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扬州城楼

陈沆 〔清代〕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
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扬州地处长江边上,有大运河通过,好像一个孤岛,栖泊在严冬寒冷的波涛声中。千家万户的屋瓦上面,铺满着白霜,听到了凄凉的雁呼之声。
扬州曾经是一个绿杨千树、美丽如画的繁华都市,然而,如今扬州明月却连一分也没有了。
穷极奢侈的商人日夜酣歌醉舞,荒淫逸乐,东南各地年年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困,贫不聊生。
清朝统治者重功利而轻道谊,只顾横征暴敛、剥削搜刮而不讲仁义道德、扶持民生,临风兴叹,思念当年的董仲舒。
注释
①扬州:清初府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泊:迫近。
③绿杨:王士祯《浣溪沙·红桥》词:“绿杨城郭是扬州。”用前人诗词,对比扬州今昔。
④只今明月一分无:翻用徐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⑤乐岁:丰收之年。
⑥转轮:指为朝廷转运输送物资。
⑦道谊既经功利重:反用《汉书·董仲舒传》语:“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⑧董江都:指董仲舒,他曾官江都王相。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首诗,立足点为扬州,反映的是该地风俗奢靡、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从扬州一地可推及东南,由东南也就可以想到全国。诗歌通过扬州登楼所见,实际上揭露了嘉庆时期整个社会黑暗、腐败的实质。
首联描写了扬州地处长江边上,又有大运河通过,因此好像一个孤岛,栖泊在严冬寒冷的波涛声中。千家万户的屋瓦上面,铺满着白霜。在这一片肃杀气象中,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凄凉的雁呼之声。诗的首联,就充满了不祥的气氛,从而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
颔联的上句说扬州曾经是一个绿杨千树、美丽如画的繁华都市,可是,下句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如今扬州明月却连一分也没有了,可见其日渐萧条,今非昔比。大旨也是感叹昔日之难追,好景之不再。这两句用“曾是”、“只今”这两个虚词连接在一起,形式上构成流水对,宛转跌宕;内容上形成对照,俯仰今昔,借以抒写感慨。
颈联上句写扬州风俗奢靡,说那些穷极奢侈的商人日夜酣歌醉舞,荒淫逸乐。下句说,东南各地年年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困,民生凋敝,贫不聊生。上、下两句,前者是“荒歌舞”,后者却是“困转输”,这又是一种对照。诗歌正是通过如此这般的推进和对照,强调、深化风俗奢靡、民生凋敝的现实主题。体现诗人伤时感世的思想和高超绝妙的技艺。
尾联两句典出《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曾为江都王相,故称“董江都”。他在《对贤良策》中曾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诗人在这里反用其语,指的是清朝统治者重功利而轻道谊,只顾横征暴敛、剥削搜刮而不讲仁义道德、扶持民生,因此诗人临风兴叹,思念当年的董仲舒。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作于嘉庆三年(公元1818年),正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诗人登临扬州城楼.极目苍茫,着眼现实,故写下此诗,抒发自己对于民生凋敝、江河日下的感慨和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扬州城楼》是清代诗人陈沆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伤时感世之作,诗人运用用典的修辞方法,描写诗人在扬州所见,揭露了嘉庆、道光年间在清朝封建统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
陈沆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
您可能感兴趣...
  • 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657
  •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卖儿女河南一片荒荒土,满眼流离风又雨。年荒父母竟无恩,卖尽田园卖儿女。可怜父与母,泪落心内苦。岂不恋所生? 留汝难活汝。往年生儿如 ...

    81
  • 九日登黄鹤楼

    自从十岁题诗后,不上兹楼二十年。吟到风雨秋老矣,坐来天地气苍然。大江帆影沉鸿雁,下界人声混管弦。寂寞繁华千感并,浮云郁郁到樽前。...

    7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