的境界。如果把这三层感受一古脑儿托出,诗就平板了,正是因为“始悟丹青”“沧洲见说”这两处收放,方使人们在波澜起伏、诗势动荡中渐入佳境。
至此,读者可以对王维画何以被推为南宗画之祖,有个大体感受了。虽然美术史界对这个问题有争论,但从此诗却可知道,王维画不但重视形象逼真,更特别重视气韵,重视画外之意。明朝人所谓的南宗画,正是以略形取神,气韵萧散,独具个性为崇尚的,于是就把王维作为他们的祖师。从中也可以看到皎然一派诗人对王维的某种继承关系。
起笔先写第一层错觉:“沧洲”点题中的“沧洲图”,“误是真”是一诗纲领,全诗在误误真真中渐入佳境。诗人对画之际,唯见萋萋茂茂草色满目,以至忘了只是在看画,而竟萌生了春渚远足之兴,甚至不禁挽起了衣裳,要想到水滨去摘取那芬芳的芷草。这时一阵清风飒然吹过,看看青草在风中竟纹丝不动,这才“始悟丹青得如此”,原来这是一幅逼真的《沧洲图》。前六句中五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写错觉,最后一句反跌点明原来是画,从而突出了画的逼真之感。
“始悟丹青得如此”既收束上文,又顺势引出下文,盛赞王维的画变化无穷,不可端倪,翻空作有,足以使人神驰心醉,从而又引起第二层的错觉。虽然这时已悟得这是一幅画了,但继续与画悟对之际,还是感到蒙蒙雨丝从画面中飞出,斜拂到座中来,使人感到凉飕飕的水珠沾湿了衣襟。这时诗人不禁感叹:听说沧洲远在千百里外的洞庭边、湘江口,谁知竟一朝卷舒于画家的笔底,以至于自己对画之间,竟产生了与画中的沧洲叟一起拥褐临水,沧江垂钓之感。“披图拥褐临水时”一句尤可玩味。诗人看的是“图”,却说“临水”,分不清到底是图画,还是山水;是画中的老人拥褐,还是诗人自己。这一切都恍恍忽忽,误误真真,不可究,也不必究。反正诗人的心神与这《沧洲图》已经合而为一了,真是“不知庄周之为蝴蝶,蝴蝶之为庄周也”。
全诗的结构在误与真、疑与悟的两次反复中一步深入一步地表现王维画之神髓与感悟力。一方面是越来越清楚这是一幅画了,而另一方面正相反,越来越感到其“移人心”的魅力。褰裳欲掇芳草,还是说此画能够以假乱真;雨脚斜飞,出幅洒人,便更见这画的精神流溢;至拥褐临水,就更达到了物我同一,翛然忘机的境界。如果把这三层感受一古脑儿托出,诗就平板了,正是因为“始悟丹青”“沧洲见说”这两处收放,方使人们在波澜起伏、诗势动荡中渐入佳境。
至此,读者可以对王维画何以被推为南宗画之祖,有个大体感受了。虽然美术史界对这个问题有争论,但从此诗却可知道,王维画不但重视形象逼真,更特别重视气韵,重视画外之意。明朝人所谓的南宗画,正是以略形取神,气韵萧散,独具个性为崇尚的,于是就把王维作为他们的祖师。从中也可以看到皎然一派诗人对王维的某种继承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在王维去世后不久,皎然在一次欣赏王维画的《沧洲图》后,写了这首诗记录自己的观画感受。王维原画早已失传,但据学者考证,《王右丞集》《唐国史补》《因话录》《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唐摭言》《唐语林》《唐才子传》等书,均没有关于王维作《沧洲图》的记载;《唐朝名画录》《画史》《广川画跋》《云烟过眼录》《宣和画谱》《画鉴》《图绘宝鉴》等画史画论专著,也未发现王维作《沧洲图》的任何蛛丝马迹,别的画家也没有作过此画。因此学者推测,皎然所看到的这幅《沧洲图》很可能是诗人对《山庄图》或《山居图》的别称,或就是指《小辋川》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描写观画者的心理感受,也就是画作的“移人心”功用。诗人观画,即误以画为真,而生春渚掇芳之情,因风至而草不动,始悟是画;接着又因画随风卷,由悟复迷,而生“雨色斜拂座,水凉来入襟”之感,疑是真而非画;最后竟情不自禁,身入画境,披图拥褐临水,达到物我相忘、真画混一的境地。诗中盛赞王维画的逼真传神,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与略形取神的美学观念。全诗以己为主,以画为宾,从画面生发心灵感受,乃题画诗正格;诗中多用夸张手法,于迷离恍惚之中,见妙笔移情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赠僧皎然
秋意西山多,别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趾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致。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尘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激,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 2
-
秋晚宿破山寺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
- 1
-
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
早年初问法,因悟目中花。忽值胡雏起,芟夷若乱麻。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迹与空门合,心将世路赊。东田已芜没,南涧益伤嗟。崇替惊人事,凋残感物华。知君过我里,惆怅旧烟霞。...
- 1
-
宿道士观
古观秋木秀,冷然属鲜飙。琼葩被修蔓,柏实满寒条。影殿山寂寂,寥天月昭昭。幽期寄仙侣,习定至中宵。清佩闻虚步,真官方宿朝。...
- 2
-
咏史
独负高世资,冥冥寄浮俗。卞子去不归,何人辩荆玉。鬻舂意不浅,污迹身岂辱。鸾铩乐迍邅,虬蟠甘窘束。五噫谲且正,可以见心曲。...
- 2
-
铜雀妓
强开尊酒向陵看,忆得君王旧日欢。不觉馀歌悲自断,非关艳曲转声难。...
- 1
-
寓言
人生百年我过半,天生才定不可换。东海钓鳌鳌不食,南山坐石石欲烂。...
- 0
-
咏史
田氏门下客,冯公众中贱。一朝市义还,百代名独擅。始知下客不可轻,能使主人功业成。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 2
-
山雪
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狂风卷絮回,惊猿攀玉折。何意山中人,误报山花发。...
- 0
-
闻钟
《闻钟》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听到钟声之后内心泛起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钟声的喜欢,仿佛是钟声带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风。全诗联想奇特,结构自然,意象组合巧妙,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一幅静寂清幽且略带神秘色彩的画面,未写心境而心境全出。...
- 3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