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

孙光宪 〔五代〕
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
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骎骎。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匆匆在离亭边跨上鞍马,从这条远道分别,你我各奔前程,从此相隔万里。
无需多言,让我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亭前野棠花开,江草雨湿。我在离亭旁伫立凝望,泪湿衣襟。友人策马急去,马蹄声渐行渐远。
注释
草草:匆匆。
从:行,走。
分襟:分别。
燕宋秦吴:春秋时国名,这里表示东南西北各方。江淹《别赋》中云:“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意思是:秦、吴、燕、赵四国相隔极远,别恨必深。
沾泣:泣泪沾衣。
骎(qīn)骎:马疾行貌。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是一首送别词。它写词人在江边离亭设宴送别几位各奔东西的朋友,抒发了对其友人的深厚情谊。
上阕叙事,写词人在离亭送别友人。“草草离亭鞍马”,首句点明送别地点——离亭,而人物则是鞍马的主人。这些鞍马的主人看来是些勤于国事之人,这从“草草”二字可以看出。《诗经·小雅·巷伯》云:“骄人好好,劳人草草。”“劳人草草”就是忠厚老实的人憔悴困苦。作者用“草草”、“鞍马”来形容他这些朋友,可见他们都是忠于职守为国效力的人,所以作者才为他们送别。勤于国事的朋友分别是很平常的,可能不是一次,而这一次还是有点不同:“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三句点题:这些朋友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而来,现在又要在这里分别,而且这次分手,你东我西,有千里万里之遥。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分别的不同寻常。“分襟”,指情投意合的朋友,即所谓挚友。挚友当然不愿离别,离别难免伤心,旷达一点也要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诗句)而作者却质朴地叙分别的事实,特别是用“燕宋秦吴千万里”来表现作者的大度,确实不同凡响。这种写法,与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名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上阕总叙送别的基础上,下阕则细写送别的经过。“无辞一醉”,点出是词人设宴为朋友饯行。饮宴中,他殷勤劝酒,让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既是他发自内心的劝勉,又是掩饰自己悲不自胜的情怀。在劝酒之时,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了亭前,只见“野棠开,江草湿。”野棠在农历二月开白花,点明时在早春,是个乍暖还寒时节;“江草湿”,说明是个阴雨天气,这绵绵细雨更易惹人愁怀。二句景物描写,很好地营造了送别时的氛围。下面才写到人物:“伫立,沾泣。征骑骎骎。”前者写分别时的自我形象,握别之后,自己在离亭旁伫立凝望,泣下沾巾;后者从友人着笔,他们策马急去,头也不回。二者都是深于情者,表现各不相同:一写静态,一写动态,写法各异。而且末句“征骑骎骎”,透露了一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爽之气。这种气概与上阕“燕宋秦臭千万里”廓大境界,形成全词的一种豪放风格,因而成为作者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孙光宪的作品。这首词写送别。上片头二句写离亭分别,后一句说明此别远去再难相见;下片头句承上,接着二句写送别时景象,最后写送行者的难分难舍之情景。全词表达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