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
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其一
将帅们深蒙恩泽,而兵戈连年不断。
至今仍劳主上操心,不知他们何以报国。
可叹这次吐蕃入寇那白骨累累的新战场,原来就是旧日功臣们所开拓的边境。
乘槎一去,消息断绝,教人往何处去寻觅当代的张骞。
其二
河北诸镇安史余孽,都是些长蛇封豕、虎豹豺狼,还会在人间作乱。
他们春时不修职贡,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
千万别去侵吞吐蕃,也无劳向南诏问罪。
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放马于华山之阳了。
其三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其四
宗藩削弱,王室不安,这犹如青梧凋落,丹桂随即受风霜威胁一样。
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就不至有朝一日会出现不臣服的藩镇。
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授钺亲王,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
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
其五
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
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
藩镇权重,郡守不得自主,领郡没有气色,赴任也有怨词。
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注释
⑴云台:指唐开国以来至安史乱前拓边有功诸将。
⑵“乘槎”二句:指广德元年(763)四月御史大夫李之芳等出使吐蕃被扣留之事。
⑶青海:指吐蕃。
⑷越裳:古国名,在交阯之南。此借指南诏。
⑸洛下:即洛阳。古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等,故曰“天中贡赋均”。
⑹“日闻”二句:意谓应散储粟以赡济穷民,讽刺统治阶级只知聚敛贡赋,不管人民冻馁。日闻,不断地听说。红粟腐,红粟腐烂,见储粟之多。《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用因,腐败而不可食。”寒,指人民。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春,作动词用,犹温暖。
⑺“莫取”二句:一警戒,一开导。莫取,犹莫恃、莫凭,即“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这里影射洛阳。险固不足恃,故告以莫取。意在反对迁都洛阳。宇宙新,即人民安居乐业。其具体办法,即下所云行俭德。
⑻本王臣:原来都是你皇帝陛下的好百姓。
⑼亲贤:指同姓。
⑽卑宫:卑陋的宫室。
⑾韶:虞舜乐名。
⑿登坛:谓登坛拜将。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
其一
将帅们深蒙恩泽,而兵戈连年不断。
至今仍劳主上操心,不知他们何以报国。
可叹这次吐蕃入寇那白骨累累的新战场,原来就是旧日功臣们所开拓的边境。
乘槎一去,消息断绝,教人往何处去寻觅当代的张骞。
其二
河北诸镇安史余孽,都是些长蛇封豕、虎豹豺狼,还会在人间作乱。
他们春时不修职贡,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
千万别去侵吞吐蕃,也无劳向南诏问罪。
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放马于华山之阳了。
其三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其四
宗藩削弱,王室不安,这犹如青梧凋落,丹桂随即受风霜威胁一样。
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就不至有朝一日会出现不臣服的藩镇。
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授钺亲王,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
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
其五
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
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
藩镇权重,郡守不得自主,领郡没有气色,赴任也有怨词。
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注释
⑴云台:指唐开国以来至安史乱前拓边有功诸将。
⑵“乘槎”二句:指广德元年(763)四月御史大夫李之芳等出使吐蕃被扣留之事。
⑶青海:指吐蕃。
⑷越裳:古国名,在交阯之南。此借指南诏。
⑸洛下:即洛阳。古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等,故曰“天中贡赋均”。
⑹“日闻”二句:意谓应散储粟以赡济穷民,讽刺统治阶级只知聚敛贡赋,不管人民冻馁。日闻,不断地听说。红粟腐,红粟腐烂,见储粟之多。《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用因,腐败而不可食。”寒,指人民。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春,作动词用,犹温暖。
⑺“莫取”二句:一警戒,一开导。莫取,犹莫恃、莫凭,即“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这里影射洛阳。险固不足恃,故告以莫取。意在反对迁都洛阳。宇宙新,即人民安居乐业。其具体办法,即下所云行俭德。
⑻本王臣:原来都是你皇帝陛下的好百姓。
⑼亲贤:指同姓。
⑽卑宫:卑陋的宫室。
⑾韶:虞舜乐名。
⑿登坛:谓登坛拜将。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赏析
纠错
《有感五首》是足与《伤春五首》媲美的政论诗,抒发杜甫在当时复杂事势下特有的情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其中透露儒生的“书生气”,却是时代的正气。
第一首诗,诗人质问那些节度使不感君恩,不思报国。广德元年(763)春,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征讨叛军的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为培植党羽,奏请朝廷以史朝义部将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为河北诸镇节度使。代宗只求苟安一时,竟然答应了。这些降将,各据一方,不修职贡,反使朝廷接连派遣使者,前去慰谕。
第二首诗表明诗人对当时的形势深为忧虑。”诗人认为,唐王朝对国内的藩镇尚且不能节制,就不用说抵御吐蕃等外族的侵扰了。正是代宗的懦弱姑息,养痈成患,致使国威不振,朝野不宁。以后河北各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山东、江淮,也都仿效,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杜甫当时的忧虑。此诗指明了时局症结之所在:河北虽平,道路已通,之所以诸侯不贡,是因为“高官皆武臣”,文治偏废,故倡“岳牧用词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事势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事势的复杂性就在于内外各种矛盾并作,理其头绪,就在诛求之甚,唯有先息战养民才是攘外安内的根本。“先”者,先事息战,再图后事也。故后面三首是诗人治乱丝之策。也就是说,要阐明“息战”真意,必须以大观小,求得诗心。
第三首诗表明诗人反对迁都洛阳之议,希望朝廷能力行俭约,减轻人民疾苦。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地理位置优越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道: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这里指出了所谓“盗贼”的根源即在于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本身的奢侈剥削,“官逼民反”,原是一个极平凡的道理,但却无人肯说、敢说。道理本很简单,故曰“不过”。颈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第四首诗主旨在于建议朝廷分封宗藩以抑制不臣的藩镇。这与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一文意见完全一致。处在王纲解纽的当时,想用血缘纽带加以维系,亦无济于事,但诗人已预感到正在酝酿的藩镇之祸,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首诗“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邻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是武重文轻的具体表现。与第二首一正一反,托出杜甫的文治思想。第五首乃言表奏中之所不敢言,将第一首“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的问责,追进至人主:不信任武臣致使“兵残将自疑”,而偏重、姑息武人又致使文治不振,唯有人主自律,“愿闻哀痛诏”,才有中兴的希望。
杜甫有鉴于两川军阀内斗,无人统合,百姓骚动,这才提出“速以亲贤出镇,哀罢人以安反仄”,后者才是杜甫倡“封建”的指归。其“强干弱枝”是与《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中“根固流长”相联系的,无论枝干,都需要百姓的供养这条“根”。五首息战、行俭德、封建任亲贤、下哀痛诏如是等等主张,都是为了“根固”,即儒家“民惟帮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集中表现,且其中饱含着杜甫对挣扎求活的百姓无限的同情。
这组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带有杜甫独特个性的。如果说将议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么议论而挟情韵以行,便是杜甫成功的艺术经验。从这五首诗以及当时的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了解和认识,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了。有人认为杜甫“志大才疏”。其实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志大”当之无愧。评论时政有胆有识,往往一针见血,也并非“才疏”。
第一首诗,诗人质问那些节度使不感君恩,不思报国。广德元年(763)春,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征讨叛军的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为培植党羽,奏请朝廷以史朝义部将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为河北诸镇节度使。代宗只求苟安一时,竟然答应了。这些降将,各据一方,不修职贡,反使朝廷接连派遣使者,前去慰谕。
第二首诗表明诗人对当时的形势深为忧虑。”诗人认为,唐王朝对国内的藩镇尚且不能节制,就不用说抵御吐蕃等外族的侵扰了。正是代宗的懦弱姑息,养痈成患,致使国威不振,朝野不宁。以后河北各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山东、江淮,也都仿效,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杜甫当时的忧虑。此诗指明了时局症结之所在:河北虽平,道路已通,之所以诸侯不贡,是因为“高官皆武臣”,文治偏废,故倡“岳牧用词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事势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事势的复杂性就在于内外各种矛盾并作,理其头绪,就在诛求之甚,唯有先息战养民才是攘外安内的根本。“先”者,先事息战,再图后事也。故后面三首是诗人治乱丝之策。也就是说,要阐明“息战”真意,必须以大观小,求得诗心。
第三首诗表明诗人反对迁都洛阳之议,希望朝廷能力行俭约,减轻人民疾苦。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地理位置优越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道: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这里指出了所谓“盗贼”的根源即在于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本身的奢侈剥削,“官逼民反”,原是一个极平凡的道理,但却无人肯说、敢说。道理本很简单,故曰“不过”。颈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第四首诗主旨在于建议朝廷分封宗藩以抑制不臣的藩镇。这与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一文意见完全一致。处在王纲解纽的当时,想用血缘纽带加以维系,亦无济于事,但诗人已预感到正在酝酿的藩镇之祸,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首诗“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邻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是武重文轻的具体表现。与第二首一正一反,托出杜甫的文治思想。第五首乃言表奏中之所不敢言,将第一首“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的问责,追进至人主:不信任武臣致使“兵残将自疑”,而偏重、姑息武人又致使文治不振,唯有人主自律,“愿闻哀痛诏”,才有中兴的希望。
杜甫有鉴于两川军阀内斗,无人统合,百姓骚动,这才提出“速以亲贤出镇,哀罢人以安反仄”,后者才是杜甫倡“封建”的指归。其“强干弱枝”是与《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中“根固流长”相联系的,无论枝干,都需要百姓的供养这条“根”。五首息战、行俭德、封建任亲贤、下哀痛诏如是等等主张,都是为了“根固”,即儒家“民惟帮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集中表现,且其中饱含着杜甫对挣扎求活的百姓无限的同情。
这组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带有杜甫独特个性的。如果说将议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么议论而挟情韵以行,便是杜甫成功的艺术经验。从这五首诗以及当时的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了解和认识,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了。有人认为杜甫“志大才疏”。其实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志大”当之无愧。评论时政有胆有识,往往一针见血,也并非“才疏”。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 2
-
有感
《有感》是明代诗人张以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作者奉使安南时所作。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听命于皇帝,奔劳于北方诸州;后两句写自己年事已高,仍要奉使安南。全诗三处地名,南北对照,以其鲜明的反差突出了主旨,兼以用典和比喻,抒发了作者勤劳王事、头白奔命的感慨。...
- 1
-
有感
群儿鞭苔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儿曹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流地。等为戏剧谁后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 2
-
有感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 3
-
有感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 2
-
有感
《有感》是李金发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在《有感》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道路变幻莫测,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作者将这样的生命感受浓缩在一个富于张力的比喻中,把生命和死神联系起来,设想生命的消亡犹如落叶的飘零。全诗追求新奇,怪异和突兀,将几个互相并不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以其组合起来的内在张力表达诗人内心的瞬间感受。...
- 280
-
有感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 447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343
-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942
-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46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