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湖斋坐雨

陈曾寿 〔清代〕
隐几青山时有无,卷帘终日对跳珠。
瀑声穿竹到深枕,雨气逼花香半湖。
剥啄惟应书远至,宫商不断鸟相呼。
欲传归客沉冥意,写寄南堂水墨图。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远处雨雾中青山时隐时现,近处湖面上、荷盖上终日崩跳着晶莹的雨珠。
雨中的瀑声穿过茂密的竹林,传至深斋,响在枕边。雨气的催逼之下湖面处处是花香。
似乎听到敲门声应该是远方的朋友有书信到,一时间琴声不断百鸟相呼应。
打算通过即将回程的送信人向朋友传递我隐居湖斋的心境,画一幅“南堂水墨图”让他带过去。
注释
1.湖斋:临湖构筑的书斋。诗人晚年在杭州小南湖筑室终老,湖斋即指此。坐雨:即观雨。
2.隐几:凭着几案。
3.跳珠:比喻雨。
4.湖:指杭州南湖。
5.剥啄:象声词,这里指敲门声。书远至:从远方寄来书信。
6.宫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第二音级,后借指乐曲。这里形容动听的鸟鸣声。
7.沉冥:深沉玄默。
8.写:画南堂:湖斋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首联即扣题面,写斋中观雨望山之景,寓叙述于描写之中:“隐几青山时有无,卷帘终日对跳珠。”起笔的“隐几”二字,化用《庄子·齐物论》“隐几而坐,仰天而嘘”之句,既表现了观景的姿式,又点出了观景的心态,诗人那种悠然自怡的神情跃然纸上。“时有无”三字,则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雨中青山的特点。雨小了,山则“有”;雨大了,山则“无”。正是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形象,构成了朦胧迷茫之美,令人神往。次句承前,由山及雨,交代“隐几”的主要原因。诗人卷帘独坐,精神贯注,从早到晚地观赏那跳动在湖面上的雨珠,仿佛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了。
颔联承“对跳珠”而展开描写,是此诗中的天然妙句:“瀑声穿竹到深枕,雨气逼花香半湖。”这两句言简意丰,既有实景,更富想象,写得鲜明生动。这里的“穿”和“逼”二字,颇为警炼,视物为人,把瀑和雨简直是给写活了。瀑声巨大,隔竹可闻,这自然是实景;花香微细,雨中难嗅,这自然是想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为此联增色不少。
颈联由景及人,仍为雨中之事:“剥啄唯应书远至,宫商不断鸟相呼。”出句写人,是作者的测度。对雨中叩门,本可有多种猜想,而作者只想到是“书远至”,这说明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索居杭州南湖,绝少朋友;二是作者与远方朋友交情甚密,常有书信往来。可见作者盼望与友人交往、切磋,这为结尾两句暗作铺垫。对句写鸟,是作者的联想。诗人听到鸟鸣不停而猜想它们可能是彼此呼友,相互应答。《诗经·小雅·伐木》中就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句,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人如此,鸟亦然,此处富于情致。
尾联承“书远至”之意,写对友人的怀念:“欲传归客沉冥意,写寄南堂水墨图。”此联的“沉冥”二字,既是写雨天的暗淡昏沉,为眼见之实景,也是写自身的幽居隐迹,是求友之心声,足见作者炼字之功力。
此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意境幽美,风格隽永,在观雨诗当中为上乘。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辛亥革命后,陈曾寿移居杭州,傍南湖而筑室,室中悬挂元代画家吴镇所写的《苍虬图》,故名其所居为“苍虬阁”。此诗即民国八年(1919年)诗人于苍虬阁中作,写阁中观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湖斋坐雨》是清代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湖斋雨景,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意境幽深淡远的“南堂水墨画”,抒写了晚年恬淡闲适的心境和情趣。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景色;后四句叙写诗人在湖斋收到远方来信的情景。全诗浑成一气,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意境幽美,风格隽永。
展开阅读全文 ∨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